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文学成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8 03:06

  本文关键词:认知隐喻视角下的文学成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隐喻 语言成像 文学成像 文体研究


【摘要】:探求语言成像和文学成像的机制可以从语言形式形成动因的角度出发,因此可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视角下展开分析,并对语言本身的"成像性质"进行思考。该研究方法对文学理论中的文体研究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中,"隐喻"是语言自身的一种性质,而非修辞现象,正是语言的这种隐喻性和由之而来的图式性成为文学成像可能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认知隐喻 语言成像 文学成像 文体研究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即“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竟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1]。《人间词话》的核心虽不能概全中国古典诗词之全貌,但仍可从中窥得其特点之一二,即中国古代诗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保亚;;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陈剑晖;;中国文体研究的演变、特征与方法论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3 魏纪东;董礼扬;;篇章隐喻生成机制的图像性新解[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4 杨亦鸣;刘涛;;汉语话题句中语迹的神经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魏纪东;;论篇章隐喻中博喻的结构类型和组篇特征[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3 张强;江火;;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及局部句法复杂性解释——以汉语主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加工为例[J];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4 夏之放;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学理论体系[J];求是学刊;1995年06期

5 魏纪东;;从博喻的元功能看其对建构英语篇章隐喻的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7 孙毅;;英汉情感隐喻视阈中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理据探微[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8 魏纪东;;论博喻的非元功能对建构英语篇章隐喻的作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脑[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10 斯特梅尔;乔姆斯基;沈兴安;方环海;;乔姆斯基在线访谈:语用学的性质和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杨;;认知隐喻投射理论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振前;石磊;;认知隐喻在线研究述评:问题及启示[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孙毅;;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熊学军;;论认知隐喻学:两个“意义”的区分[J];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5 明宏;;语言哲学视野下的认知隐喻探讨[J];文教资料;2009年31期

6 卢笑予;;认知隐喻视角下的“风马牛不相及”[J];语文学刊;2013年10期

7 周红辉;;认知隐喻能力与二语习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8 李莎;;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9 赵咏梅;;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张玮;;认知隐喻谋篇机制的再思考——兼谈汉英隐喻篇内映射方式的差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杨波;;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炜莉;《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英英;“口\嘴”的认知隐喻意义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2 刘正锋;基于认知隐喻视角的中国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陈沁;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D];南京大学;2014年

4 朱春燕;认知隐喻视角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关及其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杨;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对比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6 袁媛;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宋黎;经济语篇中的认知隐喻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廖晓丹;基于认知隐喻的日语五感词汇意义扩张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郑胜珉;汉韩惯用语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郑载儒;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2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32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