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光动力疗法对MRSA及其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1:13

  本文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对MRSA及其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亚苄基环戊酮化合物(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方法(1)将3株MRSA临床菌株配制成浓度为2× 108CFU/ml的细菌悬液,与浓度为5、10、20、50μM的光敏剂P2溶液等体积混匀,孵育30 min,用波长为532 nm、功率密度40 mW/cm2的连续激光照射10 min,能量密度为24 J/cm2。并设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及单纯光照组。每组3个样本,重复3次。处理后即刻采用稀释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价P2-PDT对MRSA浮游菌的体外杀伤效果。(2)培养MRSAO生物被膜,按方法(1)进行P2-PDT处理(P2浓度为10 gM)。处理后,采用SYTO9(标记活细菌,显示绿色荧光)、PI(标记死细菌,显示红色荧光)荧光探针标记膜内细菌,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死亡情况。培养MRSAO生物被膜,按方法(1)进行P2-PDT处理(P2浓度为10、25μM),并设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及单纯光照组。每组6个样本,重复3次。处理后,采用XTT法检测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存活率。(3)培养MRSAO生物被膜,按方法(1)进行P2-PDT处理(P2浓度为10、25μM)。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光镜下观察生物被膜致密度、菌落形态以及网状结构的变化,并用酶标仪定量检测生物被膜的破坏程度。采用FITC-Cona(产生绿色荧光)荧光探针标记被膜中的多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糖的变化。在微孔滤膜管内培养MRSAO生物被膜,按方法(1)对其进行P2-PDT处理(P2浓度为10μM),处理后加入10μg/ml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VFX)溶液400μ1,孵育6小时后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透过生物被膜的LVFX的浓度。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6个样本。(4) P2-PDT与LVFX联合杀伤生物被膜内细菌在96孔板中进行,按方法(1)对MRSAO生物被膜进行P2-PDT处理后(P2浓度为10μM),分别加入浓度为10μg/ml与20μg/ml的LVFX溶液,24 h后XTT法检测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存活率。并设空白对照组、单纯LVFX组及单纯PDT组。每组6个样本。比较各组细菌存活率。结果(1) P2-PDT对3株MRSA临床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当光敏剂P2浓度为5μM时,3株MRSA临床菌株的菌落数均下降3 log1o以上,达到有效杀伤;P2浓度为10μM时,达到最大杀伤。(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经P2-PDT处理的生物被膜内绿色荧光的平均强度(299.84 a.u. ± 53.39 a.u.)明显弱于对照组(485.44 a.u. ± 120.21 a.u.) (P 0.01),在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的混合图像中,绿色荧光所占比例(31.87%±6.25%)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1.67%±11.07%)(P0.01),表明生物被膜内细菌死亡数量增加。XTT结果显示,PDT后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明显下降,P2浓度25μM组的杀菌作用强于10 μM组(P0.05),25μM组细菌存活率为6.25%±1.7%,10 μM组细菌存活率为15.77%±3.5%。(3)光镜下可见PDT后生物被膜致密度降低,菌落变得稀疏,呈点状分布,菌落间网状结构消失,光敏剂浓度25 μM组破坏程度强于10μM组。定量分析发现,PDT组的OD值低于空白对照组,且P2浓度25 μM组的OD值(1.046±0.157)明显低于10μM浓度组(1.283±0.280)(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经P2-PDT处理的生物被膜内的绿色荧光强度(183.41 a.u.± 0.31 a.u.)明显弱于空白对照组(474.57 a.u.± 117.26 a.u.)(P0.01),表明生物被膜内多糖减少。经P2-PDT处理后,生物被膜对LVFX的渗透性增强,即PDT组LVFX浓度为2.016± 0.348μg/ml,空白对照组为1.602±0.474μg/ml (P 0.01).(4) P2-PDT与LVFX联合应用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伤作用。四组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存活率分别为:A组为(100.00±0)%、B组(86.49±3.5)%、C组(57.42±0.9)%、D组(0.76±0.6)%,其中D组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存活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三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1. P2-PDT在体外能够有效杀伤MRSA临床菌株的浮游菌。2. P2-PDT在体外能够杀伤MRSAO生物被膜内的细菌,但达到相同杀伤效果所需P2浓度较浮游菌高。3. P2-PDT可以破坏生物被膜的结构,并且可能通过破坏生物被膜而增强其对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渗透性。4. P2-PDT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杀伤生物被膜内细菌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亚苄基环戊酮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左氧氟沙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4.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6-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前言13-19
  • 第一部分:P2-PDT对MRSA浮游菌的体外杀伤作用19-24
  • 引言19
  • 一. 材料与方法19-21
  • 二. 实验结果21-22
  • 三. 讨论22-23
  • 四. 小结23-24
  • 第二部分:P2-PDT对MRSA0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体外杀伤作用24-31
  • 引言24
  • 一. 材料与方法24-26
  • 二. 实验结果26-28
  • 三. 讨论28-30
  • 四. 小结30-31
  • 第三部分:P2-PDT对生物被膜结构的破坏作用31-41
  • 引言31
  • 一. 材料与方法31-35
  • 二. 结果35-38
  • 三. 讨论38-40
  • 四. 小结40-41
  • 第四部分:P2-PDT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伤效应41-45
  • 引言41
  • 一. 材料与方法41-42
  • 二. 实验结果42-43
  • 三. 讨论43-44
  • 四. 小结44-45
  • 总结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53
  • 文献综述53-64
  • 参考文献60-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芸;赵铁梅;王睿;;中国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2 刘彤;陈晶瑜;韩北忠;李春雷;;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3 叶枫,陈顺存,钟淑卿;呼吸道的生物被膜病[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4 郭生玉,李胜岐,刘勇,孙继梅,周秀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豚鼠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4期

