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6-11-06 12:15

  本文关键词: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疆医科大学》 2011年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赵忠芳  

【摘要】:研究背景: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和发育畸形。虽然脉管性疾病属于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颌面颈部的病变,不仅导致严重的容貌毁损,还可能因为阻塞呼吸、消化道而影响发音、进食,甚至导致出血、窒息并危及生命。根据影像学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将脉管畸形分为低流量畸形(毛细管畸形、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和高流量畸形(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两大类。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大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瘤又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有着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血管畸形是无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非肿瘤性的先天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疾病,不会自行消退,随患者的生长发育持续增长。对患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的良性、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大部分可以自行消退,但仍有20%的血管瘤不能消退。 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骨以及脑、肝、心脏等器官,其中约60%发生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血管瘤主要发病于新生儿及1岁左右儿童,该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在婴儿中发病率为10%-12%,在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发病率则上升到22.9%,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种,原因不详,女婴比男婴发病率高,发病比为3:1-5:1。皮肤血管瘤通常单发,少数多发,血管瘤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2周-至1个月内发现蚊咬状红点,并迅速增长,形成鲜红色斑疹或丘疹样团块,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紫色、高出皮面、柔软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直径大小不等,甚至可达数厘米,压之不易褪色,瘤体通常呈鲜红色,凸出皮面,状似草莓。即过去所称的“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根据Mulliken诊断标准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患儿一般1岁以内增长最快,增殖期持续6-12个月,出生后的1个月和出生后的6个月是在增殖期内的2个生长高峰,1岁左右增至最大。1岁之后缓慢增长,进入稳定期,并逐渐消退,但完全消退通常需数年之久。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完成的常常遗留有后遗症,如: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瘢痕及纤维脂肪组织沉积等。位于眼睑、气管等处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常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危及生命。而位于眼睑、外鼻、耳郭、口唇等部位的病变,除了造成颜面部美容缺陷、畸形、凶险的出血倾向以外还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等并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亲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负担。少数迅速增殖的重症血管瘤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无法消退或不能完全消退的血管瘤或位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应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 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案。治疗方法主要有:1)等待观察;2)冷冻治疗;3)激光治疗;4)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5)注射治疗;6)介入治疗;7)血管瘤铜针疗法;8)手术治疗;9)外用药物治疗;10)口服药物治疗等。经远期随访证实,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冷冻治疗易导致增生或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血管瘤的激光治疗常常会遗留有瘢痕,如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等,另外激光治疗范围较大、较深厚度的血管瘤比较困难,甚至会引起大出血等情况,所以对于此类病灶使用激光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应严格掌握激光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对于接受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血管瘤,治疗后在病灶局部容易形成萎缩性瘢痕,而且瘢痕表皮出现脱屑现象。经过临床的长期观察,对于这种由于放射线照射局部病灶所产生的萎缩组织或萎缩性瘢痕,并不能排除其有癌变的可能,而且放射核素治疗可能致对患儿有潜在危害。因此,现在在血管瘤的治疗中已很少使用放射及放射核素治疗。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是在血管瘤瘤体内直接注射激素或硬化剂,具体作用机制不是很明确,有可能为了达到治疗效果,IH瘤体内注射硬化剂造成内皮细胞的坏死及血管腔栓塞。平阳霉素在血管瘤瘤体的局部注射后6-12h内易发生发热反应,这可能是其抑制了内源性致热源释放的缘故,因此在配制平阳霉素混悬液时加入了地塞米松,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发热反应。对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无效且严重的血管瘤,可局部注射平阳霉素。介入治疗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的治疗。血管瘤铜针疗法由于铜原子的吸收并产生相应毒性作用,故目前很少采用。对于局限或比较局限的血管瘤原则上使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手术切除血管瘤不但安全而且可靠,并且有机会得到根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冷冻、激光治疗后及血管瘤消退后遗留的瘢痕也可采用手术修复。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前应确定血管瘤的类型、范围、层次、血供等,若出血较多,难以切除干净或一期修复困难者,可采取二期修复。外用咪喹莫特药物具有抗疱疹病毒及治疗某些皮肤肿瘤的作用,且治疗范围逐渐的扩大,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外用咪喹莫特药物治疗血管瘤操作方便、简单、未见的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对于大面积、多发性及重症血管瘤的治疗,激素被认为是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适用于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以及累及重要器官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口服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dushing综合症,生长迟缓,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行为异常和免疫抑制。但口服激素应该注意:1)若用药2周无效,终止治疗。若有效,病变减小或消失后再用药2-3周;2)减量撤药期间如出现反跳,则调整到较大剂量1周后减量,若再次出现反跳,应增大剂量继续2周,然后逐渐停药。总之,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甚多,且涉及多方面因素,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应该强调,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除病变,还必须保持健康的正常组织和外观。自2008年,法国医生Leaute-Labreze等偶然发现普萘洛尔能促进鼻咽部血管瘤消退并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后,开创了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先河。