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6-11-05 21:07

  本文关键词: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二军医大学》 2012年

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

徐陆冉  

【摘要】:背景: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近年来由于遗传因素、个人生活方式不当、社会压力增大、化妆品过度使用等,重度痤疮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约8%~18%,痤疮的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甚至萎缩性瘢痕等多种形式皮损。痤疮的发病机制复杂,是由雄激素分泌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导致雄激素相对增高,引起皮脂腺增生,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同时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增殖,进入真皮引起内源性感染并诱导一系列的免疫应答。痤疮好发于青少年,部分患者发病较晚或病程持续较长,25岁以上仍存在痤疮表现,一般称为青春期后痤疮,25岁以后发病,一般称为迟发型痤疮,女性患者相对较多。45岁以后痤疮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证实痤疮是一种遗传疾病,,更倾向于多基因遗传。而痤疮发病机制中雄激素水平增高、皮脂腺分泌、毛囊角化及免疫炎症反应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相关。近期研究亦表明痤疮的严重程度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避孕药等药物、职业暴露、某些化妆品、吸烟及不良饮食被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前三者不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逐渐意识到高糖等饮食诱导的高胰岛素血症引起激素级联反应,导致雄激素合成增加,促使毛囊上皮生长、角化和激素介导的皮脂分泌,从而影响痤疮的发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166例痤疮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痤疮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对非那雄胺片治疗不同程度痤疮的疗效进行比较,为痤疮有效治疗奠定基础。 对象与方法: 对2010年5月~2011年9月门诊诊疗的痤疮患者166例进行性别、年龄、家族史、BMI、皮损分值与痤疮严重程度等资料的搜集,分析上述各因素与痤疮严重程度的关系,记录非那雄胺片对不同程度痤疮的疗效。最后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资料: 166例患者中女性140例(84.34%),男性26例(15.66%);年龄11~59岁;(平均25.19±8.07岁);4例(2.41%)为初次发病,162例(97.59%)既往有痤疮病史;随着年龄升高轻度痤疮患者的比例升高,中重度痤疮以16~25岁为主; 2、痤疮严重程度与各因素的关系:BMI18.5~23.9组不同严重程度痤疮患者BMI差异显著(P<0.05),痤疮越严重,BMI反而越小;男女患者中,均以痤疮Ⅱ度组的例数最多(P<0.05);痤疮Ⅰ度、Ⅱ度严重患者,无家族史的例数较多,而Ⅲ度严重患者有家族史的例数较多(P<0.05); 3、痤疮Ⅰ度严重组中,治疗8周时,皮损综合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4、12周及痤疮Ⅱ、Ⅲ度严重组治疗4、8、12周时的皮损综合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皮损综合分值明显减低;痤疮Ⅰ度、Ⅱ度、Ⅲ度严重组好转率分别为47.2%、62.9%、64.0%,三组好转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率分别为:16.7%、15.2%、4.0%,三组复发程度也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痤疮患者的初发年龄男性平均17岁,女性平均20岁,随着年龄增长痤疮以轻度为主; 2、轻中度痤疮患者多不伴有家族史,而重度痤疮患者多有家族史;男女患者中均以中度痤疮例数最多;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痤疮严重程度与BMI成反比; 2、非那雄胺片可有效抑制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的复发,在治疗过程中,其对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优于轻度痤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58.7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2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2年05期

3 张怀亮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年06期

4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5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6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7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2007年03期

8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1992年09期

9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1993年10期

10 田有粮,魏红俐;刺络技罐治疗痤疮54例[J];中国针灸;1995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强;苑凯华;程飚;余文林;齐向东;曾东;张斌;李勤;;2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亚洲人痤疮疤痕:初步研究[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云霞;;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肖强;苑凯华;程飚;余文林;齐向东;曾东;张斌;李勤;;2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亚洲人痤疮疤痕: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余昌华;;自制痤疮膏治疗痤疮34例临床观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涂彩霞;;痤疮的诱发因素及光疗法[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丽红;樊昕;王聪敏;姚美华;杨蓉娅;;560nm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分析[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丽红;樊昕;王聪敏;姚美华;杨蓉娅;;560nm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疗效分析[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新钰;;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孟宏;郝晋东;;湿热质痤疮人群防治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夏庆梅;;痤疮中西医研究进展[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楚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蓝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代巧;[N];保健时报;2004年

4 主任医师:任晓亮;[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5 曹元成;[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罗宏德;[N];科技日报;2000年

7 宋欣荣;[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文瑶;[N];吉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乔雪梅;[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学美;[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红岩;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张星斗;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鞠强;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温文;一个中国汉族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家系和三个反常性痤疮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杨青;关节病型银屑病临床与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霞;强脉冲光结合氨基乙酰丙酸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锐霞;痤疮的四种证型的客观化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鲁美君;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痤疮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郭琴;寻常型痤疮的中西医治疗概况及导师治疗经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田黎明;性激素水平、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湖北地区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6 程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黄萌;中药汽疗治疗胸背部痤疮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8 林玲;痤疮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其与IL-8、TNF-α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任晓红;火把花根片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徐陆冉;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痤疮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非那雄胺片治疗后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5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1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