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巯基化壳聚糖衍生物杂化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8:17

  本文关键词:巯基化壳聚糖衍生物杂化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壳聚糖是自然界已确定的唯一碱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可降解性、抗菌性、低免疫原性、性质稳定等优点。对壳聚糖进行亲水改性可获得具有两亲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其在水介质中能够自聚集形成纳米粒,应用于构建杂化纳米粒子和抗肿瘤药物载体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本论文选择聚乙二醇和聚乙烯亚胺为亲水基团,合成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CS-PEG-PEI),制备了其自聚集纳米粒,进一步体外评价了其作为疏水药物载体的可能性;同时,构建了一种低毒性、生物相容性好的壳聚糖基纳米金杂化材料,并研究了其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合成了不同PEG取代度、不同PEI取代度的壳聚糖衍生物。首先,合成了双羧基聚乙二醇及部分巯基化聚乙烯亚胺,并进行结构表征。以壳聚糖、双羧基聚乙二醇和部分巯基化聚乙烯亚胺为原料,通过NHS/EDC催化法分别合成了壳聚糖.PEG衍生物和壳聚糖-PEG-PEI衍生物,通过1H NMR和FT-IR进行结构表征,分别探讨了壳聚糖-PEG衍生物和壳聚糖-PEG-PEI衍生物合成过程中投料比对各步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发现随着双羧基聚乙二醇和部分巯基化聚乙烯亚胺投料比例的增加取代度均增大,得到了一系列壳聚糖衍生物。 2.通过透析法制备了CS-PEG-PEI自聚集纳米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DLLS)对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CS-PEG-PEI纳米粒在水介质中能自聚集成纳米粒,且该纳米粒成球形,粒径为157.9-233.1nm。通过纳米粒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优选出制备纳米粒的最佳壳聚糖衍生物PEG取代度为24%,PEI取代度为3.4%。 3.通过晶种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GNRs),并通过UV-vis光谱及TEM进行了表征。采用两种方法将CS-PEG-PEI纳米粒与GNRs通过Au-S键偶联:(1)两者的混合液在探头超声作用下进行偶联得到GNRs镶嵌于纳米粒表面的分散性好、粒径均一的球形CS-GNRs杂化材料(CS-GNRs),且GNRs与纳米粒的结合率较高;(2)两者的混合液在搅拌条件下进行偶联,也可得到球形CS-GNRs杂化材料,但是所得到的杂化材料中GNRs结合率相比于上一种方法低。综合考虑产物稳定性、GNRs结合率、粒径等方面,选择第一种方法制备的杂化材料用于下一步研究。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未修饰的GNRs在很低浓度便对细胞表现出了很强的毒性作用,与CS-PEG-PEI纳米粒偶联后可以有效改善纳米金棒的生物相容性。 4.选择疏水性药物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采用透析法制备了载药纳米粒(CS-DOX),并考察了载药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S-DOX纳米粒呈球形,随着药物与载体投料比的增加,载药量增加,包封率减小;CS-DOX纳米粒在酸性介质中对阿霉素的释放速率大于中性介质,且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CS-PEG-PEI自聚集纳米粒及载药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空白纳米粒在浓度为200μg/mL时仍无明显细胞毒性,而载药纳米粒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孵育2h HeLa细胞对载药纳米粒的摄取强于游离阿霉素,游离阿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而载药纳米粒则分布在细胞浆中。
【关键词】:壳聚糖 金纳米棒 自组装纳米粒 杂化材料 药物载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8
  • 1.1 壳聚糖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10-15
  • 1.1.1 壳聚糖作为化学药物载体10-12
  • 1.1.2 壳聚糖作为蛋白质类药物载体12-13
  • 1.1.3 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13-15
  • 1.2 纳米金杂化材料与生物医学15-20
