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11 17:12

  本文关键词: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工业大学》 2004年

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系统的研究

赵静秒  

【摘要】: 非接触式三维人体自动测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服装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针对国内外非接触式测量装置普遍存在的价格昂贵、安装复杂、占用空间大及需要暗室操作等问题,我们于2001年着手研制开发了以自然光源为基础的,单机拍摄法非接触式“准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它以人体图像作为尺寸测量信息的载体,从中提取有用的人体2D信息,再通过2D-3D的转换得到人体真实尺寸。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数字图像边缘检测、人体关键测量部位的点线特征判别、测量信息的转换,并初步实现系统软件的设计。 首先,提出利用基于阈值的数字图像边缘分割原理来进行人体区域的边缘检测;通过分析人体数字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利用最大方差阈值法找到数字图像中人体和背景的最佳分割阈值;构建了边缘识别阈值据数字图像曝光量的自动调整函数,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拍摄时内外部因素对人体数字图像造成的干扰。 其次,通过对人体数字图像的点、线特征分析,总结出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五种测量方法:曲线凸凹点识别法、极值识别法、建模识别法、曲线拟合逼近法及曲线长度的近似算法。 第三,系统通过标定确定了放大率,坐标偏移等初始参数,反推出任意拍摄条件下的精确物距,通过对人体各个关键部位进行点线特征分析,构建胸围和臀围的拍摄层深计算公式及头围、颈根围和横档的2D-3D转换数学模型,进一步完善了二维图像信息经过畸变校正和透视投影转换得到三维人体真实尺度的技术路线。 整个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VB6.0编写,以青年女性为测量对象,可最终精确获得人体正、侧面数字图像上线性和非线性共40个测量项目。测量结果可以作为数据资源入库,可打印成报表输出,并可进行体形评价。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在非接触情况下操作简便、成本低、占地少、测量快捷、精度满足服装人体测量要求的非接触式准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S941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的发展现状10-12
  • 1.2 本测量系统的特点12-14
  • 1.2.1 系统软件特点12-13
  • 1.2.2 系统硬件特点13-14
  • 第二章 人体测量的技术要求14-23
  • 2.1 人体体型特征14-16
  • 2.1.1 骨骼及关节特征14-15
  • 2.1.2 肌肉及脂肪特征15
  • 2.1.3 人体比例特征15-16
  • 2.2 人体测量部位的确定16-23
  • 2.2.1 人体测量的依据16-17
  • 2.2.2.1 基准点16-17
  • 2.2.2.2 基准线17
  • 2.2.2 手工接触式测量部位的确定17-20
  • 2.2.3 本系统测量部位的确定20-23
  • 第三章 人体数字图像中测量部位的识别与测量23-51
  • 3.1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23-33
  • 3.1.1 基于算子的边缘检测方法23-28
  • 3.1.1.1 梯度计算法24
  • 3.1.1.2 拉普拉斯边缘检测24
  • 3.1.1.3 根据最佳适配的边缘检测24-27
  • 3.1.1.4 边缘检测器性能评价27-28
  • 3.1.2 基于阈值的人体图像分割28-33
  • 3.1.2.1 拍摄实验29-30
  • 3.1.2.2 最佳分割阈值的确定30
  • 3.1.2.3 自动调整函数的确定30-31
  • 3.1.3.4 阈值分割性能检验31-33
  • 3.2 数字图像测量方法确定33-39
  • 3.2.1 曲线凸凹点识别法34
  • 3.2.2 极值识别法34-35
  • 3.2.3 建模识别法35-36
  • 3.2.4 曲线拟合逼近法36-38
  • 3.2.5 曲线长度的近似算法38-39
  • 3.3 系统标定39-44
  • 3.3.1 标定中心的转化39-40
  • 3.3.2 放大率K_0的确定40-41
  • 3.3.3 物距H的确定41-42
  • 3.3.4 层深Z的确定42-44
  • 3.4 人体真实尺寸的获得44-49
  • 3.4.1 围度2D-3D数学模型的建立44-48
  • 3.4.1.1 头围和横档围的计算44-45
  • 3.4.1.2 颈根围的计算45-46
  • 3.4.1.3 胸、腰、臀围的计算46-48
  • 3.4.2 高度相关尺寸的计算48-49
  • 3.4.3 人体各部位角度的计算49
  • 3.5 人体测量总流程49-51
  • 第四章 系统验证及误差分析51-63
  • 4.1 系统验证51-61
  • 4.1.1 总体高、身长测量结果验证51-52
  • 4.1.2 全肩宽、臂长测量结果验证52-53
  • 4.1.3 胸围相关尺寸测量结果验证53-55
  • 4.1.4 腰围相关尺寸测量结果验证55-56
  • 4.1.5 臀围相关尺寸测量结果验证56-58
  • 4.1.6 头围、横档测量结果验证58-59
  • 4.1.7 颈根围测量结果验证59-61
  • 4.1.8 背长、腰长测量结果验证61
  • 4.2 总体误差分析61-63
  • 第五章 系统功能介绍63-72
  • 5.1 取景和拍摄63-64
  • 5.2 标定64
  • 5.3 标准化64-65
  • 5.4 自动测量65-67
  • 5.5 数据存储67
  • 5.6 报表输出67-70
  • 5.6.1 体型评价的标准68-70
  • 5.6.1.1 号型的划分68-69
  • 5.6.1.2 肩部特征的判断69-70
  • 5.6.1.3 胸部特征的判断70
  • 5.6.1.4 臀部特征的判断70
  • 5.6.1.5 背部特征的判断70
  • 5.7 其它70-72
  • 第六章 结论72-73
  • 致谢73-74
  • 附录74-78
  • 参考文献78-7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天津中年男子体型的划分[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2 朱放放;罗戎蕾;;基于不完全数据的服用人体测量系统[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王朝晖;张玉鲁;;基于年龄细分的女装人台规格体系[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张鸣;张倩;;静电控制与消除领域的突破性新技术[J];湖南包装;2011年02期

