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新型交联透明质酸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3:13

  本文关键词:新型交联透明质酸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透明质酸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天然保湿因子,1g透明质酸至少持水600g,透明质酸是由双糖单位D-葡萄糖醛酸与N-乙酰葡糖胺多次重复排列所组成的酸性大分子多糖,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广泛地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和医药领域。但透明质酸在人体内易降解,限制了其在需要存留时间较长的领域的应用。本研究致力于得到抗酶解性好且易于注射、使用方便的透明质酸凝胶颗粒。本研究将透明质酸钠粉末与聚乙二醇20000(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乙二醇环氧醚(Poly diglycidyl ether, PDE)、1,4一丁二醇二环氧醚(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BDDE)生成交联凝胶,经过反复醇沉去除交联剂、干燥、粉碎、药筛分级并对最佳的醇沉条件、干燥最佳温度、时间进行优化,制得分布范围较小的粒径均匀的颗粒。精密称取一定质量的颗粒并加入适量的PBS溶液经121℃高压蒸汽灭菌复溶,生成无菌的颗粒化的凝胶,对其粒径分布进行检测,并对交联透明质酸颗粒的性能诸如交联剂残留量、抗酶解性进行测定。 用无水乙醇沉淀凝胶颗粒,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其聚乙二醇残留量。依据聚乙二醇与钡离子和碘离子形成1:1的复合物的光密度与聚乙二醇的含量在535nm处呈线性关系的原理,制作标准曲线并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凝胶中聚乙二醇的残留量的实际检测对该方法检测结果的精确度(n=9)、加标回收率、可重复性进行检验,进一步通过残留量的实际检测来确定凝胶的交联度。最后研究了透明质酸分子量的大小以及粒径、交联剂、盐酸利多卡因的加入量和加入时间对交联凝胶颗粒的抗酶解性的影响。 本研究得到的制备工艺最佳的醇沉条件为95%的乙醇与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的体积比为6.5:1~9:1,,最佳的干燥温度为45℃~60℃。所得的颗粒化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体外抗酶解性较好,且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均匀细小的颗粒,其粒径最大值为400μm;另外本研究还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稳定性好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微量PEG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在0-40.5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得的回归方程为Y=0.0108X+0.2047(R2=0.9994),检测的标准偏差为1.10%(n=9),加标回收率为97.8%,可重复性强;所制得的交联凝胶颗粒的抗酶解性随透明质酸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BDDE-HA>PDE-HA>PEG-HA,而粒径在本方法对抗酶解性的影响较小,盐酸利多卡因的添加对抗酶解性的影响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时间在制胶时和复溶后优于复溶前。 本研究建立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耗时短的透明质酸凝胶颗粒的制备工艺,得到了能顺利通过美容注射针且抗酶解性较好的颗粒化凝胶。建立的PEG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凝胶产品的质量控制,对PEG交联的其它凝胶及含有PEG的其它液态样品中PEG残留量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对凝胶制品生产过程中其它交联剂的微量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交联透明质酸 颗粒 制备工艺 聚乙二醇 残留量 抗酶解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18.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28
  • 1.1 透明质酸简介12-18
  • 1.1.1 透明质酸的历史背景简介12
  • 1.1.2 透明质酸的理化性质及作用12-14
  • 1.1.3 透明质酸的生产方法14-16
  • 1.1.3.1 动物组织提取法14-15
  • 1.1.3.2 微生物发酵法15-16
  • 1.1.4 透明质酸的应用16-18
  • 1.1.4.1 化妆品级的透明质酸16-17
  • 1.1.4.2 食品级的透明质酸17
  • 1.1.4.3 医用级透明质酸17-18
  • 1.2 交联透明质酸的简介18-24
  • 1.2.1 交联透明质酸的由来18
  • 1.2.2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的制备18-20
  • 1.2.2.1 羟基交联法制备交联透明质酸凝胶19
  • 1.2.2.2 羧基交联法制备交联透明质酸凝胶19-20
  • 1.2.2.3 其它交联方法20
  • 1.2.3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的应用20-24
  • 1.2.3.1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在软组织填充方面的应用20-22
  • 1.2.3.2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在术后防粘连方面的应用22-23
  • 1.2.3.3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在生物药品递送系统方面的应用23-24
  • 1.2.3.4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在其它方面的应用24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24-25
  •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24-25
  • 1.3.2 本研究的创新点25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5-28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8-37
  • 2.1 材料与仪器28-29
