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生物功能化粒子/核酸探针技术快速检测病原菌及ATP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9 20:44
  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近年威胁人类健康和造成社会恐慌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检测任务的紧迫性与检测样品的复杂性给传统病原菌检测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传统的检测方法由于在特异性、灵敏度、操作简便性、快捷性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病原菌快速检测的需要。因此发展病原菌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材料有着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在其表面进行各种修饰获得的各种功能化纳米材料与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衍生出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快速检测的方法;核酸探针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异RNA或DNA序列的有力工具。本论文以三种纳米粒子和核酸探针技术为基础,结合新型的检测工具,发展了新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病原菌及ATP分子检测技术。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内容: (1)构建了基于免疫磁珠(Immunomolecular magnetic beads, IMBs)/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的G群链球菌(Group G Strep...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
    1.2 现代病原菌检测方法
        1.2.1 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1.2.2 PCR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2.3 生物传感器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2.4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2.5 基因探针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3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3.1 磁性纳米材料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3.2 量子点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3.3 金纳米粒子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4 参考文献
第2章 免疫磁珠在G群链球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三种不同功能基团免疫磁珠制备
        2.2.2 免疫磁珠特征分析
        2.2.3 免疫磁珠快速分离链球菌
        2.2.4 SPR技术对G群链球菌菌浓度快速检测的初步探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功能化免疫磁珠反应原理
        2.3.2 三种磁珠表面固定化抗体分子的SDS-PAGE分
        2.3.3 三种功能化磁珠固定人IgG分子的能力
        2.3.4 免疫磁珠对链球菌的分离结果
        2.3.5 SPR技术对G群链球菌菌浓度快速检测的初步探讨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荧光染料EvaGreen TM快速检测ATP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多序列比对的量子点荧光标记探针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溶液配制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核酸适配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5.2.3 金纳米粒子表征
        5.2.4 DNA对金纳米粒子的修饰
        5.2.5 金纳米粒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金纳米粒子溶液的表征
        5.3.2 金纳米粒子溶液的稳定性
        5.3.3 金纳米粒子探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结语
本文缩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58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958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