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敏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0:43

  本文关键词: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敏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萨希毛孢子菌 形态学 药物敏感性 体内传代 体外诱导


【摘要】:目的:1、观察T.asahii在体内外诱导前后其形态变化以及对氟康唑药物敏感性的变化;2、观察T.asahii感染模型接受氟康唑干预前后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变化,并比较与体内自然传代后分离菌株对氟康唑MIC值之间的差异。方法:1、选择不同来源的2株T.asahii(临床分离株CBS2479和环境分离株CBS8904),在含有氟康唑浓度梯级倍增的PDA培养基中分别连续传代培养,直至其最低抑菌浓度(MIC)256 ug/ml,观察药物诱导前后各菌株氟康唑MIC值的差异及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的改变;2、以3株环境来源的T.asahii和1株临床来源的T.asahii为研究对象,在小鼠体内反复5次传代后,参照M27-A3方案,测定传代前后菌株的氟康唑MIC值,并分别通过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传代前后菌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的变化;3、4株T.asahii感染模型小鼠分别接受氟康唑间断干预及持续干预,测定50天后分离株的氟康唑MIC值。结果:1、T.asahii临床株CBS2479、环境株CBS8904经过氟康唑体外诱导18d、9代后,二者的MIC值由亲代的1.0ug/ml和2.0ug/ml均升高到256ug/ml,诱导后菌株MIC值分别较诱导前提高了256倍和128倍。体外诱导后,临床株菌落表面沟回、皱褶减少且变小,菌落边缘皱褶消失,呈光滑状,细胞形态较前出现更多孢子;环境株菌落中央沟回消失,出现较多沙粒状凸起,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2、T.asahii CBS2479/CBS8904/CBS8520/CBS7137分别在小鼠体内自然传代经过50d、5代后获得的分离株氟康唑MIC值由亲代的1.0/2.0/1.0/0.5ug/ml分别增长至16.0/4.0/4.0/4.0ug/ml,升高了2-16倍,其中临床株CBS2479增长最高,达16ug/ml。临床株体内传代后菌落中央沟回减少,边缘皱褶增大,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均以菌丝为主;环境株较体内传代前菌落表面形成更多皱褶和沟回,细胞结构更容易形成菌丝;3、药物间断干预的传代菌株,经过50d、5次体内了连续传代后,T.asahii CBS2479/CBS8904/CBS8520/CBS7137的MIC值由亲代的1.0/2.0/1.0/0.5ug/ml分别增长至32.0/16.0/16.0/16.0ug/ml,增长了8-32倍,较体内自然传代明显增高;体内持续接受氟康唑干预获得的以上4株T.asahii的MIC值分别达到64.0/16.0/32.0/32.0ug/ml,比亲代MIC增长了16-64倍。与药物间断干预相比,连续干预组氟康唑MIC值增长更高。结论:T.asahii体内传代及体外诱导前后形态及药物敏感性均发生变化。体内传代后环境株形态有向临床株转变的趋势,而体外诱导后临床株逐渐向环境株转变。体内外诱导后氟康唑MIC值增高均以临床株更为显著,体内自然传代、体内氟康唑干预和体外氟康唑诱导后,临床株的氟康唑MIC值分别为16.0/32.0/64.0ug/ml,达到剂量依赖或耐药;体内药物干预较体内自然传代更容易导致耐药,体外诱导较体内干预更容易使菌株对氟康唑耐药,且氟康唑MIC值增长更高、更快。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 形态学 药物敏感性 体内传代 体外诱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2
  • 前言12-13
  • 第一部分 体外诱导对T.asahii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13-23
  • 1 材料与方法14-20
  • 1.1 实验材料14-15
  • 1.2 研究方法15-20
  • 2 结果20-22
  • 2.1 T.asahii体外诱导前后形态比较20-21
  • 2.2 T.asahii体外诱导前后MIC值比较21-22
  • 3 讨论22-23
  • 第二部分 体内传代及氟康唑干预对T.asahii形态及药敏的影响23-41
  • 1 材料与方法24-31
  • 1.1 实验材料24-26
  • 1.2 研究方法26-31
  • 2 结果31-38
  • 2.1 T.asahii体内传代前后形态比较31-35
  • 2.2 T.asahii体内传代前后MIC值比较35-38
  • 3 讨论38-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综述46-56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57-58
  • 个人简历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明驹;史莉;李萍;王文平;孙光成;;襄樊市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3期

2 江勇;杨丽娜;齐蔓莉;侯淑萍;李燕;刘全忠;;提高沙眼衣原体临床株培养阳性率的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9期

3 王懋梁;分离自日本儿童的变异链球菌临床株诱发的实验龋[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79年03期

4 郭庆兰,宋诗铎,祁伟,王瑜,王哲;肠杆菌科临床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多样性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年06期

5 董燕;王仙园;周红;周娟;;中草药对MRSA临床株的抑菌作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年10期

6 邝小佳;蔡杏珊;张宇青;邝浩斌;陈华;谭耀驹;;利血平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的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7 王巨存;赵凤仪;李国利;王海英;景辉;王学谦;白人骁;陆芸;赵文君;;基于分枝菌酸分析法鉴定分枝杆菌临床株[J];中国防痨杂志;2011年01期

8 吴利先,杨致邦,林珊珊,刘淼;幽门螺杆菌临床株粘附素Hpa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在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04期

9 姚志红;周衍衡;郑永唐;;中国HIV-1临床株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0年04期

10 王雷;;四种中药水煎剂对大肠埃希菌产酶临床株体外抗菌实验[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皮根莉;刘天佳;杨锦波;姜颖;;糖源对变形链球菌临床株产酸能力影响的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敏;廖万清;唐晓平;潘炜华;李晓然;全哲学;;中国东南地区114株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交配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邝小佳;谭守勇;吴碧彤;蔡杏珊;张院良;;克拉霉素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23SrRNA检测[A];耐药结核病与肺部感染性疾病诊疗进展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玉宝;肠球菌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2 孙二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性[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吕星;天津市葡萄球菌临床株流行病学和遗传背景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秀峰;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敏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磊;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遗传学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3 杨丽娜;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4 杨晓静;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周娜娜;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培养及PCR-RFLP基因分型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唐国芳;鹦鹉热嗜衣原体临床株的分离与鉴定及IFN-γ抗感染作用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7 李淳;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和分型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析[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6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696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