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多维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6:06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多维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较文学形象学 柏格理 多维形象研究 学理价值


【摘要】: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几乎同时发轫,而真正意义上以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为内容的形象学研究,则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勃兴于欧洲法德等国。与之相较,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更是在21世纪前后才盛行起来。论其研究领域,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对特定文学文本所阐述的具体形象进行探究。多年来经过国内学者的不断努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方法和视角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目前,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也为宗教领域下的人物形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因此,本文以巴柔、莫哈等对形象学的理论为指导,认为本选题为广义上的形象学研究,它既包括了狭义上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内容,也关注该形象是如何被制作和生存等问题。同时,还涵括了形象本体内在机理、形成本体、学理价值等系列论题的省思和考量。最后,本文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时代背景,通过系统爬梳和研读相关文献文本,从“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物”视角出发,对近现代进入贵州的柏格理形象进行研究,从中开辟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新视野。就结构而论,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涉及学术史梳理研究动态、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的简介。另外,对柏格理宣教事工地域——滇黔川边地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柏格理“他者”形象产生的背景;正文部分则从三个方面展开循环往复式的论述:第一,自我形象描述中的柏格理形象。柏格理为其钟爱的事业奋斗一生,这也是其形象形成的过程。第二,他者形象积淀中的柏格理形象。从西方传教士、中国信徒和非信徒,以及官方视域探寻柏格理多维形象的形成过程。第三,柏格理形象形成的学理省思。一方面,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多维的柏格理形象进行整合和阐释,另一方面,对多维形象的生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由加以透析,进而揭示出选题涵育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 柏格理 多维形象研究 学理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8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7-13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3-1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14-15
  • 第四节 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研究的预期价值15
  • 第五节 柏格理传教区域及活动概览15-18
  • 第一章 自我形象描述中的柏格理形象18-25
  • 第一节 勤奋的少年18-20
  • 第二节 榜样的追随者20-22
  • 第三节 牧师、教师、医师和救赎者22-25
  • 第二章 “他者”形象积淀中的柏格理形象25-48
  •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柏格理形象25-28
  • 第二节 异国(中国)历史中的柏格理形象28-48
  • 一、石门坎苗族信徒眼中的柏格理形象29-34
  • 二、不信教者视域下的柏格理形象34-40
  • 三、官方视域下的柏格理形象40-48
  • 第三章 柏格理形象形成的学理省思48-58
  • 第一节 多维的柏格理形象48-52
  • 一、苗族信徒眼中的柏格理形象是完美的48-49
  • 二、非信徒眼中“套话”和“幻化”似的柏格理形象49-52
  • 三、官员眼中带政治色彩的柏格理形象52
  • 第二节 柏格理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52-54
  • 一、宗教因素52-53
  • 二、政治因素53
  • 三、文化因素53-54
  • 第三节 柏格理形象研究的当代意义54-58
  • 结语58-60
  • 致谢60-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俊;;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与文学变异[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2 庞伟奇;从“他者神话”到“自我镜像”——比较文学形象学世纪“回眸”[J];美与时代;2005年11期

3 狄泽林克;方维规;;比较文学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4 邓沛;;柏格理其人其事[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周玲;唐靖;;从昭通到石门坎——柏格理传教重心转移原因评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顾明栋;;“汉学主义”:一种跨文化研究的新选择[J];学术月刊;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533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33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