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10培养HaCaT细胞和银屑病皮损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6-11-05 12:42

  本文关键词:IFN-γ或IP-10培养HaCaT细胞和银屑病皮损的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IFN-γ或IP-10培养HaCaT细胞和银屑病皮损的特点

张利勤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生、发展过程是需要多种趋化因子的共同参与,与遗传的内因和外环境的感染,营养,精神状态等外因有关,属于患者较多自体免疫疾病,且易反复发作。目前研究认为,银屑病是与Thl型细胞相关的免疫紊乱性疾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诱导蛋白10(IP-10)是CXCL家族趋化因子之一,又名CXCL趋化因子配体10,是由IFN-γ所诱导产生的可趋化淋巴细胞等的分子量为10kDa蛋白质。P-10不仅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功能,还能促进多种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亦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能作为趋化因子介导Thl型炎症反应。IP-10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表达持续上调,经过成功治疗后IP-10表达减少。IP-10可促进银屑病皮损的发生及发展。银屑病的发病与IFN-γ有重要关系,在银屑病患者的血清及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在皮肤免疫中IFN-γ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与凋亡有重要影响,它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IFN-γ在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中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各种疾病既与基因学,也与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有关。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参与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具体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尚不十分清楚。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基因的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以及小分子RNA调控。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虽不改变ATCG的序列,却影响基因的转录,增殖,分化,凋亡等细胞过程。HaCaT细胞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为研究抗银屑病药物活性的常用细胞株。本实验研究通过应用IP-10与IFN-γ分别诱导人HaCaT角质形成细胞,观察作用后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以及对增殖与炎症的影响,并与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的病变特征作对比。初步揭示了IP-10与IFN-γ对于人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模拟了银屑病的皮损组织特点,探讨IP-10/IFN-γ对银屑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1.观察IP-10与IFN-γ分别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及对增殖与炎症的影响。 2.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与正常组织作对比,探讨银屑病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对增殖与炎症因子的变化。IP-10与IFN-γ分别对HaCaT的特点与银屑病皮损相比较,说明IP-10/IFN-γ对银屑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皮肤门诊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20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以及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月泌尿外科包皮切除患者2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冻存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方法 实验标本分为细胞与组织两大组 1)细胞:IP-10(20ng/ml)组;IFN-γ (50u/L)组及对照(C)组 2)组织:银屑病皮损组和正常对照组 1.免疫印迹 1)细胞 应用CelLyticTM提取蛋白质,考马斯亮蓝G-250检测蛋白浓度并进行SDS-PAGE电泳,转膜,对DNMT1, NF-κBp65, HDAC1, Cyclin D1, IL-6及P16(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进行免疫印迹定性及半定量检测。 1)组织 用匀浆器将组织研碎,应用CelLyticTM提取蛋白质,考马斯亮蓝G-250检测蛋白浓度并进行SDS-PAGE电泳,转膜,对DNMT1, NF-κBp65, HDAC1, Cyclin D1,IL-6及P16(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进行免疫印迹定性及半定量检测。 2.免疫化学染色 1)细胞 各标本经4%多聚甲醛中固定,吹干及透化,应用SP试剂盒,检测NF-κB及IL-6的表达。同时进行以PBS替代一抗的阴性对照。 2)组织 各组织标本经4%多聚甲醛中固定,按常规脱水、透明并行石蜡包埋切片。在石蜡入水过程中,用0.3%H202处理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HRP),用5mM左旋咪唑处理以抑制外源性碱性磷酸酶(AP)后,应用NF-κB鼠单抗,IL-6兔多抗对皮损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以NF-κB, IL-6以AEC酶为底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血清封闭,,4℃孵育过夜,先进行AEC染色后,再进行多抗的NBT-BCIP染色,DAB显色并终止。同时进行以PBS替代一抗的阴性对照。 3.MSP甲基化特异PCR应用TIANamp Genomic DNA Kit进行各细胞及组织标本的基因组DNA的提取。然后应用MethylampTM DNA Modification Kit进行各基因组DNA甲基化。甲基化特异的p16基因引物及未甲基化特异性的p16基因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DNA电泳检测目的产物。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图像分析仪扫描各图像的条带灰度,各细胞与组织化学染色及MSP条带的信号值,各免疫印迹数值为各主带扫描灰度均值与其各β-actin扫描灰度均值的比值。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比较,a=0.05为显著性水准。 结果 1.免疫印迹 1)细胞 与对照组相比,DNMT1(180kDa), NF-κBP65(65kDa), HDAC1(60kDa), CyclinD1(36kDa), IL-6(23kDa)及P16(16kDa)的免疫信号。IP-10组、IFN-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织 与对照组相比,DNMT1(180kDa), NF-κBp65(65kDa), HDAC1(60kDa), CyclinD1(36kDa), IL-6(23kDa)及P16(16kDa)的免疫信号。银屑病患者皮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免疫染色 1)细胞 与对照组相比,IP-I0组的NF-κB和IL-6胞核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显著(P0.01)。IFN-γ组的NF-κB和IL-6胞核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织 与正常组织相比,皮损组织表皮增殖旺盛,棘细胞体积增大,层次增多,可见胞核呈阳性信号;皮损组NF-κB与IL-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 3.MSP 1)细胞 与对照组相比,IP-10组、IFN-γ组的甲基化P16表达较高,非甲基化P16表达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组织 与正常组织相比,银屑病皮损组织甲基化P16表达较高,非甲基化P16表达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免疫印迹显示DNMT1和HDAC1在IP-10/IFN-γ细胞组和皮损组织的表达均高于相应对照组,提示IP-10/IFN-γ细胞组和皮损组织皆可能存在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2. IP-10/IFN-γ细胞组与银屑病皮损组织中,Cyclin D1, NF-κBp65和IL-6的免疫印迹及免疫染色的表达均显著增高,并且P16免疫印迹信号下调,提示IP-10/IFN-γ诱导了细胞的增殖与炎症反应。 3.MSP显示IP-10/IFN-γ细胞组与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P16甲基化水平皆高于相应对照组,而非甲基化则明显下降,低于甲基化。 4.IP-10与IFN-γ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显著提高HaCaT细胞的增殖及炎症因子,此与银屑病皮损组织特点类似。提示IP-10与IFN-γ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机制与发展,可得出以IP-10/IFN-γ培养的HaCaT细胞模拟了银屑病的特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敏;李安生;崔盘根;季江;李遇梅;陈志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p16~(INK4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08期

