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近红外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6-10-25 09:46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08年

近红外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庞滂  

【摘要】: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分析技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这种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样品准备简单、可进行多种成分的分析、对样品破坏性小、没有化学污染等特点,因此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为人们所看好。 本论文以消化系统用药、多厂家诺氟沙星胶囊以及中药熊胆和黄芩为例,对如何建立近红外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用于识别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药品、预测成药和中药原药材中主成分含量和评价药物质量做了可行性研究。 对于近红外定性识别分析,本论文围绕样品、谱段和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建模方法的优化等几个方面,对建立消化系统用药近红外定性模型进行了研究。利用该模型可同时识别螺内酯片、多潘立酮片、肌醇烟酸酯片、法莫替丁片、西咪替丁片、葡醛内酯片和胃蛋白酶片的种类和真伪,并通过对真药、假药和辅料的验证,模型准确率为100%。 对于近红外定量分析,建立了三个定量模型,分别是:三种多厂家诺氟沙星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定量测定模型、熊胆双组分定量测定模型和黄芩中黄芩苷定量测定模型,并对各模型的专属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用建立的定量测定模型对实际样品的含量进行测定,各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5%。 所有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化学药和中药原材料进行快速无损伤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是可行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18.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史9-10
  •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10-14
  •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理论11-13
  • 1.3.2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13-14
  • 1.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14-16
  • 1.4.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越性14-16
  • 1.4.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局限性16
  • 1.5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6-20
  • 1.5.1 原料药的分析17
  • 1.5.2 药物制剂的分析17-18
  • 1.5.3 中药质量的分析18-19
  • 1.5.4 制药过程控制及实时分析19-20
  • 1.6 近红外药物快速识别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25
  • 1.6.1 光谱预处理方法21-22
  • 1.6.2 波长选择方法22-23
  • 1.6.3 定性分析23-24
  • 1.6.4 定量分析24-25
  • 1.7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25-26
  • 第二章 消化系统药物的片剂定性识别模型的建立26-43
  •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定性识别模型的设计思路26-29
  • 2.1.1 近红外光谱定性识别分析的一般程序26-27
  • 2.1.2 近红外定性识别模型的主要指标27-29
  • 2.2 光谱采集29-31
  • 2.2.1 仪器和试药29-30
  • 2.2.2 光谱的采集30
  • 2.2.3 训练集和样品集的确定30-31
  • 2.3 非铝塑包装定性识别模型的建立及优化31-42
  • 2.3.1 模型的建立31-32
  • 2.3.2 第一层模型的优化32-37
  • 2.3.3 第二层模型的优化37-41
  • 2.3.4 最终模型确立41
  • 2.3.5 识别模型的验证41-42
  • 2.4 小结42-43
  • 第三章 定量测定模型的建立43-81
  • 3.1 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设计思路43-45
  • 3.1.1 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建立的步骤43-44
  • 3.1.2 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评价参数44-45
  • 3.2 多厂家诺氟沙星胶囊的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的建立45-62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45-48
  • 3.2.2 诺氟沙星胶囊中主成分的测定48-49
  • 3.2.3 模型的建立49-54
  • 3.2.4 模型影响因素的考察54-59
  • 3.2.5 模型的验证59-61
  • 3.2.6 小结61-62
  • 3.3 熊胆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的建立62-72
  • 3.3.1 实验材料和仪器63
  • 3.3.2 熊胆粉中主成分的测定63-65
  • 3.3.3 模型的建立65-67
  • 3.3.4 模型影响因素的考察67-70
  • 3.3.5 模型的验证70-71
  • 3.3.6 小结71-72
  • 3.4 黄芩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72-81
  • 3.4.1 实验材料和仪器73
  • 3.4.2 黄芩中主成分的测定73-75
  • 3.4.3 模型的建立75-77
  • 3.4.4 模型影响因素的考察77-79
  • 3.4.5 模型的验证79-80
  • 3.4.6 小结80-81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81-83
  • 4.1 小结81-82
  • 4.2 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8
  • 致谢8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小芬;基于近红外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胡绩强;便携式近红外山茶油掺假检测仪器研制[D];南昌大学;2012年

    3 朱心勇;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叶菜类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含量[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何海艳;大豆油氮气储藏氧化稳定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5 刘家水;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海彦,严衍禄;在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实验样机上用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大麦成分[J];分析化学;1998年05期

    2 杨南林,程翼宇,瞿海斌;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冬虫夏草中的甘露醇[J];分析化学;2003年06期

    3 瞿海斌,刘全,程翼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黄连浸膏粉中生物碱含量[J];分析化学;2004年04期

    4 任玉林,李伟,苟玉慧,任瑞雪,李玫,孙莹,陈博;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和多变量统计分类技术用于磺胺噻唑质量评价的研究[J];分析仪器;1998年01期

    5 瞿海斌,刘晓宣,程翼宇;中药材三七提取液近红外光谱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校正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刘荔荔;贾暖;吴玉田;;中药材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峰位鉴别法[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0年02期

    7 刘雄;高建德;;黄芩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赵琛,瞿海斌,程翼宇;虫草氨基酸的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1期

    9 芦永军;曲艳玲;冯志庆;曹志强;宋敏;;人参总皂甙近红外光谱及定标建模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3期

    10 任玉林,李伟,沈今明,任瑞雪,孙莹,李玫,张璐;近红外反射光谱法评价安乃近药物质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傅志红,彭玉成;聚合物合成及成型过程研究的近红外光谱技术[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0期

