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银屑病患者不同证型T淋巴细胞膜蛋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3:38

  本文关键词:银屑病患者不同证型T淋巴细胞膜蛋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银屑病 中医证型 细胞膜蛋白 蛋白质组学


【摘要】:目的: 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不同中医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之间的血T淋巴细胞膜上的差异蛋白,建立血T淋巴细胞膜的差异蛋白/肽图谱,探讨银屑病发病机制,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 方法: 收集血燥型、血热型、血瘀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各10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的外周抗凝血,分别用磁珠分选提取出T淋巴细胞,及蛋白提取法提取T淋巴细胞膜蛋白,运用Clinprot联合MALDI-TOF技术,筛选出银屑病和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中医证型银屑病患者之间的差异蛋白质峰值,并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蛋白。 结果: 发现正常人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T淋巴细胞膜的差异蛋白4个,峰值分别为2068.05Da、1326.51Da、1230.14Da、4747.3Da,血热证与血瘀证之间的差异蛋白1个(7766.6Da),血瘀证与血燥证之间的差异蛋白1个(7765.96Da),而血热证与血燥证之间未发现有意义的差异蛋白。 结论: 1.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寻常型银屑病与正常人之间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膜差异蛋白峰4个,其中蛋白峰值为4747.3Da归属于银屑病患者组,推测4747.3Da这一蛋白峰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 2.发现了血热证与血瘀证、血瘀证与血燥证之间各有一个有意义的膜差异蛋白峰,且两个蛋白峰值较为接近,约为7766Da,并分别归属于血热证与血燥证组,推测7766Da这一蛋白峰为血热证及血燥证所共有。 3.血热证与血燥证之间未发现有意义的差异蛋白,推测这两个证型之间无差异蛋白存在。各组间获得的膜蛋白差异峰均较少,首先,可能各组间本来就无明显的膜蛋白差异;其次,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可增加样本量。
【关键词】:银屑病 中医证型 细胞膜蛋白 蛋白质组学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58.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0-16
  •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10-12
  • 第二节 银屑病T淋巴细胞发病机制的研究12-14
  • 第三节 银屑病的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14-16
  • 第二章 实验研究16-23
  • 第一节 病例来源16
  • 一、入组条件16
  • 二、排除标准16
  • 第二节 实验材料16-17
  • 一、试剂材料16-17
  • 二、主要仪器设备17
  • 第三节 实验方法17-20
  • 一、实验室常用试剂的配制17
  • 二、具体实验步骤17-19
  • 三、数据处理19-20
  • 第四节 实验结果20-23
  • 一、入组人群统计20
  • 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T淋巴细胞膜蛋白的差异蛋白质峰20-23
  • 第三章 讨论23-25
  •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分析23
  • 第二节 实验方法的创新和不足23-24
  • 一、CLINPROT与MALDI-TOF-MS的联合23-24
  • 二、T细胞及膜蛋白的提取24
  • 第三节 所得差异蛋白峰少的原因分析24-25
  • 结语25-26
  • 一、结论25
  • 二、不足之处及展望25-26
  • 参考文献26-29
  • 附录29-33
  • 致谢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玉,周海燕,王桂芝;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及皮损组织T细胞亚群及IL-2R的变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阎衡,叶庆佾,郝飞,项贵明,黄东平,麦跃;银屑病Th1/Th2模式的体外试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3 周琳;尚会敏;;清营汤治疗热毒炽盛型寻常型银屑病56例[J];光明中医;2011年11期

4 姜桂仙;崔炳南;;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年10期

5 郑道城;常树霞;黄莉宁;陈文静;邱苗芳;薛耀华;孙希凤;黎明;陈永锋;;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年05期

6 陈旭娥;刘志香;吴艳;刘厚君;李家文;;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3期

7 李慧;顾军;;蛋白质组学在银屑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6期

8 王继文,刘瑞霞,刘华昌,吴玉生;银屑病患者不同证型间淋巴细胞凋亡的比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王志珍,邹承鲁;后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10 李林,吴家睿,李伯良;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J];生命科学;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875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875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