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滴度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8:12

  本文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滴度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疱性类天疱疮 基底膜带 酶联免疫吸附法 间接免疫荧光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


【摘要】:目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iod,BP)是一种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好发于年龄大于60岁老年人,偶见于儿童及婴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BP患者典型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有紧张性水疱、大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累及,粘膜受累常较少。大疱性类天疱疮除了常见的大疱型外,还可以有小疱型、局限型、多形性型、增殖型等临床亚型。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免疫荧光、血清循环抗体。BP组织病理显示表皮下水疱不伴棘层松解,水疱内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侵润。直接免疫荧光(DIF)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显示基底膜带以IgG抗体和C3补体线状沉积为主,也可有IgM、IgA、IgD和IgE等抗体沉积,这种方法对于临床和组织病理不能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病例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多数BP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G,也有IgM、IgA、IgD和IgE,抗体的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活动度。研究发现BP循环抗体的靶抗原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它有两种:(1)主要抗原为BPAG1,为高分子量(23万)的多肽。(2)次要抗原为BPAG2,它是低分子量(18万)的跨膜结构蛋白。现在用融合蛋白技术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BPAG2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并认为在该病发病上起主要作用。BP发病机制可能是: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过敏毒素C3a和C5a形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细胞并粘附到基底膜上,释放溶酶体酶,导致基底细胞膜半桥粒和锚丝等断裂及消失,形成表皮下水疱。 目前BP诊治中最大的问题是明确诊断和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及预后。大疱性类天疱疮初发时皮损常不典型,特别经外用药物治疗后,更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检查是诊断BP的金标准,但反复的皮肤活检给病人造成较大的痛苦,难以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也难以作为随访的标准。间接免疫荧光(IIF)抗体滴度与病情程度和病情变化不成平行关系。根据已知的BP发病机制,本实验拟研究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P中抗BP180抗体的临床意义,了解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BP患者的疾病活动进行评分,探讨其与抗BP180抗体滴度的相关性,以寻找出适合BP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及随访的指标。 方法: 1收集2010-10至2012-12之间门诊及住院并确诊的40例BP患者及30例非BP患者的血清,两组均予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抗BP180抗体,比较并分析其结果。 2收集上述确诊的BP患者的病历,对患者年龄性别、皮损特点、皮损面积、一周内新发活动性皮损数目、抗BP180抗体滴度等项目列表登记,对患者进行疾病活动评分。使用SPSS13.0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其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并绘制出散点图,分析疾病活动与抗BP180抗体滴度的相关性。 结果: 1敏感性与特异性:ELASA敏感性:92.5%;特异性:97.5%;IIF敏感性:77.5%;特异性:100%。两组差异行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1)。两法在观察组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示其相关系数R=0.843,方差分析显示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评分显著相关(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疾病活动评分=1.132+0.022×抗体滴度。 结论: 1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ELASA法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检测抗BP180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结果客观,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提高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率。 2ELISA法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滴度越高,疾病的活动性越强,与病情活动度相平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监测BP病情、疗效的评价、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及随访的指标。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 基底膜带 酶联免疫吸附法 间接免疫荧光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66
【目录】:
  • 目录3-4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BP180)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10-25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15
  • 附图15-18
  • 附表18-20
  • 讨论20-22
  • 小结22
  • 参考文献22-25
  • 第二部分 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活动性与抗 BP180 抗体滴度的相关性25-34
  • 前言25-26
  • 材料与方法26-27
  • 结果27-28
  • 附图28-30
  • 附表30-31
  • 讨论31-32
  • 小结32
  • 参考文献32-34
  • 结论34-35
  • 综述 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进展35-46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历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艳霞,冯素英,林麟;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2 郑捷;个体化:天疱疮的治疗原则——以尽可能少的皮质类固醇治疗天疱疮[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3 朱学骏,李冠群;大疱性类天疱疮111例治疗经验总结[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4期

4 陈喜雪;王娣;尹保会;朱学骏;;米诺环素联合烟酰胺治疗2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11期

5 金岩,付海军,翁孟武;HLA-Ⅱ类基因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7期

6 吴建兵,崔盘根,袁艳霞,林麟,曹元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黏膜受累与糖皮质激素控制量的相关性[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0期



本文编号:598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598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6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