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不同品种及利用方式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31 02:20

  本文关键词:不同品种及利用方式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通过4个试验对不同品种、收获时间、部位以及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油菜秸理化性质和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探讨品种、收获时间、利用部位以及干燥方式对油菜秸品质的影响,并对油菜秸理化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为油菜秸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一:本试验探讨16个品种(10个双低品种,6个普通品种)对油菜秸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普通、双低品种油菜秸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普通油菜秸髓面积、维管束面积略大于双低油菜秸,其皮层细胞厚度略小于双低油菜秸,但两类油菜秸髓面积/茎截面积、维管束面积/茎截面积以及皮层厚度/茎直径均差异不大。(2)从物理性状来看,16个品种油菜秸表皮细胞厚度/茎直径为0.20%~0.32%,皮层细胞厚度/茎直径为2.69%~4.76%,维管束面积/茎横切面积为2.98%~7.78%,髓面积/茎横切面积为81.73%~89.02%;剪切力为11.23~18.72kg,线性密度为14.75~21.73 mg/mm;单位线性密度剪切力为0.64~1.25 kg/mgmm-1;从化学成分含量来看,16个品种油菜秸干物质(DM)含量为93.47%~97.06%、粗蛋白(CP)含量为2.72%~6.62%、粗脂肪(EE)含量为0.49%~3.69%、粗灰分(Ash)含量为5.74%~9.83%、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59.79%~69.3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为40.68%~49.19%、硫甙含量为0~204.2μg/kg;不同品种间维管束面积、髓面积、维管束面积/茎截面积、剪切力/线性密度、CP、EE以及硫甙含量差异较大;其他指标间差异不大。(3)以RFV值为标准对16个品种油菜秸营养价值进行排序,14M049在这16个品种油菜秸中最优。试验二:本试验探讨了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实产量及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分别在绿熟期、黄熟前期、黄熟后期、完熟期采集油菜,测定其籽实千粒重、油脂含量、千粒总油脂收获量和秸秆营养成分含量及饲料相对值(RFV)。结果表明:(1)随收获时间推迟,油菜籽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完熟期极显著(P0.01)高于前三期;油菜籽含油量、千粒总油脂收获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黄熟后期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三期;(2)油菜秸DM、EE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各个收获时间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 or 0.01);CP含量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完熟期达到最低值。Ash、NDF、ADF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黄熟后期最低(P0.05 or 0.01);(3)油菜秸的RFV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黄熟后期最高(P0.01),绿熟期最低(P0.01)。综合来看,油菜在黄熟后期收获对其油菜籽油脂收获量及油菜秸营养价值都最好。试验三:本试验探讨了油菜秸不同部位理化性质及其营养价值的差异。分别研究了油菜秸上(顶端~离基部40cm处)、中(离基部40cm处~离基部20cm处)、下(离基部20cm处~基部)3段的物理性状、营养成分含量和饲料相对值(RFV)。结果表明,油菜秸上、中、下茎段间表皮细胞厚度/茎直径、皮层细胞厚度/茎直径、维管束面积/茎横切面积呈现下降趋势,髓面积/茎横切面积的比例、剪切力、线性密度以及单位线性密度下的剪切力从上至下呈现上升趋势(P0.05 or 0.01)。油菜秸上段DM含量极显著高于中段和下段(P0.01),CP(P0.05)、Ash含量(P0.01)上段下段中段,EE含量逐渐下降(P0.01),NDF及ADF含量上段下段中段(P0.01)。油菜秸RFV值上段最好、下段其次,中段最差(P0.01)。试验四:本试验探讨了晒干、烘干2种干燥方式对油菜秸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处理的油菜秸剪切力极显著低于晒干处理(P0.01),CP及A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晒干处理(P0.01),ADF含量极显著低于晒干处理(P0.01);对EE及NDF含量没有影响(P0.05);油菜秸烘干后硫甙含量是晒干后的92.10%;烘干后油菜秸RFV值显著(P0.05)高于晒干后。油菜秸烘干处理方式显著优于晒干。试验五:本试验探讨了油菜秸理化性质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油菜秸粗灰分与维管束个数呈显著正相关(r=0.501,P0.05),而与髓面积/茎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519,P0.05);剪切力与油菜秸营养价值相关较大,剪切力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48,P0.01),而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1,P0.05);粗蛋白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负相关(r=-0.539,P0.05)。
【关键词】:油菜秸 营养价值 品种 收获时间 利用部位 干燥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6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一部分 综述14-26
  • 1 研究背景14
  • 2 研究进展14-24
  • 2.1 油菜秸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14-20
  • 2.1.1 油菜秸的产量14-15
  • 2.1.2 油菜秸资源利用现状15-16
  • 2.1.3 油菜秸饲料化利用16-20
  • 2.1.3.1 油菜秸物理特性16-17
  • 2.1.3.2 油菜秸营养价值17-18
  • 2.1.3.3 抗营养因子18-19
  • 2.1.3.4 适口性19
  • 2.1.3.5 油菜秸的饲用价值19
