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Tiam1及Nm23-h1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7-04-20 11:04

  本文关键词:Tiam1及Nm23-h1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及目的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主要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多见于皮肤及粘膜。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与其他体表肿瘤相比,侵袭及转移最具特征性,也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原因。CMM侵袭转移机制异常复杂,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多个发病步骤及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Liotta提出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三步假说即粘附、降解、移动。包括原发灶处肿瘤细胞的脱落,通过各种作用机制进入血运及淋巴管中播散,随后在其他器官组织处粘附,之后通过分泌相关因子加速新生血管生成并增强肿瘤细胞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对抗作用,最终形成新的恶性肿瘤病灶。目前各项有关研究表明其中尤为重要的因素是其相关癌基因的激活及其抑癌基因表达降低或消失,引起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增强而致病。因此针对恶黑的各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作为靶点的基因治疗逐渐成为一个有效治疗方法。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编码的Tiam 1蛋白是一系列Roh样GTPase的鸟苷酸转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Tiam1主要能参与GDP与GTP的转化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影响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另外进一步激活Rac 1(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参与JNK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p38 MAPK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等下游信号分子转导。通过上述作用机制对机体的细胞骨架进行调节,参与细胞的形变及伪足的形成,增强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同时对微管蛋白进行调控并与其他基因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 23 homologue 1,Nm23-h1)基因是近来研究较多的一个基因。Nm23-h1的生物活性主要通过其编码蛋白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来实现。NDPK一方面直接参与微管蛋白的聚合与解聚从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及细胞运动;另一方面NDPK通过多种方式参与G蛋白的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细胞的增殖与形态变化;另外其与Rho家族成员广泛藕联,通过对下游基因的表达调控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浸润。本实验通过RT-PCR法了解Tiam1及Nm23-h1在A375细胞和正常皮肤组织细胞中的转录水平差异,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iam1及Nm23-h1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交界痣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究其与恶性黑色素瘤侵袭转移能力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了解Tiam1与Nm23-h1之间的相关作用。此次研究在于揭示Tiam1及Nm23-h1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基因靶向治疗恶黑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Tiam1及Nm23-h1m RNA在A375细胞及正常皮肤组织细胞中的转录水平差异。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运用t检验法,有统计学意义的α=0.05,P0.05。收集2010~2014年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蜡块66例,交界痣30例。年龄22~76岁不等,平均年龄58.8±9.2岁;男性36例,女性30例;对照组所采用的正常皮肤组织20例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多余正常全厚皮肤组织。以上所有实验对象具有完整的病史资料,无相关疾病病史,也未行相关如冷冻、化学药物、激光及放射等治疗。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例CMM、30例皮肤交界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iam1及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和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α=0.05,P0.05。结果1.人正常皮肤组织及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中Tiam1 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0.074、2.546±0.357,正常皮肤组织及A375细胞中Nm23-h1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9±0.034、0.953±0.022。Tiam1 m RNA在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人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Nm23-h1m RNA在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其在人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am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呈棕褐色颗粒。Tiam蛋白在CMM、皮肤交界痣及正常皮肤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9%(52/66)、46.67%(14/30)和10.00%(2/20),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MM组中Tiam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皮肤交界痣中的阳性表达,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P0.05);在CMM中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Tiam1蛋白的阳性表达也逐渐增高,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CMM患者中Tiam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3.Nm23-h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呈棕黄色颗粒状。Nm23-h1蛋白在CMM、皮肤交界痣及正常皮肤组中阳性表达率为15.15%(10/66)、44.67%(14/30)和80.00%(16/20)。Nm23-h1蛋白在CMM、皮肤交界痣及正常皮肤中表达逐渐增强,其在三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MM组中Nm23-h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其在皮肤交界痣中的阳性表达,其在交界痣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P0.05);在CMM中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也逐渐降低,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CMM患者中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4.Tiam1及Nm23-h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Tiam1蛋白的表达与Nm23-h1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1.Tiam1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促进作用。2.Nm23-h1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抑制作用。3.Tiam1、Nm23-h1可能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靶点,为恶黑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转移抑制因子23 恶性黑色素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4-15
  • 前言15-19
  • 材料与方法19-27
  • 结果27-31
  • 讨论31-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图41-44
  • 综述部分 恶性黑色素瘤与Tiam1 的研究进展44-59
  • 参考文献56-59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正在发表的论文59-60
  • 致谢60-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书静;田道法;何迎春;曾亮;黄辰;刘宇勤;;不同转移潜能鼻咽癌细胞钙电流特征与细胞迁徙能力的相关性[J];癌症;2007年05期

2 胡华;;多西他赛对小鼠肺转移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洁;人卵巢癌细胞系具有不同转移潜能亚系的分离和鉴定及体外腹膜模型的建立[D];山东大学;2005年

2 程万宏;Wnt-1基因和nm23-H_1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siRNA抑制Wnt-1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2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刘书静;鼻咽癌颅内转移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子基础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Tiam1及Nm23-h1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18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