  • 1.2.1 纳米金-多糖杂化材料16-17
  • 1.2.2 纳米金-核酸杂化材料17-18
  • 1.2.3 纳米金-蛋白杂化材料18-19
  • 1.2.4 纳米金其他杂化材料19-20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20-21
  • 1.3.1 课题的提出20
  • 1.3.2 研究思路20-21
  • 参考文献21-28
  • 第二章 巯基化壳聚糖衍生物自组装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28-39
  • 2.1 前言28-29
  • 2.2 实验部分29-32
  • 2.2.1 试剂29
  • 2.2.2 仪器和设备29-30
  • 2.2.3 聚乙二醇基壳聚糖(CS-PEG)的合成30-31
  • 2.2.4 壳聚糖-PEG-PEI衍生物(CS-PEG-PEI)的合成31
  • 2.2.5 自组装纳米球的制备31
  • 2.2.6 产物的表征31-32
  • 2.3 结果与讨论32-36
  • 2.3.1 壳聚糖衍生物的~1H核磁共振表征32-33
  • 2.3.2 壳聚糖衍生物的FT-IR表征33-34
  • 2.3.3 壳聚糖衍生物中PEI取代度的计算34-35
  • 2.3.4 壳聚糖衍生物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35-36
  • 2.4 小结36-37
  • 参考文献37-39
  • 第三章 壳聚糖基纳米金杂化材料制备与表征39-51
  • 3.1 前言39
  • 3.2 实验部分39-42
  • 3.2.1 试剂39-40
  • 3.2.2 仪器和设备40
  • 3.2.3 金纳米棒的合成40-41
  • 3.2.4 壳聚糖基纳米金杂化材料制备41
  • 3.2.5 HeLa细胞复苏与培养41-42
  • 3.2.6 细胞毒性实验42
  • 3.2.7 产物的表征42
  • 3.3 结果与讨论42-47
  • 3.3.1 金纳米棒的合成与表征43-44
  • 3.3.2 壳聚糖基金纳米棒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44-47
  • 3.3.3 金纳米棒及壳聚糖基纳米金杂化材料的细胞毒性作用47
  • 3.4 小结47-48
  • 参考文献48-51
  • 第四章 载阿霉素的巯基化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51-69
  • 4.1 前言51-52
  • 4.2 实验部分52-56
  • 4.2.1 试剂52
  • 4.2.2 仪器和设备52-53
  • 4.2.3 载阿霉素的巯基化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53
  • 4.2.4 载阿霉素的巯基化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分析53-54
  • 4.2.5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54
  • 4.2.6 体外药物释放54
  • 4.2.7 HeLa细胞与L929细胞的复苏与培养54-55
  • 4.2.8 细胞毒性实验55
  • 4.2.9 HeLa细胞对游离DOX与载药纳米粒的摄取实验55-56
  • 4.3 结果与讨论56-65
  • 4.3.1 载阿霉素的巯基化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56-58
  • 4.3.2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58-60
  • 4.3.3 体外药物释放60-62
  • 4.3.4 空白纳米粒、载药纳米粒及游离DOX的细胞毒性作用62-64
  • 4.3.5 载阿霉素自组装纳米粒的体外HeLa细胞摄取的流式分析64-65
  • 4.4 小结65-66
  • 参考文献66-69
  • 全文总结69-70
  • 发表论文情况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志学;李文宇;杨露;唐三;胡巧玲;王幽香;;巯基化透明质酸包封的仿生交联基因微载体的构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陈名懋;杨文智;刘煈;李学敏;刘玲蓉;李瑞丰;张其清;;选择性胆甾化壳聚糖两亲材料的合成及其自聚集现象[J];功能材料;2010年10期

3 许一婷;袁丛辉;邓远名;蒋妮娜;杨仓杰;陈江枫;刘杰;罗伟昂;曾碧榕;何宁;韩国彬;戴李宗;;聚合物纳米杂化材料的控制合成、自组装及功能化[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4期

4 莫名月;李国明;方雷;;壳聚糖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5年06期

5 付爱玲;;小干涉RNA导入哺乳动物体内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巯基化壳聚糖衍生物杂化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15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