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氧化亚铜纳米粒(CONPs)对人黑色素瘤干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3:05

  本文关键词:氧化亚铜纳米粒(CONPs)对人黑色素瘤干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色素瘤 肿瘤干细胞 CONPs CD271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皮肤恶性肿瘤,由于它极易转移到肺、脑等重要器官,因此患者死亡率极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恶性黑色素瘤已成为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由于传统的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手段在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等方面效果不显著,所以新型药物和疗法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纳米医学及其分支纳米肿瘤学的发展给肿瘤治疗及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思路。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中一小部分被称为肿瘤干细胞的群体关系密切。这群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可逃逸免疫监视。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抗药性的产生以及治疗后的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才是治疗肿瘤和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具有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无法彻底清除病人体内肿瘤干细胞,导致化疗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我们认为,能否有效杀伤肿瘤干细胞和能否有效降低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特征应该成为一个评价药物肿瘤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课题组在之前的研究中对氧化亚铜纳米粒(Cuprous Oxide Nanoparticles,CONP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的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CONPs在体内能够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更重要的是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减少肺内转移瘤的数量和单个瘤体的大小;同时还发现CONPs对小鼠具有很低的毒性。我们也对CONPs的肿瘤治疗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了CONPs进入细胞后具有线粒体靶向性,通过启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程序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是并未对CONPs能否根治人的黑色素瘤,即能否有效杀伤人黑色素瘤肿瘤干细胞的问题做出回答。令人高兴的是,人黑色素瘤肿瘤干细胞鉴定标志物的明确,使这一问题的阐明成为可能。本课题作为CONPs潜在抗肿瘤药物评价的一部分,我们着重于低剂量CONPs在抑制人的黑色素细胞增殖、杀伤黑色素瘤干细胞和降低细胞群体的干性等方面的作用作了系统地研究。我们首先利用人黑色素瘤干细胞标志物CD271分选了A375、WM266-4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的CD271~(+/high)细胞,利用NOD/SCID的成瘤实验证明CD271~(+/high)细胞具有较高的成瘤能力;然后确认了不同浓度CONPs抑制细胞增殖以及诱导CD271~(+/high)细胞和CD271~(-/low)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现低剂量的CONPs虽然只能引起少量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但是却可以明显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显著降低细胞成球比例和在NOD/SCID小鼠的成瘤能力。低剂量处理后的黑色素瘤细胞中肿瘤干细胞干性关键性基因CD271、SOX10显著下调,与黑色素瘤增殖、转移和耐药相关的MIT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最后,我们证实了黑色素瘤细胞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CONPs,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CD271~(+/high)细胞同CD271~(-/low)细胞相比,可摄取和积累更多的CONPs,提示CONPs可能具有一定的黑色素瘤干细靶向性,具备通过抑制和杀伤黑色素瘤干细胞而抑制黑色素瘤生长、转移和形成抗药性的能力。总之,本研究证明低剂量的CONPs不但可以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而且可以通过诱导黑色素肿瘤干细胞凋亡、降低肿瘤细胞的干性以及抑制耐药性的形成来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该研究为CONPs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黑色素瘤 肿瘤干细胞 CONPs CD271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5
  • 实验材料15-18
  • 一、主要器材和设备15-16
  • 二、主要试剂及其制备16-18
  • 试验方法18-25
  • 一、氧化亚铜纳米粒的合成18
  • 二、细胞中微量元素铜(Cu)的测定18-19
  • 三、细胞生物学实验19-21
  • 四、分子生物学实验21-22
  • 五、免疫组织化学22-23
  • 六、动物实验23-25
  • 实验结果25-45
  • 一、A375和WM266-4 黑色素瘤细胞系含有较高比例的CD271~(+/high)细胞,具有较强的成瘤能力25-26
  • 二、CONPs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凋亡26-29
  • 三、经CONPs处理后的存活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显著下降, 而且作用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29-30
  • 四、低剂量CONPs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30-37
  • 五、CONPs杀伤黑色瘤干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37-41
  • 六、CONPs可有效抑制NOD/SCID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生长41-45
  • 讨论45-47
  • 综述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47-56
  • 参考文献56-61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小龙,徐薪,申明识;黏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2 李凌,徐庆中;黑色素瘤高频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年09期

3 陈烨 ,刘敏贤 ,安秀珍 ,林昌万 ,姜影;泪囊黑色素瘤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3年01期

4 蔡振鑫;黑色素瘤:预测致死性特征的30年临床经验[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5 Helsing P.,Loeb M. ,冯义国;小直径黑色素瘤:挪威黑色素瘤随访项目[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6 Murray C.S.;Stockton D.L.;Doherty V.R. ;党倩丽;;增厚的黑色素瘤:长久面对的挑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7 High W.A. ,Quirey R.A. ,Guillén D.R ,R.S. Taylor,刘超;7例甲单元原位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临床预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8 Curtin J.A.;Fridlyand J.;Kageshita T. ;B.C. Bastian;党倩丽;;黑色素瘤不同位置的基因改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9 Blaise S.;Rumeau-Trividic M.;Le Brun V.;周少娜;;黑色素瘤伴亚急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4期

10 Weatherhead S.C.;Lawrence C.M. ;潘敏;;黑色素瘤筛查诊所:检出更多的黑色素瘤还是使患者消除顾虑?[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谢遵江;贺业春;刘颖;刘丽;;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安菊生;吴令英;李宁;俞高志;刘丽影;;原发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陆霞;孙保存;张诗武;贺忠江;;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志涛;陆洪光;;死亡受体和黑色素瘤的抗凋亡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钟传华;杨文治;王晓兰;;黑色素瘤与痔诊治失误的启迪[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6 郭军;;黑色素瘤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7 孙保存;张诗武;刘志勇;张丹芳;郭华;;多西环素影响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形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伟;;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孙保存;张丹芳;张诗武;郭华;张文治;赵秀兰;;缺血缺氧对黑色素瘤局部浸润的相关分子机制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唐亮;;手术治疗足跟底部皮肤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伦邋王晨;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可挽救生命[N];科技日报;2007年

2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管九苹;澳大利亚免费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10年

4 实习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e,

本文编号:565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565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