近年来,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开始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 血管瘤的病因、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机制为促血管形成因子及抑制因子的失衡。促血管形成因子中最主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被认为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的血管形成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 proteinase-9,MMP-9)在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组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研究和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的显著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的提供一些线索;通过采用干预措施观察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尿液因子水平的变化在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后组间的差别,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1)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效果;2)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变化;3)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4)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与MMP-9的相关性;5)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bFGF的水平变化;6)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尿液bFGF的水平变化;7)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和bFGF变化的相关性;8)分析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用普萘洛尔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增生期血管瘤患者53例收住入院,患者年龄为2个月-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测量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0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中VEGF与MMP-9的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儿服用普萘洛尔药物效果的相关性。 本研究第二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81例血管瘤患者(增生期53例,消退期29例),血管畸形患者24例,正常对照30例收住入院,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年龄2-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收住入院,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O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X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尿液中的bFGF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服用普萘洛尔效果的相关性。 本研究第三部分对82例血管瘤患者(增殖期53例,消退期29例),分析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用普萘洛尔治疗前、后、临床特征、超声检查的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停药后的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1)用药前增殖性血管瘤患者53例(性别统计无差异),但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的有效率逐渐增高,治疗后4周以好转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以有效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有效率达20%左右;2)血清VE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MMP-9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MMP-9的表达变化与VEGF一致,并与VEGF呈正相关(r=0.9997,P0.01)。 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增生期患者53例,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消退期患者29例,治疗4周后25例,治疗8周后24例。治疗前血管畸形患者24例,治疗4周后23例,治疗8周后20例。对照组30例,上述各组性别统计均无差异(P0.05);2)用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患者血清、尿液的bF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患者血清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尿液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之前必须详细的检查,确保心、肺功能良好;2)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用药剂量不超过[2mg/(kg#d)],不良反应轻;3)普萘洛尔用药持续时间至血管瘤的增生期结束或者血管瘤瘤体消退不再继续生长,并逐渐减量至停药。 结论: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效果显著,副作用小;2)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无明显效果;3)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无明显效果;4)普萘洛尔通过降低患者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从而为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5)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分子机制与下调患者外周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有关;6)本课题因样本量少,试验方法简单,随访时间短,希望扩大样本量,选用其他方法及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9-14
  • Abstract14-22
  • 前言22-36
  • 第一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儿血清中VEGF、MMP-9的变化36-56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37-40
  • 1.1 研究对象37
  • 1.2 研究方法37-40
  • 1.3 伦理许可40
  • 1.4 统计方法40
  • 2. 结果40-42
  • 3. 讨论42-55
  • 4. 小结55-56
  • 第二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者bFGF的变化56-67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57-60
  • 1.1 研究对象57
  • 1.2 研究方法57-60
  • 1.3 伦理许可60
  • 1.4 统计方法60
  • 2. 结果60-63
  • 3. 讨论63-66
  • 4. 小结66-67
  • 第三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67-89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68-70
  • 1.1 研究对象68
  • 1.2 内容和方法68-70
  • 1.3 伦理许可70
  • 1.4 统计方法70
  • 2. 结果70-77
  • 3. 讨论77-87
  • 4. 小结87-89
  • 结论89-92
  • 致谢92-94
  • 参考文献94-108
  • 附录108-117
  • 综述117-136
  • 参考文献131-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6-137
  • 个人简历137-138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13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世存;吕维富;许实成;;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J];安徽医药;2006年05期

