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对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8 09:32

  本文关键词: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对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甲羟戊酸途径 KC细胞 DSAP 增殖 分化 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对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s)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以及参与调控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更清楚的了解播散型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的病理及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培养人原代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s),利用催化甲羟戊酸途径顺利进行的关键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Pravastatin(PRA),法尼基合成酶抑制剂(Alendonate(ALD),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FTI-277)和香叶基转移酶抑制(GGTI-298)单独或联合甲羟戊酸途径代谢产物(甲羟戊酸(MVA),法尼焦磷酸(FPP),香叶基香叶焦磷酸(GGPP),胆固醇(CH))来处理角质形成细胞2d后,MTS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细胞活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1, cyclinE,p21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s-ERK1/2)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的影响。(2)按照上述方式处理KC细胞2 d,加入Ca2+(1.2mM)刺激细胞1d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其对Ca2+诱导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化maker (Involucrin, Keratin 1)的表达影响并分析对p53,Notch1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s-ERK1/2)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的影响。(3)同样按照上述方式处理KC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增殖结果:MTS结果显示,PRA和ALD强烈抑制KC细胞增殖,FTI和GGTI也抑制细胞增殖,但程度相对较弱。只有CH能够部分补救PRA和ALD对细胞造成的增殖抑制效应。此外,MVA,FPP,,GGPP产生部分增殖抑制效应。流式-周期结果显示,PRA和ALD将KC细胞阻滞在G1期,同时CH能够补救PRA及ALD产生的G1期阻滞效应。FPP,GGPP本身也有一定的G1阻滞作用。此外,FTI,GGTI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Western-blot结果表明,PRA,ALD,FTI,GGTI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很大程度地下调cyclinB1而上调cyclinE,p21的表达。同时也能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MAPKs-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2)分化结果:Western-blot结果表明PRA,ALD,FTI,GGTI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抑制Ca2+诱导的Involucrin的表达;所有的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处理KC细胞均能下调p53,Notchl的表达;信号通路研究表明,Ca2+激活AKT,抑制ERK1/2的活化状态,ALD单独及四种抑制剂联合处理KC细胞能上调AKT的磷酸化水平,而PRA,FTI,GGTI均下调AKT,上调ERK1/2的磷酸化水平。(3)流式-凋亡结果显示,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对KC细胞凋亡不产生明显的影响。结论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能够抑制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s)的增殖、分化,但不影响凋亡。
【关键词】:甲羟戊酸途径 KC细胞 DSAP 增殖 分化 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5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6-8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1 引言12-16
  • 2 材料与方法16-27
  • 3 结果27-50
  • 4 讨论50-53
  • 5 结论53
  • 6 参考文献53-59
  • 附录59-60
  • 个人简历59-60
  • 致谢60-61
  • 综述61-69
  • 1.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及其作用62-63
  • 2.甲羟戊酸途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63
  • 3.甲羟戊酸途径与神经疾病的关系63-64
  • 4.甲羟戊酸途径与肿瘤的关系64-65
  • 5.甲羟戊酸途径展望65
  • 6.参考文献65-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勇,郑家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与角质形成细胞[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3期

2 朱启星,沈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黄几平;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5年03期

4 卢宁;朱平;刘玉峰;王刚;张海龙;赵小东;;实验室条件下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1期

5 毕新岭;顾军;齐瑞群;;维A酸对砷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1期

6 任俏;姚天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J];临床军医杂志;2006年06期

7 江智茂;程滨珠;马刚;李建军;陈■成;周余来;;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3期

8 周洪,郑泽铣;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免疫[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年03期

9 沈丹蓓,夏隆庆;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长期培养[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2期

10 周小勇,郑家润;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信号转导[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新岭;顾军;陈洁;陶苏江;李泉;;三价砷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敏;满孝勇;杨小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在正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谭雪晶;张宇恒;刘晓明;;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承新;刘瑛;高天文;刘玉峰;;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性皮肤病中的激活状态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文海;Young Mee LEE;Jee Youn KIM;Seokwon KANG;Jin Ho CHUNG;;辣椒素受体介导热休克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爱民;徐丽敏;;TLRs与角质细胞免疫及对病原分子作用机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平;宋秀祖;许爱娥;毕志刚;崔毓桂;;中波紫外线辐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κB转录活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中桥;血竭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张中桥;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有新方法[N];健康报;2005年

3 张中桥;血竭提取物能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整理 本报记者 朱国旺;突出创新 紧贴临床[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陈洪铎 中国医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高兴华;如何做好“面子”工程[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晓艳;洁肤——靓丽肌肤第一步[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生;TRAIL在重症大疱型药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胡枫;脂氧素A4在角质形成细胞及银屑病中的抗炎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段德鉴;角质形成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夏济平;紫外线辐射角质形成细胞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5 吴晓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黄瑾;TRPV1在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中的作用及药物的干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7 肖汀;免疫抑制剂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8 杨建强;Sprouty1在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唐桦;AQP3在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皮肤组织及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陈旭;紫外线致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自噬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锐;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紊乱对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江萌;miR-122-5p通过靶向Sprouty2在IL-22介导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茜;TNF-α和ROS交互作用对受照射角质形成细胞CCL27分泌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王琪;加味桃红四物汤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宇恒;一氧化氮作用前后角质形成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6 毕建军;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培养及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毕新岭;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致癌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焦建丽;体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器官样(气—液交界面)培养[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焦虎;用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厉孟;不同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3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813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d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