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激活转录因子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7-20 00:21

  本文关键词:激活转录因子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机制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激活转录因子3 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 p53 p21 皮肤癌


【摘要】:背景: 皮肤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笼统分为恶性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后者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皮肤癌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和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暴露,化学致癌物质和其他环境压力)。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因该病所造成的死亡和畸型。然而,皮肤癌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这严重的影响了对于该病的治疗和预防。 激活转录因子3(ATF3)是ATF/CRE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特征性的含有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基序。正常细胞中ATF3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但可由多种不同的胞外信号诱导而迅速上调表达,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某些基因毒性应激剂。做为转录因子,ATF3广泛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身体内环境平衡,伤口愈合,细胞粘附,肿瘤细胞侵袭,细胞凋亡和信号通路等。新的证据表明,ATF3可能通过调整增殖和凋亡信号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思考的是,ATF3在肿瘤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这可能取决于细胞的类型和所处的环境背景。有报道提示,免疫抑制宿主ATF3高表达可抑制p53依赖的细胞衰老,从而增加了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可能性,但在皮肤癌背景下,ATF3与p53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 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是生长因子受体(GFR)下游的信号转导蛋白,调节着参与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显示,Stat3在许多上皮癌,包括头和颈、乳腺、肺、皮肤、前列腺癌中存在组成型激活;表皮特异性Stat3缺陷小鼠皮肤癌发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Stat3在上皮癌启动和促进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过程中,Stat3的角色作用尚不清楚。 表遗传学相关改变是肿瘤发生的另一重要机制,这其中就包括组蛋白乙酰化模式的失调。能够阻断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活性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已被研发并用于多种肿瘤的靶向治疗。HDACi如曲古抑菌素A(TSA)和丁酸盐,可改变正常的染色质结构,从而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改变。已有报道,TSA可引起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并增加癌细胞的凋亡敏感性,同时有报道显示,ATF3可能与HDACs发生物理性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乙酰化修饰作用的调节,影响靶基因的表达,但ATF3在TSA诱导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特别是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仍不明确。 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拟利用qPCR技术和WB等技术分析ATF3在皮肤癌组织和皮肤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联合MTT法分析ATF3表达状态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ATF3与皮肤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基于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利用细胞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等技术明确ATF3、p53和Stat3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ATF3对p53-Stat3级联信号的影响;从表遗传学角度,分析ATF3在TSA造成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初步阐明ATF3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分子机制。 方法: 1、皮肤癌组织ATF3的表达,皮肤癌组织来源原代培养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ATF3的转录表达及蛋白水平测定:临床来源的皮肤癌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各30例,利用qPCR技术,比较分析上述组织的ATF3转录表达水平,选取ATF3高表达的皮肤癌组织和ATF3低表达的正常皮肤组织各3例,建立原代培养细胞系,利用qPCR技术和WB技术分析皮肤癌组织来源细胞、正常组织来源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ATF3的转录表达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 2、利用MTT法比较分析皮肤癌组织来源和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增殖活性。 3、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分析ATF3过表达对SCC-13细胞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Stat3转录活性的影响。 4、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分别使用ATF3shRNA质粒,pcDNA3载体,pcDNA3-p53,pcDNA3-Stat3C和/或pcDNA3-ATF3质粒转染SCC-13和P53缺失的RTS3b细胞,并联合使用Stat3抑制剂Stattic,后续利用MTT法对转染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利用WB技术分析ATF3过表达对Stat3和p53蛋白水平的影响。 5、利用细胞培养联合细胞转染、qPCR和WB等技术,分析ATF3在TSA造成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ATF3与TSA重要靶基因p2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 1、qPCR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皮肤癌组织中ATF3表达上调,而正常皮肤组织中ATF3表达处于较低水平。WB检测结果显示,ATF3高表达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ATF3蛋白水平高于ATF3低表达的正常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蛋白表达水平与组间ATF3转录表达差异相一致。 2、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敲低ATF3表达后,SCC-13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而ATF3增强表达则显著提高了该细胞的增殖活性。 3、利用WB技术证实皮肤癌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来源的原代培养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证实ATF3过表达SCC-13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ATF3敲低组,说明ATF3为Stat3活化所需要,ATF3过表达上调了Stat3磷酸化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提示ATF3正向调节Stat3的转录活性。实验同时发现,皮肤癌组织来源的ATF3高表达的原代培养细胞p53表达水平较低,ATF3敲低表达使SCC-13细胞p53表达上调,而ATF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该细胞株p53的表达水平。 4、P53缺失的RTS3b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高于SCC-13细胞,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证实,ATF3过表达对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Stat3磷酸化水平和转录活性没有影响,提示ATF3可能通过下调p53的表达来阻遏后者对Stat3活性的抑制作用。 5、组成型激活Stat3(Stat3C)显著促进了皮肤癌细胞生长,这与ATF3功能相一致。相反,Stat3抑制剂Stattic抑制了SCC-13细胞的增殖活性,提示ATF3对皮肤癌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被Stattic所阻遏,提示ATF3对皮肤癌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Stat3的活性来实现的。此外,ATF3上调表达对SCC-13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可被p53过表达所抑制,而ATF3上调表达对P53缺失的RTS3b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显著影响。提示,ATF3通过对p53-Stat3级联信号的调节实现了对皮肤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6、我们还从表遗传学的角度对ATF3可能具有的促进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提示ATF3可能通过抑制p21基因表达干扰TSA引起的表皮样癌细胞的生长抑制。 结论: 在皮肤癌组织中存在ATF3上调表达,ATF3上调表达具有促进皮肤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ATF3可抑制皮肤癌细胞P53的表达,进而削弱了p53对Stat3的抑制作用,致Stat3表达和活化水平上升,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ATF3通过调节p53-Stat3级联信号通路,实现了其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这可能是ATF3促进皮肤癌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ATF3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还可能存在着大量其他未知的机制,如在表遗传学方面,我们发现ATF3可能通过抑制p21基因表达干扰TSA引起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上述结果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皮肤癌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ATF3过表达,增加了皮肤癌的发生风险,ATF3表达水平或可成为判断皮肤癌预后的指标,,而ATF3-p53-Stat3级联信号通路可能成为预防皮肤癌发生和治疗该病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激活转录因子3 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 p53 p21 皮肤癌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5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Abstract7-11
  • 摘要11-15
  • 第一章 前言15-18
  • 第二章 皮肤癌组织和癌组织原代培养细胞中 ATF3、Stat3 和 p53 的表达18-30
  • 2.1 引言18
  • 2.2 材料18-21
  • 2.3 方法21-25
  • 2.4 结果25-27
  • 2.5 讨论27-29
  • 2.6 小结29-30
  • 第三章 ATF3 对皮肤癌细胞增殖和 p53-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30-44
  • 3.1 引言30
  • 3.2 材料30-33
  • 3.3 方法33-39
  • 3.4 结果39-43
  • 3.5 讨论43
  • 3.6 小结43-44
  • 第四章 ATF3 对 HDACi 诱导的表皮样癌细胞生长抑制中 p21 表达的影响44-56
  • 4.1 引言44
  • 4.2 材料44-47
  • 4.3 方法47-50
  • 4.4 结果50-54
  • 4.5 讨论54-55
  • 4.6 小结55-56
  • 全文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2
  • 文献综述一62-78
  • 参考文献71-78
  • 文献综述二78-101
  • 参考文献89-101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101-102
  • 致谢10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挺;陶仪声;赵成岭;;食管鳞癌中NF-κB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2 王琳;正性生长因子对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年03期