    2 寿柏泉,寿卫东,孟昭业,杨震,张森林;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颈部淋巴管瘤[J];南京部队医药;2002年02期

    3 赵平,于华军;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J];国际眼科杂志;2004年04期

    4 苏彤,赵怡芳,张文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增殖性血管瘤[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2期

    5 张社红;项平;;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年05期

    6 付时章;杨晓楠;殷国前;;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治疗进展[J];广西医学;2005年11期

    7 陈志雄,张端莲,陕声国,刘昱,杨勇,余瑛,陕光,唐甜,熊燕娥,李红;雌激素受体与组织蛋白酶D在皮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8 赵登秋,沈阳,李跃武;小儿及成人血管瘤瘤体与雌激素受体关系的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程刚;钟秋海;黄乃艳;顾瑛;;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数学模型及临床验证[J];中国激光;2006年06期

    10 刘昱,张端莲,王瑞绵,陈锡昌;雌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J];解剖学杂志;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张成书;王君;林晓曦;王琛;王炜;;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张莉;张成书;王君;李旭文;葛树星;李光早;林晓曦;;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血管瘤发生相关基因[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马丽霜;叶蓁蓁;马继东;邹继珍;李靖;;组织学和生物学检测对小儿血管瘤临床治疗价值的探讨[J];北京医学;2006年09期

    4 赵福运;高岩;吴美娟;骆泉丰;刘宇;许振起;;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新分类诊断和治疗[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5 许振起;刘宇;王依祥;张伟;赵福运;;Avastin治疗小鼠血管内皮瘤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学源;刘翠萍;;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91例疗效观察[J];才智;2009年16期

    7 傅荣;游晓波;;体表巨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Role of 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7年03期

    9 邹韧;顾胜利;金晔;;彩色多普勒诊断体表静脉畸形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1年17期

    10 刘国林;;婴幼儿血管瘤增殖、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琼华;王鹏;易阳艳;李云霞;袁敬东;林涛;万磊;;难治性血管瘤的激光汽化治疗[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A Novel Medical Robotic System for Laser-based Therapies[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3 张宗尧;张徐祥;杨柳燕;;微囊藻毒素MC-LR 270d暴露对小鼠肝脏损伤以及MMP-2/-9表达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刘洪泉;张静;祁建春;;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瘤体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疗效观察[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思明;;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临床观察[A];江苏省第二届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度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头颈肿瘤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6 付时章;王斌;黄和平;黄琳玲;萧庆昌;殷国前;;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对体内溶血及肾功能影响[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付时章;王斌;黄和平;黄琳玲;萧庆昌;殷国前;;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对血清铜及肝毒性影响[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付时章;王斌;黄和平;黄琳玲;箫庆昌;殷国前;;铜针治疗体表血管瘤55例临床分析[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光;贺占国;成继民;王琪;王永海;;颌面部毛细血管瘤凋亡相关癌基因蛋白的表达[A];2002全国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李新明;龚建民;崔文光;刘学杰;;缝扎硬化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A];2004'全国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卫民;肺癌支气管灌洗液MMP-7、Survivin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0年

    2 费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痘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和表达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立洪;肿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与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CHP2)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李若虹;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张波;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田相国;钙结合蛋白S100A4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影响胆管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宋晓敏;分泌型热休克蛋白90α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机理[D];清华大学;2010年

    8 刘旭;KAI1基因抑制胰腺癌淋巴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袁斯明;婴幼儿血管瘤病理演变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曾凡伟;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治疗增殖期血管瘤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庆;MMP-2、MMP-9、TIMP-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0年

    2 赵燕;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兔角膜新生血管作用及药物浓度与作用的相关性[D];滨州医学院;2010年