  • 2.1.3.6 油菜秸加工技术19-20
  • 2.2 粗饲料饲用价值评价技术20-23
  • 2.2.1 常规分析法20
  • 2.2.2 范式纤维分析法20-21
  • 2.2.3 适口性21
  • 2.2.4 降解率21-22
  • 2.2.5 RFV22
  • 2.2.6 GI22-23
  • 2.3 影响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23-24
  • 2.3.1 不同品种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23
  • 2.3.2 不同收获时间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23
  • 2.3.3 不同部位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23
  • 2.3.4 不同干燥方式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23-24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24
  •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4-26
  • 4.1 本研究主要内容24
  • 4.2 技术路线24-26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26-61
  • 试验一 不同品种油菜秸理化性质及其营养价值评价26-40
  • 1 材料与方法26-29
  • 1.1 试验材料26
  • 1.2 样品采集26-27
  • 1.3 样品处理及指标测定27-29
  • 1.3.1 油菜秸物理性状测定27-28
  • 1.3.2 油菜秸化学成分测定28
  • 1.3.3 油菜秸营养价值的计算28-29
  • 1.4 统计分析29
  • 2 结果与分析29-36
  • 2.1 物理性状29-34
  • 2.1.1 油菜茎解剖构造29-33
  • 2.1.2 形态学指标与剪切力33-34
  • 2.2 不同品种油菜秸化学性质及RFV值34-36
  • 3 讨论36-39
  • 3.1 不同品种油菜秸物理性质的差异36-37
  • 3.2 不同品种油菜秸化学成分的差异37-38
  • 3.3 不同品种油菜秸RFV值的差异38-39
  • 4 小结39-40
  • 试验二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实产量及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40-47
  • 1 材料与方法40-41
  • 1.1 试验材料40
  • 1.2 样品采集40
  • 1.3 样品处理40
  • 1.4 测定指标和计算方法40-41
  • 1.5 统计分析41
  • 2 结果与分析41-44
  • 2.1 不同收获时间下的油菜植株形态特征比较41
  • 2.2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千粒重的影响41-42
  • 2.3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含油量的影响42-43
  • 2.4 收获时间对油菜籽千粒总油脂收获量的影响43
  • 2.5 收获时间对油菜秸营养成分的影响43-44
  • 2.6 收获时间对油菜秸RFV值的影响44
  • 3 讨论44-46
  • 3.1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籽收获量的影响44-45
  • 3.2 不同收获时间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45-46
  • 4 小结46-47
  • 试验三 油菜秸不同利用部位的理化性状及营养价值评定47-54
  • 1 材料与方法47-48
  • 1.1 试验材料47
  • 1.2 样品采集47
  • 1.3 样品处理及测定指标47-48
  • 1.3.1 油菜秸茎解剖结构47
  • 1.3.2 油菜秸茎剪切力47
  • 1.3.3 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47
  • 1.3.4 不同留茬高度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及RFV值47-48
  • 1.4 统计分析48
  • 2 结果与分析48-51
  • 2.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质48-50
  • 2.1.1 内部解剖构造48-50
  • 2.1.2 形态学指标与剪切力50
  • 2.2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化学性质50
  • 2.3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RFV值50-51
  • 2.4 油菜秸不同留茬高度下营养成分含量及RFV值差异51
  • 3 讨论51-53
  • 3.1 油菜秸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质比较51-52
  • 3.2 油菜秸不同部位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52-53
  • 4 小结53-54
  • 试验四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54-58
  • 1 材料与方法54-55
  • 1.1 试验材料54
  • 1.2 样品采集54
  • 1.3 样品处理54
  • 1.3.1 油菜秸茎剪切力54
  • 1.3.2 油菜秸硫甙含量54
  • 1.3.3 油菜秸营养成分含量54
  • 1.4 统计分析54-55
  • 2 结果与分析55-56
  • 2.1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剪切力55
  • 2.2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化学成分含量55
  • 2.3 不同干燥方式下油菜秸的RFV值55-56
  • 3 讨论56-57
  • 3.1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理化性质的影响56
  • 3.2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菜秸RFV值的影响56-57
  • 4 小结57-58
  • 试验五 油菜秸理化性状相关分析58-61
  • 1 材料与方法58
  • 1.1 试验材料58
  • 1.2 样品采集58
  • 1.3 样品处理和指标测定58
  • 1.4 统计分析58
  • 2 结果与分析58-60
  • 2.1 油菜秸理化性状间相关58-59
  • 2.2 油菜秸化学性状间相关59-60
  • 3 讨论60
  • 4 小结60-61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61-62
  • 1 论文总体结论61
  • 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后种油菜粮饲双赢[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0年09期

