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IL-18和IL-33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29 03:11

  本文关键词:IL-18和IL-33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具有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可迁延多年不愈,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从疾病发生机理上,湿疹主要是由各种内外因子激发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研究发现,T辅助细胞(Th1/Th2)失衡引发的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是湿疹发病的主要作用机制。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白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在Th1与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IL-18和IL-33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及二者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本实验初步探讨:1.IL-18m RNA和IL-33m RNA在湿疹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C)中的表达差异;2.IL-18m RNA和IL-33m RNA在不同分型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量及其差异;3.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hcosides of Paconia,TGP)治疗2周、4周后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IL-18m RNA和IL-33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白芍总苷在湿疹治疗中的作用;4.IL-18m RNA和IL-33m RNA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这两个因子在湿疹发病中的相互作用;5.IL-18m RNA和IL-33m RNA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量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的相关性;6.IL-18m RNA和IL-33m RNA的表达量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7.家族过敏史与IL-18m RNA和IL-33m RNA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家族过敏史与湿疹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1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和天津市人民医院门诊的湿疹患者80例作为本实验观察对象。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分为湿疹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组,其中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30例。诊断标准按照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另随机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均无特殊病史,近期(一个月内)无全身感染性疾病,未使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等。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对8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IL-18m RNA和IL-33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PCR后的产物经1.5%琼脂糖溴化乙锭凝胶电泳,于紫外成像仪下摄像证实。按照EASI评分标准对80例湿疹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进行评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实验数据,以P0.05或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湿疹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BMC中IL-18"緾T值分别为:5.60±0.88,6.73±0.35;IL-33"緾T值分别为:3.04±0.80,6.39±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2.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和对照组PBMC中IL-18"緾T值分别为:5.17±0.73,5.37±0.68,6.18±0.85,6.73±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3.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和对照组PBMC中IL-33"緾T值分别为:2.72±0.62,2.78±0.45,3.51±0.87,6.39±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4.首诊湿疹患者PBMC中IL-18和IL-33"緾T值分别为:5.39±0.83,2.93±0.86,TGP治疗2周后湿疹患者PBMC中IL-18和IL-33"緾T值分别为:7.28±0.65,3.23±0.75,TGP治疗4周后湿疹患者PBMC中IL-18和IL-33"緾T值分别为:8.37±0.77,5.13±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5.IL-18与IL-33的相对定量值"緾T之间呈正相关,r=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IL-18和IL-33m RNA表达量呈正相关性(P㩳0.01)。IL-18、IL-33"緾T值与EASI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6.IL-18、IL-33"緾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IL-18和IL-33m RNA的表达量与年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7.有家族过敏史的湿疹患者组IL-18和IL-33"緾T值分别为5.29±0.77,2.76±0.63,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緾T值分别为6.36±0.66,3.7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结论: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IL-18m RNA和IL-33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IL-18m RNA和IL-33m RNA表达量与EAS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说明IL-18和IL-33参与了湿疹的发生发展。湿疹患者IL-18、IL-33m RNA表达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可以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作为评价湿疹疾病严重性的一项实验室指标。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4周后湿疹患者IL-18和IL-33m RNA表达量明显降低,说明白芍总苷对湿疹有一定治疗作用,且能调控IL-18和IL-33m RNA在湿疹患者外周血总表达量的变化。有家族过敏史的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IL-18和IL-33m RNA表达量高于无家族过敏史组,说明家族过敏史可能是湿疹发病的一项高危因素。
【关键词】:湿疹 白介素-18 白介素-33 白芍总苷 EASI评分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8.2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语12-13
  • 前言13-15
  • 研究现状、成果13-14
  • 研究目的、方法14-15
  • 1 实验对象和方法15-26
  • 1.1 病例来源15
  • 1.2 健康对照组15
  • 1.3 诊断标准15-16
  • 1.4 排除标准16
  • 1.5 EASI评分标准16-17
  • 1.6 主要试剂17-18
  • 1.7 实验器材18-19
  • 1.8 试剂的配置19-20
  • 1.9 实验器具的处理和准备20-21
  • 1.10 实验仪器21-22
  • 1.11 实验方法和步骤22-26
  • 1.12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26
  • 1.13 治疗方法26
  • 1.14 统计学方法26
  • 2 实验结果26-34
  • 2.1 总RNA纯度检测26-27
  • 2.2 总RNA完整性检测27
  • 2.3 GAPDH、IL-18、IL-33扩增产物的鉴定27-31
  • 2.4 湿疹患者EASI评分结果31-32
  • 2.5 湿疹患者IL-18mRNA和IL-33mRNA相对表达量的分析及与部分指标相关性分析32-34
  • 3 讨论34-40
  • 3.1 IL-18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制35-36
  • 3.2 IL-33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制36
  • 3.3 IL-18与IL-3336-38
  • 3.4 IL-18、IL-33与白芍总苷38-40
  • 3.5 家族过敏史与IL-18、IL-3340
  • 4 小结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8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8-49
  • 综述 白介素-18和白介素-33在相关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49-68
  • 综述参考文献61-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艳明,李林峰;未分类湿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11期