    5 ;机电信息[J];机械制造;2011年04期

    6 张新华;许增朴;王永强;;基于激光测距的非接触式齿轮倒角轮廓测量系统[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张自力;崔超;杨忠惠;王向明;;钢管中频加热温度的红外测量[J];腐蚀与防护;2011年05期

    8 马亮波;徐溢;梁静;刘海涛;甘俊;李栋顺;彭金兰;吴珊;;微流控芯片电泳电导检测分离分析尿蛋白[J];分析化学;2011年08期

    9 曹丽娜;;浅谈印刷行业的新领域——RFID标签[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年06期

    10 卫宏;郭晓磊;曹平祥;;人造板连续平压机板坯厚度在线监测技术的现状与研究[J];中国人造板;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倩;郭俊杰;;激光非接触式测头的研究与应用[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李奕;刘少华;宋志文;刘铁湘;宋学印;;非接触式铸坯切割定尺控制系统在钢厂的应用[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梁霄;贾朝波;;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伟;刘芳;李晋川;邹远文;黄学进;陈孟诗;;非接触式多功能脊柱生物力学测试仪[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立臣;汪韬;尹飞;杨瑾;胡雅楠;;非接触式远程微小物体温度的测量[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强;;测宽仪在热轧的应用[A];2008全国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余新;童云飞;;当今几何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A];2008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郝延红;王家礼;;模拟电路红外故障诊断中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法[A];第20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治国;;MSP430非接触式IC卡阶梯水表[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宇;刘刚;汪姗;;基于PVDF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应变测量技术研究[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人民邮电;2008年

    2 赵俊晖;[N];中国服饰报;2011年

    3 陈志英;[N];中国审计报;2011年

    4 记者 班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张存保;[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6 肖扬;[N];金融时报;2007年

    7 ;[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风;[N];中国质量报;2001年

    9 徐风;[N];中国质量报;2006年

    10 刘敏;[N];金融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昊;非接触式IC卡天线的集成化研究及芯片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年

    2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文飞;基于服装合体性的女性人体体型研究[D];东华大学;2001年

    4 张玉贵;烟气轮机叶片振动的非接触式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陆建钢;高分辨率显示特性的分析与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于江林;滚动轴承故障的非接触声学检测信号特性及重构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王明宇;低功耗双界面CPU智能卡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运达;多视点非接触式人体运动捕捉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9 郭占社;基于微机械工艺的电磁型平面微电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程养春;发电机定子绝缘局部放电非接触式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云涛;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玉秀;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3 赵静秒;非接触式人体测量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4 赵伟;深海非接触式双向信号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宋海鹰;基于光电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高温熔体非接触式测温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马海燕;非接触式IC卡技术研究及防冲突系统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牛钊;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城市公共交通非接触式IC卡收费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安慰东;提高随钻系统中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效率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9 徐晓刚;电网非接触式过电压监测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冕;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系统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50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