3 彭雅亚;;AKT-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年04期

4 谢婧雯;刘晓燕;;Akt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年30期

5 Yan-Xi Cui;Li-Dong Sun;Qi Sun;Lei Shi;;Highly selective synthesis of 3-methylindole from glycerol and aniline over Cu/NaY modifed by K_2O[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3年12期

6 Diego Francisco Cortés-Rojas;Claudia Regina Fernandes de Souza;Wanderley Pereira Oliveira;;Clove(Syzygium aromaticum):a precious spice[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4年02期

7 王德勇;徐慧高;;Akt/mTOR信号通路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8 李莹;张兴毅;;TLR4与脑血管神经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9 胡凌云;张建英;苟林;刘康;林涛;冯刚;;蛋白激酶信号级联Akt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诱导表达[J];重庆医学;2014年06期

10 郭威;张全斌;赵耀东;;TGF-β信号通路对胶质瘤干/祖细胞的生物学效应[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伟;熊燕燕;朱明月;鲁琰;董栩;陈h;李孟森;;全反式维甲酸通过抑制Src蛋白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A];2013海南省第五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郭莉霞;刘建辉;殷菲;;京尼平苷调节胰岛素分泌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鸿飞;CpG寡核苷酸对畜禽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宋勤叶;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免疫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世忠;HBx蛋白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及其分子机制初步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石东磊;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催化结构域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PTP1B在乳腺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蒋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夏艳秋;姜黄素体外抗癌作用与IGF-1通路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艾军华;VEGFR-1活化诱导上皮—间质表型转化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赵晓云;Flt-1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穿过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9 赵立全;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在眼眶成纤维细胞中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10 徐佳伟;哇巴因调节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与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斐;木犀草素体外抗乳腺癌作用与IGF-1通路和ERα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蔚;钠钾ATP酶α_1亚单位在肝癌细胞生长调节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丽;FAK,P-FAK(Tyr397)和PTEN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1年

4 苏宁;Lyn在CD24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刚;新型Src激酶抑制剂BRP800对人肺腺癌细胞株H1299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杨璇;癌胚抗原DNA疫苗的构建及佐剂对其免疫效应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2年

7 邵伟;寡核苷酸芯片在食管癌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建芬;超排卵周期人血清及卵泡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测定[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杨博;EGFR、TGF-α和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10 郭晓宇;含CpG基序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565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565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