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载药再生柞蚕丝素蛋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7:13

  本文关键词:载药再生柞蚕丝素蛋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药物缓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药物缓释系统中,缓释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柞蚕丝素蛋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透气透氧性,它还含有RGD三肽序列,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这种氨基酸序列有助于细胞的黏附。柞蚕丝素蛋白具备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性能要求。 本文研究了柞蚕丝素微球的制备工艺,并以带正电荷的小分子药物罗丹明以及蛋白质药物溶菌酶为模型药物制备了载药柞蚕丝素微球。通过对载罗丹明柞蚕丝素微球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球的载药率随着药物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包封率则相反。在微球的释药过程中,开始存在突释,其后进入缓慢、稳定的释放阶段,在第20天的时候释放了70%左右。从缓释曲线中可以看出,不同pH值的释放曲线大致相同,pH对微球的缓释影响不大。微球的降解实验显示,蛋白酶可以降解柞蚕丝素微球,载罗丹明丝素微球的降解速度略小于纯丝素微球,24天时可以降解60%左右。 通过对载溶菌酶柞蚕丝素微球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溶菌酶加入量的增加,微球的载药率基本成线性增加,包封率在量少的时候可以达到100%,随着量的增加成递减趋势。当溶菌酶增加到20%时,载药率达到16%。微球的释药研究表明,在最初的6小时,不同的pH值都存在一定的突释现象,,pH为5.2的突释较小,为12%左右,pH为4.2较大,为20%左右。从缓释曲线中可以看出,载药微球的释放具有pH敏感特征,在不同的pH值的缓冲溶液中的释放速度不一样。微球降解实验显示,柞蚕丝素蛋白微球可以被蛋白酶降解,载溶菌酶柞蚕丝素微球的降解速度略大于纯柞蚕丝素微球。
【关键词】:柞蚕丝素蛋白 微球 载药 罗丹明 溶菌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26
  • 1.1 柞蚕丝结构与化学组成10-13
  • 1.1.1 柞蚕丝结构10-11
  • 1.1.2 丝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11-13
  • 1.2 天然柞蚕丝素蛋白的结构13-14
  • 1.3 微球制备方法14-19
  • 1.3.1 模板辅助法15
  • 1.3.2 乳化法15
  • 1.3.3 超临界流体技术15-16
  • 1.3.4 自组装法16
  • 1.3.5 溶剂蒸发法( solvent evaporation)16-17
  • 1.3.6 相分离法( phase separation)17
  • 1.3.7 盐析法( salting out)17-18
  • 1.3.8 喷雾干燥法( spray drying)18
  • 1.3.9 超声法18-19
  • 1.3.10 电场调控法19
  • 1.4 微球载体材料19-21
  • 1.4.1 玉米醇溶蛋白19
  • 1.4.2 白蛋白19-20
  • 1.4.3 淀粉20
  • 1.4.4 几丁质和壳聚糖20
  • 1.4.5 胶原和明胶20-21
  • 1.4.6 透明质酸21
  • 1.4.7 酪蛋白21
  • 1.4.8 海藻酸盐21
  • 1.4.9 丝素蛋白21
  • 1.5 柞蚕丝素蛋白的研究现状21-25
  • 1.5.1 柞蚕丝素的溶解性22
  • 1.5.2 柞蚕丝素蛋白的成膜性22-24
  • 1.5.3 柞蚕丝素蛋白凝胶性24
  • 1.5.4 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纺丝性24-25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载罗丹明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研制26-40
  • 2.1 材料与方法26-29
  • 2.1.1 材料及主要试剂26-27
  • 2.1.2 实验仪器27
  • 2.1.3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27
  • 2.1.4 载药丝素微球制备27
  • 2.1.5 载药微球形态特征(SEM)27-28
  • 2.1.6 X-射线衍射28
  • 2.1.7 红外吸收光谱28
  • 2.1.8 载药率和包封率28-29
  • 2.1.9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29
  • 2.1.10 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29
  • 2.2 结果与讨论29-39
  • 2.2.1 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形成过程29-32
  • 2.2.2 X-射线衍射32-33
  • 2.2.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33-34
  • 2.2.4 热分析34-35
  • 2.2.5 罗丹明标准曲线35-36
  • 2.2.6 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36-37
  • 2.2.7 微球的缓释37-38
  • 2.2.8 微球的降解38-39
  • 2.3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载溶菌酶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的研制40-49
  • 3.1 材料与方法40-43
  • 3.1.1 材料及主要试剂40
  • 3.1.2 实验仪器40
  • 3.1.3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40-41
  • 3.1.4 载药丝素微球制备41
  • 3.1.5 载药微球形态特征(SEM)41
  • 3.1.6 X-射线衍射41
  • 3.1.7 红外光谱分析41
  • 3.1.8 载药量和包封率检测41-42
  • 3.1.9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42
  • 3.1.10 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42-43
  • 3.2 结果与讨论43-48
  • 3.2.1 载药微球形态特征43-44
  • 3.2.2 X-射线衍射44-45
  • 3.2.3 红外光谱分析45
  • 3.2.4 溶菌酶标准曲线45-46
  • 3.2.5 载药量和包封率46-47
  • 3.2.6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47
  • 3.2.7 载药微球的体外降解47-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7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可贤,陈密;柞蚕丝胶橮白组成和性质研究[J];蚕业科学;1981年02期

2 章楷;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J];蚕业科学;1991年04期

3 刘善奎,高申,钟延强,张洪英,孙树汉;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颜范勇;陈立功;闫喜龙;葛凤燕;段二红;;罗丹明类荧光染料的合成及应用[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5 王华,郑黎 ,梁爱君,吕万良 ,张强;小粒径盐酸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的研制及其含量测定[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年03期

6 王华杰,王林嵩,王瑾晔;玉米醇溶蛋白-肝素微球的制备和缓释[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6期

7 黄永利;吕强;李明忠;张冰;朱鹤孙;;电场调控载药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J];科学通报;2011年13期

8 姚型军;袁倩;刘道杰;王术皓;;罗丹明类化合物作为分析试剂的应用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06期

9 陈志良,陈树元,金伟军,单友亮,周日红,侯连兵;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年01期

10 侯连兵,陈树元,金伟军,单友亮,周日红,陈志良;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2)制备化学原理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雷艮;再生柞蚕丝素纤维的纺制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赵春霞;再生柞蚕丝素蛋白的凝胶化和酶降解性能[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载药再生柞蚕丝素蛋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0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e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