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IL1RL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表型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4 14:06

  本文关键词:IL1RL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表型相关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斑块和(或)伴有肥厚,上覆鳞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家族为基础进行银屑病遗传学研究,显示遗传在银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作用突出,其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同时,先天和获得性免疫亦在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银屑病皮损中观察到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KC),树突状细胞(DC),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已知的环境因素,如感染、应激、肥胖、药物、吸烟、酗酒,甚至天气和气候都会诱发或加重银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其影响了全世界3%的人口,总共约125,000,000人。近年来,运用全基因组外显子芯片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位点rs1420101(2q12/IL1RL1,P=1.71×10-10,OR=0.88,95%CI=0.84~0.91)与银屑病显著关联。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基因多态性位点rs1420101(IL1RL1)与PV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PV的发病年龄、皮损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家族史等亚临床表型进行分层研究,探索IL1RL1 rs1420101与PV表型的相关性,进一步解释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在PV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填写统一的正常对照调查表和银屑病调查表获取完整的临床信息(10800个对照和9390病例),rs1420101分型资料均来源于外显子芯片技术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关联研究数据。整理归纳完数据后,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将病例组按照家族史、发病年龄、发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分析,IL1RL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4201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基因型在病例组间分析,点滴状银屑病相对斑块型银屑病有显著差异(P=3.09×10-3,OR=1.11,95%CI=1.04~1.19);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组(早发型)和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组(晚发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93×10-2,OR=1.10,95%CI=1.01~1.19)。家族史阳性PV患者与家族史阴性PV患者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5.94×10-1,OR=1.02,95%CI=0.94~1.11);轻度患者与中度患者组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7.38×10-2,OR=1.12,95%CI=0.99~1.26)。重度患者与中度患者组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8.04×10-2,OR=0.89,95%CI=0.78~1.01)。轻度和中度与重度患者组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7.38×10-2,OR=1.12,CI=0.99~1.26)。重度和中度与轻度患者组相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6.90×10-1,OR=0.99,CI=0.93~1.05)。结论IL1RL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420101不仅与汉族人群寻常型银屑病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而且与临床表型相关。其中,与汉族人PV的点滴型皮损类型和晚发型有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 IL1RL1基因 基因型 表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8.63
【目录】:
  • 英文缩写词表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6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16-26
  • 2.1 研究对象16-17
  • 2.2 调查表的设计及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录入17-18
  • 2.2.1 调查表的设计17
  • 2.2.2 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录入17
  • 2.2.3 收录资料质量控制方法17-18
  • 2.3 实验步骤18-21
  • 2.3.1 DNA提取步骤18-19
  • 2.3.2 标准化DNA浓度19-20
  • 2.3.3 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20-21
  • 2.4 临床表型的评估21-23
  • 2.4.1 发病年龄21
  • 2.4.2 发病类型21
  • 2.4.3 家族史的确定21-22
  • 2.4.4 皮损严重程度评估22
  • 2.4.5 SNP rs1420101的基因型分型22-23
  • 2.5 质量控制23-24
  • 2.5.1 基因分型的比较23
  • 2.5.2 SNP基因分型选择和验证试验23-24
  • 2.6 统计分析24-26
  • 2.6.1 单变量分析24
  • 2.6.2 条件分析24
  • 2.6.3 统计学数据处理24-26
  • 3 结果26-32
  • 3.1 研究对象26-27
  • 3.2 rs1420101(2q12/IL1RL1)的遗传模式分析27-29
  • 3.2.1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27-28
  • 3.2.2 病例-病例的基因型分析28
  • 3.2.3 病例-对照的基因型分析28-29
  • 3.3 IL1RL1 rs1420101与PV表型相关性研究29-32
  • 3.3.1 发病年龄29
  • 3.3.2 家族史29
  • 3.3.3 皮损类型29-30
  • 3.3.4 皮损严重程度30-32
  • 4 讨论32-34
  • 5.结论34-35
  • 6.参考文献35-41
  • 附录41-44
  • 致谢44-45
  • 论文综述45-61
  • 参考文献55-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京海,金岚,吴惠t ,秦立模,朱丽芬,吴文媛,秦万章;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2 张晓红,瞿幸,周志强,牛福林,张建中;消银解毒饮对银屑病患者鳞屑白介素8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3 刘涛峰,张学军,杨森,王福喜,魏生才,陈珊宇;银屑病诱发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5期

4 张力军,杨雪琴,樊建勇,刘秀清;银屑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5 冯素英,靳培英;饮酒和银屑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4期

6 孙军红,方跃明,郑茂荣;银屑病与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7 李占国,秦社玲,张素红,张长军;整体综合思维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00年02期

8 曹序浦;老药新用治疗银屑病[J];天津药学;2000年03期

9 陈英,智强,朱年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年04期

10 霍秀琪;银屑病治疗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斌;李斌;;银屑病与肥胖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范平;张禁;黎超;;127例长期缓解的银屑病共同点调查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郑厚峰;;根据三个基因分类的银屑病临床特征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涂彩霞;齐晓怡;;银屑病治疗的整体观——生活方式和饮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杨雪琴;;对银屑病30年的研究和认识[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6 付翔宇;陈宏;;银屑病的危险因素(摘要)[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刚;;特殊类型银屑病的治疗[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沙海松;;陈凯教授对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9 樊建勇;杨雪琴;张力军;刘秀清;;银屑病患者血中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mRNA的测定及其意义[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潘德海;张晓艳;郑占财;刘永生;;染发剂过敏诱发银屑病8例[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成学;烟酒与银屑病[N];中药报;2000年

2 牧童;银屑病怎样防[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严少卫;银屑病诊治应重视心理疏导[N];健康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海霞 吴大卫 夏厦;关爱银屑病患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郭艳丽;引起银屑病的4大因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徐亚静;银屑病宁可不治莫乱治[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英栋;治银屑病当重疗心[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 顾泳;上海银屑病发病率约0.2%[N];解放日报;2010年

9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从系统理论解读汗对银屑病防治的重要性[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记者 田雅婷;我国银屑病患者仅15%接受正规治疗[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平;银屑病激发因素的调查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2 徐丽敏;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陈静;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LR9、IRF-7、IFN-αmRNA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唐玲;银屑病患者朗格汉斯细胞异常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李波;银屑病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陈小红;β-溶血性链球菌、结核分支杆菌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孙联文;抗银屑病相关药物及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系统中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9 李铀;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研究及新医学模式的治疗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樊昕;白细胞介素18对银屑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军;银屑病临床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罗庆;银屑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吉莉;银屑病患者的疾病感知和应激、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为;IL23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关联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5 田雅;527例银屑病住院患者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6 赵艳霞;银屑病的发病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刘爱花;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8 梁兴龙;62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回顾性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李俊丽;银屑病治疗现状及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吕艳;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血脂影响的回顾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IL1RL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表型相关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5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