5 李鸿雁,夏前明,李福祥,全燕;呼吸道生物被膜病[J];西南军医;2005年01期

6 王玎;李兴禄;;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张连波;高庆国;张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1期

8 梁歌宏;宋诗铎;孙二琳;王哲;祁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1年08期

9 金城;;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10 梁林慧;刘德稳;;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秋;赵光举;;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善良;;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病——呼吸系统致病细菌耐药的又一个问题[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3 卜倩倩;伍勇;;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早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芸;柴栋;梁蓓蓓;白楠;王睿;;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文献计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原;柯蕊;和平;潘双;李亚明;赵玉杰;杨芬;;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及外排泵系统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金卉;周锐;康名松;罗锐;蔡旭旺;陈焕春;;副猪嗜血杆菌地方分离株和标准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周颖;曲迪;侯征;薛小燕;罗晓星;;RIP衍生物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10 邹彬彬;漆涌;伍勇;;粪肠球菌相关基因,QS-frs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2 张洪玉;生物被膜病与慢性肺部感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曾立明;细菌盖“棉被”药物难显效[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李聪然 钱皎;密度感知系统研究——为控制PA耐药提供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记者 董敬民;北京局科研工作再传捷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琪;Shewanella oneidensis呼吸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侯博;TolC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陆秀红;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转录后全局调控蛋白RsmA_(Xcc)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赵玉林;大环内酯类药物对S.suis体外生物被膜QS系统及毒力因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磊;RovM和RovA调控鼠疫耶尔森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6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崔冬清;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孔晋亮;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董洪燕;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鉴定、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10 王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佳;双J管生物被膜细菌耐药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黄卫锋;以群感效应分子为靶点的鱼腥草素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机制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冯凡;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煜琛;基于群体感应分析对虾优势腐败菌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晓博;猪源粪肠球菌Esp的原核表达及部分LPXTG基序样物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许晶;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黄骏;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基因rpoE的鉴定及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张秀平;鸭源鸡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吴义龙;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形成相关基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孙莉娜;迟钝爱德华氏菌生物被膜状态下耐药相关基因与蛋白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对MRSA及其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98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