2 赵京霞;王燕;底婷婷;刘欣;李萍;;IL-23/IL-17轴在银屑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年04期

3 黄琨;刘厚君;涂亚庭;;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白介素-22和S100A7,A8,A9mRNA的表达及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03期

4 陆前进,卢放根,颜兰香,文海泉,张其亮,张桂英,余桂英,杨竹林;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K_4和p16蛋白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2期

5 徐丽敏;茹雪莹;吴泰相;;IFN-γ与银屑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君健;杨维桢;;银屑病伴发肺癌及红皮病一例报告[J];中国肺癌杂志;2007年03期

2 王支琼,李家文;白介素-18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3 姜海燕,方栩;白介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5期

4 黄琼,郑志忠;树突状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银屑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5 胡建红;姚学群;宋守荣;魏羽佳;刘素琴;廖跃;;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州医药;2013年07期

6 谢莉;朱平;;IL-22在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3年18期

7 蒋娜;廖雯婷;匡希斌;;大黄素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IL-23/IL-17炎症轴、Th17细胞及病毒复制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刘军麟;邹循辉;殷梅;;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L-2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4年21期

9 骆云霄;盛晚香;;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8和IP-10水平的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10 张杰;;银屑病患者CDKN2A甲基化状态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腾;鸦胆子油对银屑病疗效及Th1/Th2平衡、角化过程影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曹经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通过调控TGF-β1信号通路抑制HaCaT细胞生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侯粲;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组蛋白修饰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张旃;IL-22对气道结构细胞作用的初步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邢微微;IL-22结构功能及其在酒精性肝病和暴发性肝炎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6 黄琼;银屑病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朗格汉斯细胞中IL-18BP的表达[D];复旦大学;2004年