    3 段红钰;内皮抑素和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孙玉;皮肤滚针联合药物对鸡冠毛细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岳令;不同浓度乙醇对大鼠肌肉组织影响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徐伟;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周伟;消痰散结方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范红燕;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和肺癌H460细胞混合培养条件下对MT1-MMP表达的影响及NS398的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庄兢;基于双光子激发荧光与二次谐波相结合的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对小儿毛细血管瘤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雪春;uPA合成抑制剂Amiloride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及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瑛,李峻亨,郭中和,崔效杰,梁洁;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J];北京医学;1991年05期

    2 张志愿,周国瑜;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分类选择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3 徐允璋,陈绳林,陈宇东,殷祥生,张洪;癌光啉静脉滴注后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4 徐泉,张宪生,李恭才,高亚,段怡涛,郭正团;500例新生儿血管瘤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年03期

    5 陈进木;刘日晶;刘向农;李蓉;张远峰;;强的松治疗婴幼儿肿块型血管瘤49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0年02期

    6 温桂青;强的松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大型血管瘤的临床体会[J];华夏医学;1998年05期

    7 杨海平;酷似皮下脂膜炎的T细胞淋巴瘤[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8 曾嵘,李进;c-myc的结构和功能[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7年03期

    9 来建成,李振华,王春勇,贺安之;线光束照射下局部病变组织背散射场角分布研究[J];光学学报;2003年11期

    10 高凌;胃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秀玲,荣玉涛,仇吉生;血管瘤病二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08期

    2 袁明纯;多发性脏器性血管瘤病一例[J];中国小儿血液;1999年05期

    3 张学星;脑—面血管瘤病1例报告[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4 朱春江,李雄;三叉神经血管瘤病1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年04期

    5 ;巧针妙治血管瘤[J];中国保健;1995年11期

    6 吴星恒,赵玲,,贺之连,张青;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一例报告[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张怀强;张桂玲;李树丽;;脑面部血管瘤病1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5期

    8 彭志远,肖昌前;颅面血管瘤病1例报告[J];四川医学;1999年02期

    9 戴捷;颅面部血管瘤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年06期

    10 王延华;;颜面血管瘤合并青光眼[J];天津医药;196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金;吴平辉;刘潜;;先天性血管瘤2例及文献回顾[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晓青;刘爱亚;王玉红;杨广承;;基质金属蛋白酶—2、VEGF在血管瘤不同时期中表达[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黄巧玲;冯晓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欧阳天祥;虞杰;刘军;陈惠平;肖燕;黄莹滢;宋佳;林军;;眶区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5 晏丹;黄泽春;余涵;李帅华;张安莉;谭章梅;彭丽;李霞霞;;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体表婴幼儿血管瘤150例效果分析[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6 董平;王国芬;安宁;田磊;;肛门直肠血管瘤诊治的研讨——附15例临床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志愿;;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过去、现在和将来[A];2005’口腔颌面部静脉、淋巴管畸形治疗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8 高庆红;刘坤;王晓毅;董佳增;于涛;张彦聪;王昌美;;瘤内药物注射治疗儿童腮腺区血管瘤[A];2007'全国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蕙萍;李笑天;赵宁;姜学钧;;上颌窦血管瘤-附12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10 陶晓峰;肖湘生;万卫平;魏锐利;施增儒;刘士远;;动态增强MRI检查对眼眶血管瘤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元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特约撰稿 徐铮奎;[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林松;[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郑建卫 钱宝琦 翟楠楠 汤润清;[N];河北日报;2007年

    5 陈祖亮;[N];健康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超;beta肾上腺素受体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徐建国;婴幼儿血管瘤病程相关microRNAs的筛选和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褚亚栋;心脏血管瘤:病例汇报及文献综述[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福贵;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蛋白激酶B在小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2年

    2 黄巧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梁红雨;超声对小儿浅表血管瘤分期的应用价值[D];遵义医学院;2014年

    4 陈岩青;巨噬细胞在婴幼儿血管瘤中分布及表型变化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富娜;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雍熙;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临床研究—单中心21年治疗回顾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4年

    7 刘柳;缺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Ki-67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罗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9 牛静静;β2-AR和VEGFR-2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3年

    10 彭岗;P13Kp85、p-Akt在人血管瘤裸鼠移植模型中的表达及调控[D];遵义医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