    2 王国建;郭建龙;屈泽华;;碳纳米管的氨基化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12期

    3 王国建;鲍磊;程思;刘琳;;尼龙66/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分散性与结晶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0期

    4 董雄辎;田燕;司圣柱;;多元校正分析在多组分同时测定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聂燕;李缙扬;张丙春;朱爱国;王剑;;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的砷[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6 傅中;周运友;;聚乙烯酮偶氮颜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李学文;金兰淑;李涛;李鑫;林国林;;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在棕壤速效磷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8 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炎;张平治;;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9 黄晓荣,汪建来,赵竹,赵斌,吴新杰,黄诚;油菜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近红外品质分析结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10 梁高峰;贾宏汝;谷运红;秦广雍;王卫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静珠;刘翠玲;孙晓容;;支持向量机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威;白雁;王星;;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在快速测定连翘提取物中连翘苷含量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唐晋力;曹丽;;有机溶液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温度校正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代芬;黄冠勇;洪添胜;;基于光谱技术的砂糖橘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洁;李小昱;王为;李培武;肖武;张军;周竹;;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板栗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龙长江;万鹏;;近红外检测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田潇瑜;彭彦昆;马世榜;徐杨;牛力钊;;利用VIS/NIR反射光谱预测并评价牛肉嫩度[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海清;王春光;吴桂芳;李建康;陈浩;;马铃薯品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贺城;韩鲁佳;杨增玲;陈龙健;黄光群;;近红外光谱法在线检测秸秆和煤混燃物中秸秆含量[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兴藩;杨增玲;黄光群;刘贤;韩鲁佳;;遗传算法在DDGS蛋白含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聚合物/无机物/生物质杂化复合材料及其陶瓷材料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颜辉;植物油的亚油酸、亚麻酸红外光谱融合和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尹浩;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花月芳;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农药定性和定量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包鑫;稳健回归技术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8 郭俊先;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棉花杂质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廖宜涛;基于图像与光谱信息的猪肉品质在线无损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邵咏妮;水稻生长生理特征信息快速无损获取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硕;基于Vis/NIR光谱不同粒径下土壤碳氮的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展慧;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安;花生粕中植酸的提取及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红;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帅男;机织物规格要素与其光泽性能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PLS-ANN算法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测定[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晓东;基于红外吸收型CO_2浓度分析仪设计[D];郑州大学;2010年

    8 侯黎黎;聚丙烯蜡接枝与乳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王宁;PA66/RCT/rPET/滑石粉复合材料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李响;油品调和优化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巢湖地区菠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状况调查[J];安徽化工;2010年01期

    2 李兆华;王小虎;郑秀苹;尹济滨;;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3 万定荣;江燕;陈科力;;近红外光谱用于卷柏属药用植物种下类型鉴别及种间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4 徐芳;卢立新;;油脂氧化机理及含油脂食品抗氧化包装研究进展[J];包装工程;2008年06期

    5 丁宁;夏贤明;刘宝生;;绿茶咖啡碱的近红外测定[J];中国茶叶;1989年02期

    6 王月根;朱珩;仰永康;;绿茶品质生化指标——茶叶粗纤维[J];茶叶;1981年03期

    7 韩立苹;须海荣;倪君;;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茶叶上应用研究[J];茶叶;2007年01期

    8 罗文文;张月玲;龚淑英;顾志雷;;绿茶水分和茶多酚总量近红外分析定标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茶叶;2007年02期

    9 董士林;;红外在茶叶中的应用成就与现状[J];茶叶科学简报;1990年03期

    10 阎守和,莫汉斯M·汪拜尔M·;用近红外光谱法检测茶纤维的研究[J];茶叶科学;198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燕德;水果糖度和酸度的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兴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晓霞;人体血液成分无创检测的动态光谱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裴毅;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陆辉山;水果内部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实时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于海燕;黄酒品质和酒龄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兵;基于光谱学原理和ARM技术的温室番茄长势研究和仪器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冰;近红外光谱法在涪陵榨菜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卫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准确测定蔬菜中多种类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晓庆;南板蓝(马蓝)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林秀旎;基于果林间种模式的南板蓝(马蓝)栽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孙春惠;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分析[D];中北大学;2011年

    7 柳星;食用植物油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李南;色质联用技术在坚果中农药多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1年

    9 刘海涛;近红外分析中多元线性回归定标方法的简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10 李勇;近红外分析模型稳健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中,陈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芩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5年01期

    2 何玲;加味黄芩膏临床应用114例报道[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黄兆铨;叶武;秦南屏;;熊胆救心丹治疗冠心病30例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叶丹,韩大英,汪家瑞;熊胆对离体小鼠心房肌电及机械活动的影响(摘要)[J];北京医学;1991年03期

    5 柴丽娜,齐小明;几种冬小麦幼苗转化酶活性与抗旱性关系的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齐小明,张录达,柴丽娜;主成分──逐步回归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应用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杨鹤松,高巍,邓淑华,石艳华;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部分单体的抗肿瘤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龚盛昭,揭育科,袁水明;黄芩苷在功能性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3期

    9 张洪昌,袁辉,尚敏,王文启;引流熊胆中胆红素的含量测定[J];中国林副特产;1998年04期

    10 贡济宇,史立,于澎,丛云凤;RP-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熊胆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白玲;李松军;;药物高通量亲合色谱筛选中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文亮;基于符号有向图的热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相关作者

    >曹文亮

    近红外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定性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52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0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