2 张玉琬;李强;钟珊珊;;慢性湿疹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对其病情程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年37期

3 陈德秀;黄孟启;李邻峰;;湿疹患者皮损链球菌检测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5期

4 李玲玲;张霞;瞿幸;段行武;;湿疹患者常见食入、吸入变应原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5 祁增年;;湿疹患者要忌口[J];养生月刊;2014年07期

6 王忠,曹光玲,凌宏忠,杨建;104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菌群分类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1年04期

7 田美华,刘彦群;湿疹患者皮损微生物感染情况及局部抗菌治疗[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吴洁;邱晓珏;;湿疹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年09期

9 颜丹;潘英;汪枫;李燎;黄文才;卿晟;赵家兰;;湿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14期

10 佘鸿燕;王见宾;魏红;苏安英;王向英;;262例湿疹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7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强;杨澍;叶强;付祥霞;赵高峰;;中西医结合治疗500例湿疹患者疗效观察[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悦强;杨澍;叶强;付祥霞;赵高峰;;中西医结合治疗500例湿疹患者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皮肤科中医外治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3 薛茹;罗莉;冯俊荣;刘丽萍;王艳辉;李丽;胡雪慧;;浅谈湿疹患者的健康教育[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湿疹患者胃肠动力学测定及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成果与技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治疗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高级研修班文献汇编[C];2004年

5 徐晓迪;;78例湿疹患者的护理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6 朱武;李湘辉;;湿疹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和考评[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万远芳;阎国富;;湿疹患者糖尿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春婷;李邻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泛发湿疹患者预后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宋瑜;马绍尧;;健脾利湿方对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宋瑜;马绍尧;李咏梅;;健脾利湿方对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主任医师 吴英为;湿疹患者用热敷烫洗的方法不能减轻痛苦[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2 刘勇泰;湿疹患者度夏禁忌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3 杭州郎氏中医皮肤病研究所 郎玉麟;春季湿疹患者不妨试试药膳[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4 新文;湿疹患者缺乏天然抗生素[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黄显斌;湿疹患者慎用抗菌素[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张学军 整理 祁芳;皮肤病认识误区多[N];健康报;2009年

7 周颖;发挥中西药学优势保障人类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柳;RasGRP1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奎霞;IL-18和IL-33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敏;409例湿疹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陈珈珧;南京、澳门两地门诊湿疹患者临床表现、发病因素、生活质量与中医证侯调查的对比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梁建华;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湘辉;湿疹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与考评[D];中南大学;2008年

6 齐晓磊;湿疹患者体质类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武李莉;300例湿疹患者的体质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宋贺;广安门医院湿疹患者调查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高东玲;湿疹患者体质类型与其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梁军亮;IL-17和IL-23在湿疹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IL-18和IL-33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404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