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秀拉》与《扶桑》中大母神原型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3:18

  本文关键词:《秀拉》与《扶桑》中大母神原型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型批评 大母神 美国黑人 华人移民 身份认同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享誉美国与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的一颗闪耀的巨星。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自小就受到非洲神话的熏陶,并且熟稔西方文学经典。《秀拉》一书中的神话元素不容忽视,在作品中伊娃这一人物生动形象的塑造也深入人心,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而另一位中国作家严歌苓,是颇有代表性的新移民文学的女作家,她的多部作品都在海内外华文文学研究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热评。跨越中西两重文化经验的写作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更深的领悟,更广阔的视角。《扶桑》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扶桑这一人物形象来揭示神话原型下的现代启示。本文采用了原型批评这一视角,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著名文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而根据原型批评理论,有一种被称为“大母神”的原型女性形象,在原型批评中指兼具创造性与毁灭性双重特质的女性人物。本篇论文在原型批评的基础上,以大母神原型理论为依据,对莫里森《秀拉》中的伊娃这位具有创造性和毁灭性的大母神原型特征的女主角进行剖析。而严歌苓《扶桑》中的主人公扶桑,有着女娲似的大母神原型,从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说明扶桑人性之美的深层文化内涵。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和严歌苓两位作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也在这部分体现。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说明原型批评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及原型批评理论中大母神原型的形象。第二章就托尼莫里森《秀拉》中伊娃这一具有非洲传统的夏娃大母神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黑人女性伊娃身上所体现的大母神原型的创造性和毁灭性的两个方面。伊娃是矛盾的统一体。她在遵循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也在寻求着自由,为此打破常规。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女性伊娃为了抚养她的三个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条腿;亲手建立的七号路木匠屋等等是伊娃身上善良母神特征的具体体现。而伊娃不忍她最爱的儿子堕落,亲手烧死了他;伊娃全凭自己的喜好给杜威三兄弟和柏油娃娃重新起名字等都是伊娃身上邪恶母神特征的具体体现。第三章剖析了严歌苓《扶桑》中旧金山的中国名妓扶桑,她身上具有中国地母女娲般的母神特征。主要从扶桑身上美好的人性的品质进行挖掘剖析。扶桑面对悲惨环境的忍耐与顽强的生命力;对蹂躏和践踏她的中国人和白种人的宽容,最终以跪着的姿态宽恕了所有人;扶桑对中国土匪头子大勇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对白人克里斯的精神救赎等等体现了扶桑身上的母性光辉。扶桑身上的母神特质是大母神中善良女神的再现。第四章,通过《秀拉》和《扶桑》两部作品中“大母神”原型对比,进而将非裔移民与华裔移民在异质环境中形成的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大母神”原型对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位作者虽然来自两个不同的民族,是两种不同的人种,但是她们都不约而同的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分析。通过对托尼·莫里森《秀拉》中伊娃大母神原型的分析,了解非裔美国黑人文化,作者对黑人本体文化的认同,强调黑人文化的差异性。黑人文化成了莫里森作为黑人作家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重新挖掘传统的现代意义以构建非裔移民的民族文化,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另一位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对扶桑一类的中国移民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他们在困境中的各态人性给予的理解与宽容。他们在与美国当地文化进行的碰击和冲突,过程中会有迷惘、失望与徘徊。但在这困境中,严歌苓表示更要寻求华人自我身份认同,在异族文化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除此之外,这两位作者就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托尼莫里森指出黑人女性承载着对非洲文化传承的重任,她们被视为文化隐喻与传承者。所以,复兴非洲传统文化从黑人女性入手。而严歌苓则利用移民身份带给她的“奇特的敏感”,通过跨文化视角对故土进行回顾与深思,首先肯定了母国文化的精华。之后,她进一步思索多元文化形态下的身份建构,并坚持尝试和努力,这一切有助于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改变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偏见。最后为结语部分:通过《秀拉》和《扶桑》两部作品中“大母神”原型对比,主要论述托尼莫里森和严歌苓的探索与成就对于全球化过程中因面临文化冲击而迷茫的作家们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使迷茫的非裔和华裔移民,在思索与本民族相系的民族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精神归宿。并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作出努力尝试,进而显示出更为成熟的文化观念。并且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文化更新,最终达到世界文化的真正融合。
【关键词】:原型批评 大母神 美国黑人 华人移民 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Introduction12-18
  • Chapter I Archetypal Criticism18-24
  • 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etypal Criticism18-21
  • 2. The image of the Great Mother21-24
  • Chapter II The Great Mother Archetype in Sula24-37
  • 1. Eva as the good mother archetype25-27
  • 2. Eva as the terrible mother archetype27-33
  • 3. The connotation of names in Sula33-37
  • Chapter III The Great Mother Archetype in 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37-48
  • 1. Fu Sang or the goddess Nv Wa38-39
  • 2.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39-48
  • Chapter IV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eat Mothers . 371.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48-73
  • 1.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49-58
  • 2.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58-68
  • 3. Cultural identity and fusion68-73
  • Conclusion73-75
  • Bibliography75-77
  • Acknowledgements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78-7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咪咪;;命运的守望者——解读《小姨多鹤》中的小环形象[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01期

2 王舒婧;;电影《喜福会》中的男权文化与种族歧视[J];电影文学;2014年10期

3 王铮;;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严歌苓作品《扶桑》中的人物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4 刘珊;;论《扶桑》中的华裔女性话语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5 刘珊;;东方幻想下的西方骑士——《扶桑》中的克里斯性格解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高红梅;于为;;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女性乌托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7 高洁;赵慧芳;;伤痛中的觉醒——试论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自我认同[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年01期

8 田致梅;;《女勇士》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J];科技信息;2012年30期

9 刘雯文;赵树勤;;论严歌苓小说中雌性魅惑的独特呈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刘平平;;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论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晓玲;澳大利亚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双重他者形象[D];武汉大学;2010年

4 邓伟;后殖民视域下的新移民文学批评[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荣;叛逆·反思·认同[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华丽;对精神家园的守望[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苏扬;逆境中的凄美之歌[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宋芳;论谭恩美小说中西文化交织的命运观[D];江南大学;2011年

8 张羽;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1年

9 侯相琪;叶广芩小说中的文化情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陈思;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女性体验与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6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46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