2 ;什么是优质油菜品种?[J];青海农技推广;2000年02期

3 张冬晓;我国油菜生产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4 王友华,程辉,严德远;国内外优质油菜品种引种鉴定初报[J];中国种业;2002年04期

5 曾珩,杨新笋,夏松波,袁道仁;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引种比较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6 刘雷,郭丽华,高艾兰,王维新;“史力丰”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3年10期

7 张海军,王庆南,童晓利,赵荷娟,周一波,吴紫鸢,陈润东;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品种评比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8 ;国豪种业油菜品种简介[J];安徽农业;2004年03期

9 文方;麦后复种饲用油菜技术[J];现代农业;2004年09期

10 胡正军,田祖庆,张运胜,杨国富;油菜倒伏返花的预防措施[J];湖南农业;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伟丽;李伟;张爱香;陈怀谷;周益军;;油菜品种抗菌核病机理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傅廷栋;;油菜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展望[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3 张毅;;油菜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4 牛静;曹燕红;耿明建;;硼对不同油菜品种镉吸收分配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邓平;吴明亮;官春云;罗海峰;汤楚宙;黄震;庞晓远;;测定油菜茎秆连接力的夹具设计[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刚;熊双莲;涂书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上不同油菜品种生长及重金属吸收和累积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魏芳;董绪燕;郭学兰;刘胜毅;陈洪;;油菜叶片受草酸侵染胁迫产生挥发物的富集及其生物学研究[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徐芳森;;油菜硼、磷、氮养分高效的生理机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铁梅;胡立勇;曹凑贵;刘铁芳;傅廷栋;;油菜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10 傅廷栋;;油菜的遗传改良与生物柴油[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尚武 实习生 曾楚禹 陈茶香;“油菜西进计划”起步维艰[N];湖南日报;2005年

2 ;湖北育出新型超高产油菜[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3 ;我省秋播油菜品种推选提前启动[N];湖北科技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成志;星光农机:研制油菜机械 降低损耗是关键[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杨杰;油菜机械化:平淡中蕴含惊喜[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年

6 唐兆权;高产油菜 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有风险[N];四川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贾明;“青杂5号”油菜品种在蒙古国落地生根[N];青海日报;2013年

8 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柳达 杨祖荣 杨光军;全面提高油菜生产水平(下)[N];湖北科技报;2005年

9 余宏章;油菜引种及栽培面临新问题[N];湖北科技报;2005年

10 泰州市作栽站供稿;油菜集约化配套生产技术(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亮;不同氮效率油菜NO_3~-长距离运输和短途分配差异及其对氮效率的影响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宗望远;油菜联合收获纵轴流脱离系统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吴崇友;齿带式油菜捡拾收获机设计与参数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映皓;新疆野生油菜种皮纹饰的遗传分析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5 李方球;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系)与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郑倩;油菜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基因分离及酶活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童晋;油菜柠檬酸合酶与柠檬酸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艾育芳;早晚熟油菜成花机理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刘雄伦;新疆野生油菜与芸薹属物种种间亲缘关系及其进化地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石剑飞;品种和氮肥运筹对甘蓝型油菜氮素积累及精确施氮参数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改改;不同种油菜芽苗根系对广佳安胁迫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振宇;油菜染色体加倍及倍性鉴定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海婧;小麦、油菜、蚕豆对秦艽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青海大学;2016年

4 李慧;油菜抗菌核病的蛋白表达分析及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何友铸;油菜生理生化参数、油菜籽含油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冀牧野;油菜联合收获机梳脱式割台设计与试验[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范海瑞;青贮油菜与微贮金针菇菌糠的营养价值评定及饲喂奶水牛效果[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夏凌君;干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期及苗期生理影响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分析[D];扬州大学;2016年

9 陈俊晖;农业景观格局对油稻轮作区油菜潜叶蝇和二化螟发生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黎力之;不同品种及利用方式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品种及利用方式对油菜秸营养价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8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