7 陈敏;斑块型银屑病表皮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樊昕;白细胞介素18对银屑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李新华;体外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活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黄长征;白介素12、白介素18、AcPL和共刺激分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强;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细胞的表达和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马喜兴;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RORC、Foxp3 mRNA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3 罗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IL-22水平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孙媛媛;CSMD1基因多态性rs7007032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表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张敏娜;扫癣灵治疗银屑病寻常型(风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张巍;白介素22对角蛋白17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7 韩杨;IL-22在TNBS诱导的小鼠早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玲玲;寻常型银屑病不同分期及证侯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张宇恒;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10 陈瑾;新蝶呤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银屑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衡,叶庆佾,郝飞,项贵明,黄东平,麦跃;银屑病Th1/Th2模式的体外试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2 黄琼,郑志忠,祝禄川,苏玮;银屑病患者血清中NO、IL-8、IL-4和IFN-γ水平测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6期

3 何玉清,张锡宝,吴志华,陈绍谦,林路洋;银屑病患者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介素4水平的体外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12期

4 王平,毕志刚,蒋静娟,何杰;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行为与p16~(INK4a)蛋白表达和基因失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4期

5 王雨娟,武三卯,骆志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12和TNF-α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4期

6 何玉清;细胞因子与银屑病[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3期

7 蒋建华,普雄明;维、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2、6及干扰素r含量测定[J];皮肤病与性病;2002年02期

8 崔春华,林熙然,高明阳,张胜亮;CDK4、P16~(INK4)和P21~(WAF1)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年04期

9 陆前进,卢放根,颜兰香,文海泉,张其亮,张桂英,余桂英,杨竹林;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K_4和p16蛋白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2期

10 李银涛,李世荫,桑建利,张波;卡泊三醇对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素 D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及其抑制物 P16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福荣,陈俊卓,吕俊玲;银屑病患者的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8年02期

2 何焱玲,丁桂凤,李欧,范少光;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神经免疫研究进展[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李志刚;银屑病580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03期

4 王福喜,张学军;银屑病的药物诱因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03期

5 宋佩华,白彦平,杨顶权;不稳定性银屑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6 陶苏江,范青源,方跃明,牟贤龙,顾军,郑茂荣,谢毅,应康;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法的建立及克隆银屑病相关基因片段初探[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7 侯伟,吴勤学,陈小红,蔡秀玲,张良芬,尹跃平,邵长庚;链球菌、分支杆菌及皮肤鳞屑蛋白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8 张开明,尹兴平,周敏,尹国华,杨小英;银屑病患者皮损白介素8基因表达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9 许冰;银屑病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黄熙,马圣清,涂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在银屑病皮损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璧;;重症银屑病的系统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亚妤;鲁盈;;银屑病相关性肾病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A];浙江省医学会2008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付翔宇;陈宏;;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姚丹霓;吴大嵘;卢传坚;;银屑病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及应激方式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史晓蔚;王刚;刘玉峰;;银屑病的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郑敏;;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虹;;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的现状与展望[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成果与技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治疗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高级研修班文献汇编[C];2004年

8 何弘;;银屑病皮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临床观察与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9 吴梦平;;银屑病发病与难治原因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10 郑敏;;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记者 田雅婷;[N];光明日报;2012年

3 胡雯 刘佳;[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轶南;[N];保健时报;2005年

5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主任医师 欧阳恒;[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山东省威海市解放军404医院皮肤科 欧柏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N];河北日报;2000年

8 欧柏生;[N];健康报;2004年

9 邹先彪;[N];健康报;2005年

10 召玉;[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平;银屑病激发因素的调查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2 徐丽敏;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陈静;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LR9、IRF-7、IFN-αmRNA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唐玲;银屑病患者朗格汉斯细胞异常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李波;银屑病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陈小红;β-溶血性链球菌、结核分支杆菌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孙联文;抗银屑病相关药物及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系统中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李铀;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研究及新医学模式的治疗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樊昕;白细胞介素18对银屑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愔;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活性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2 何君;9q33-34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3 苏湘川;银屑病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及病情与饮食相关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姚莎;中国汉族人银屑病伴发疾病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永翠;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詹庆霞;银屑病治疗的系统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敬;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银屑病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孙湘兰;白细胞介素20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韩静倩;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史晓蔚;特异性置换肽对银屑病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IFN-γ或IP-10培养HaCaT细胞和银屑病皮损的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5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