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胶束的细胞内在化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7:12

  本文关键词: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胶束的细胞内在化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药物载体,逐渐成为药物传递体系(DDS)的研究热点。但是,关于胶束进入细胞的具体机理的研究尚不充分。由于两亲性是形成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先决条件,很有必要考察亲疏水比例对细胞内在化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对聚醚-聚酯共聚物胶束的内在化行为进行了研究。 首先,利用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ε-己内酯(1ε-CL)单体成功合成了四种不同亲疏水比例的两亲性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并成功在末端接枝上了荧光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和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检测结果可知,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具备了预期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更重要的是,接枝上FITC后并没有对嵌段共聚物的成胶束的能力产生影响。 其次,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四种不同亲疏水比例的嵌段共聚物胶束及对应的荧光标记的共聚物胶束。接着用纳米激光粒度仪(D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酶标仪等实验仪器对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形貌、稳定性及体外毒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亲疏水比例的胶束具有相同的球形形貌,十分相似的粒径和Zeta电位,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然后,选用NIH-3T3成纤维细胞对胶束的内在化能力进行了考察。由荧光显微镜和Image Pro Plus6.0软件得到的半定量的结果证明,在3个小时的培养时间内,荧光标记的胶束具有与FITC相当的荧光强度,从而说明化学接枝并不会影响FITC的荧光性能,而且胶束具备良好的内在化能力。 最后,重点考察了胶束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或肝癌细胞(HepG2)的具体内在化方式。利用荧光显微镜和Image Pro Plus6.0软件进行了半定量分析,此外,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亲水比例高的胶束更容易进入细胞;在HUVEC细胞中,细胞膜穴样内陷介导的内吞和大胞饮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亲疏水比例依赖性;在HepG2细胞中,胶束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大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当亲水比例较低时,大胞饮作用是主要的内在化方式,当亲水比例较高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成为主要方式。
【关键词】:聚醚-聚酯 自组装 胶束 亲疏水比例 细胞内在化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33
  • 1.1 引言13
  • 1.2 聚醚-聚酯高分子生物材料13-17
  • 1.2.1 聚醚13-14
  • 1.2.2 聚酯14
  • 1.2.3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14-17
  • 1.3 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17-24
  • 1.3.1 胶束的定义和特征17-22
  • 1.3.2 环境响应型胶束22-24
  • 1.4 细胞内在化机理24-31
  • 1.4.1 主要的细胞内在化方式25-28
  • 1.4.2 影响细胞内在化的因素28-31
  • 1.5 课题提出与研究思路31-33
  • 第2章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33-44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33-35
  • 2.1.1 实验试剂33-34
  • 2.1.2 实验仪器34-35
  • 2.2 mPEG-CL_X嵌段共聚物的合成35-36
  • 2.2.1 ε-CL单体的纯化35
  • 2.2.2 mPEG-CL_X嵌段共聚物的合成35-36
  • 2.3 mPEG-CLX-FITC嵌段共聚物的合成36-37
  • 2.4 材料的表征37-38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37
  •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37
  • 2.4.3 凝胶渗透色谱(GPC)37
  • 2.4.4 X射线衍射(XRD)37
  • 2.4.5 临界胶束浓度(CMC)检测37-38
  • 2.5 结果与讨论38-43
  • 2.5.1 聚合物结构表征38-41
  • 2.5.2 聚合物的CMC值测定41-43
  • 2.6 本章小结43-44
  • 第3章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44-56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44-45
  • 3.1.1 实验试剂44-45
  • 3.1.2 实验仪器45
  • 3.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45-46
  • 3.2.1 mPEG-CL_X聚合物胶束的制备45-46
  • 3.2.2 mPEG-CL_X-FITC聚合物胶束的制备46
  • 3.3 聚合物胶束的表征46-48
  • 3.3.1 胶束的形成46
  • 3.3.2 胶束的粒径和形貌46-47
  • 3.3.3 胶束的Zeta电位47
  • 3.3.4 胶束的稳定性考察47
  • 3.3.5 胶束的毒性47-48
  • 3.4 结果与讨论48-55
  • 3.4.1 胶束的形成48
  • 3.4.2 胶束的粒径和形貌48-50
  • 3.4.3 胶束的Zeta电位50-51
  • 3.4.4 胶束的稳定性51-53
  • 3.4.5 胶束的毒性53-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胶束的细胞内在化机理研究56-69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56-57
  • 4.1.1 实验试剂56-57
  • 4.1.2 实验仪器57
  • 4.2 胶束的细胞内在化考察57-58
  • 4.3 细胞内在化机理考察58-60
  • 4.3.1 荧光显微镜58-59
  • 4.3.2 流式细胞仪59-60
  • 4.4 结果与讨论60-68
  • 4.4.1 细胞内在化60-62
  • 4.4.2 细胞内在化机理62-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结论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继瑜;刘根新;吴培星;李剑勇;董鹏程;周绪正;魏小娟;;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2 向苗;卞凤玲;柳明珠;;基于温敏性双亲嵌段共聚物的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8年05期

3 艾合麦提·玉素甫,王振斌,朱良;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在医学上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5年01期

4 邢丽;张复实;向军辉;杨镜奎;;自组装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娜;生物降解性PSA、PEG-PSA的合成及其用作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涛;不同形貌的聚酯—聚酸酐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胶束的细胞内在化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16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1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