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12 09:07

  本文关键词: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从组织学的角度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及达到组织学改善所需疗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分别采取干扰素(Interferon,IFN)、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 S)及未抗病毒(Non antiviral,Non)治疗的142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两次行肝穿活检,二次肝活检时,患者治疗的时间最少不低于26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HBe Ag、HBs Ag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对基线状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V DNA水平、肝硬化患者比例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半定量系统计分方案对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进行评分,并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变化采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和不同疗程交互作用对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1、病毒学应答:HBV DNA检测不到:IFN组58.93%(33/56),Na S组90.20%(46/51),Non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为0;HBe Ag转阴率:IFN组39.29%(22/56),Na S组15.68%(7/51),Non组6%(2/35);HBs Ag转阴率:IFN组相对较高21.43%(12/56),Na S组1.96%(1/51),Non组HBs Ag阴转率为0;2、(1)改善肝组织炎症程度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22.069,P=0.000;疗程:F=1.710,P=0.185;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3.233,P=0.014;(2)在改善肝组织纤维化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14.144,p=0.000;疗程:F=4.810,P=0.010;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2.466,P=0.048。(3)方式与疗程的9种排列组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G:F=11.417,P=0.000;S:F=10.671,P=0.000),第6种为最佳组合,即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4)HBVDNA改善程度方面,治疗方式或疗程的主效应、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分析:方式:F=75.777,P=0.000;疗程:F=1.424,P=0.244;治疗方式与疗程的交互作用:F=0.872,P=0.483;(5)方式与疗程的9种排列组合(方式与疗程)进一步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21.898,P=0.000),第5种为最佳改善HBVDNA的组合,即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1-2年期间HBVDNA改善最为明显;而在第7、8、9为最差组合,即未抗病毒治疗HBVDNA基本无明显改善。结论:1、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均能使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在肝组织学改善方法,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肝组织学改善与干扰素组相比更加明显;3、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需达到一定的疗程后才能使患者的组织学得到改善。
【关键词】: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应答 组织学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按首字母排序)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
  • 材料与方法9-13
  • 一. 病例选择9-10
  • 二. 实验室检查10
  • 三. 病理组织学检查10
  • 四. 病理组织学检查10-11
  • 五. 统计学方法11-13
  • 结果13-28
  • 讨论28-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3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6-37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37-42
  • 参考文献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锡炳,曹立森;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实验指标的变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0年04期

2 丘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J];华夏医学;2000年01期

3 韦洪林,线丽波,李金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0年02期

4 吴红军;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0年03期

5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治疗指导性意见[J];宁波医学;2000年01期

6 孙建英,章晓军,胡耀仁;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心理问题调查[J];宁波医学;2000年08期

7 张蕾;用指示器变量回归法分析乙型肝炎发病趋势[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8期

8 王咏梅;如何预防透析单位乙型肝炎的流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5期

9 贺艳;乙型肝炎[J];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11期

10 顾锡金;4272名儿童乙型肝炎监测结果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立生;;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赵敬武;刁联硕;;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杨蕙;;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探讨[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崔振宇;;加强研究和协作,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水平[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5 张文华;闫永平;唐海涛;贾文玲;梁春辉;王凤梅;;武威市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为民;;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波;徐岳军;庄晓玲;鲍舟君;方国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池晓玲;吴黎明;蒋俊民;田广俊;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赵朋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萨尔娜;阿拉腾图雅;布音毕力格;额尔登其其格;那生巴图;;蒙药额力根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光华;赵晓燕;张帆;;27例父传子(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胡义扬;乙型肝炎如何预防[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2 宋欣荣;乙型肝炎新药素比伏在中国获准上市[N];科技日报;2007年

3 解放军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树人;乙型肝炎化验单怎样看[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乙型肝炎的消毒处理[N];保健时报;2005年

5 陈黎明;乙型肝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郑灵巧;慢性乙型肝炎仍难治愈[N];健康报;2008年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蔺林天;治慢性乙型肝炎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9 翻译 奇妙;乙型肝炎不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宇亮;乙型肝炎认识上的十大误区[N];焦作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郇述玲;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33和ST2测定的临床价值[D];山东大学;2015年

2 程红球;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对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王珍丽;慢性乙型肝炎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TACE甲基化状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范玉琛;免疫负调控分子TIPE2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5 朱艳玲;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应答患者USP18的表达及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张华;江苏省乙型肝炎疾病负担与防治策略评价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杨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李玲;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9 王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杨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小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及血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血清HBsAg、HBeAg变化特点及其在疗效预测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佳红;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似物耐药及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戚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5 汪维娜;1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治疗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熊国莲;HLA-DPB1基因rs9277542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SH、SOCS1和SOCS3 mRNA表达的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5年

7 熊文婧;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韩俊梅;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9 项欣;人类白细胞抗原DQ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10 张浩;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对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病毒应答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01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