  • 2.1.1 主要试剂28
  • 2.1.2 主要仪器28-29
  • 2.2 方法29-37
  • 2.2.1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制备29-30
  • 2.2.1.1 非交联透明质酸凝胶的制备29
  • 2.2.1.2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交联的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制备29
  • 2.2.1.3 聚乙二醇环氧醚(Poly diglycidyl ether, PDE)交联的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制备29-30
  • 2.2.1.4 1 ,4 一丁二醇二环氧醚(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BDDE)交联的透明质酸凝胶钠的制备30
  • 2.2.2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凝胶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研究30-32
  • 2.2.2.1 制备工艺流程30
  • 2.2.2.2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的醇沉30-31
  • 2.2.2.3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经醇沉后所得沉淀的干燥31
  • 2.2.2.3.1 干燥温度的选择31
  • 2.2.2.3.2 干燥时间的确定31
  • 2.2.2.4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沉淀干燥后粉碎过筛31
  • 2.2.2.5 沉淀粉碎过筛后所得颗粒的复溶31
  • 2.2.2.6 粒径分布31-32
  • 2.2.2.6.1 样品的染色31
  • 2.2.2.6.2 滴片31
  • 2.2.2.6.3 镜检31-32
  • 2.2.2.7 所得复溶的颗粒凝胶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检测32
  • 2.2.2.7.1 D-葡萄糖醛酸标准曲线的制作32
  • 2.2.2.7.2 体外抗酶解试验32
  • 2.2.3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中聚乙二醇残留量的检测方法32-35
  • 2.2.3.1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的预处理32-33
  • 2.2.3.1.1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的预处理32
  • 2.2.3.1.2 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的预处理32-33
  • 2.2.3.2 聚乙二醇 20000 标准溶液的配制33
  • 2.2.3.3 检测条件的优化33-34
  • 2.2.3.3.1 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33
  • 2.2.3.3.2 最佳显色剂用量的确定33-34
  • 2.2.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回归方程的建立34
  • 2.2.3.4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及凝胶颗粒样品的检测34
  • 2.2.3.5 聚乙二醇残留量检测方法的方法评价34-35
  • 2.2.3.5.1 精密度试验34
  • 2.2.3.5.2 加标回收率试验34
  • 2.2.3.5.3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34-35
  • 2.2.4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的检测35-37
  • 2.2.4.1 不同分子量的 HA 交联的凝胶颗粒的抗酶解性能比较35
  • 2.2.4.2 不同交联剂交联的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35
  • 2.2.4.3 不同粒径的交联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35
  • 2.2.4.4 添加盐酸利多卡因的交联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35-37
  • 2.2.4.4.1 不同百分比的盐酸利多卡因加入交联凝胶颗粒对体外抗酶解性的影响35
  • 2.2.4.4.2 不同时间加入盐酸利多卡因对体外抗酶解性的影响35-37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37-53
  • 3.1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与分析37-40
  • 3.1.1 凝胶醇沉时加入乙醇的最佳体积37
  • 3.1.2 最佳干燥温度37-38
  • 3.1.3 最佳干燥时间38-39
  • 3.1.4 粒径检测39
  • 3.1.5 交联与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39-40
  • 3.2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中聚乙二醇残留量检测方法的建立40-47
  • 3.2.1 检测条件的优化40-43
  • 3.2.1.1 最佳显色时间40
  • 3.2.1.2 最适的显色剂用量40-43
  • 3.2.2 标准曲线的制作和回归方程的建立43-44
  • 3.2.3 样品检测与方法评价44-47
  • 3.2.3.1 样品检测的效果44-45
  • 3.2.3.2 方法评价45-47
  • 3.2.3.2.1 精密度45
  • 3.2.3.2.2 加标回收率45-46
  • 3.2.3.2.3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46-47
  • 3.3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的分析47-53
  • 3.3.1 D 葡萄糖醛酸标准曲线的制作47
  • 3.3.2 不同分子量的 HA 交联的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47-48
  • 3.3.3 不同交联剂交联的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48-49
  • 3.3.4 不同粒径的交联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49-50
  • 3.3.5 添加盐酸利多卡因的交联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解性能比较50-53
  • 3.3.5.1 加入不同百分比的盐酸利多卡因的交联凝胶颗粒体外抗酶解性比较50-51
  • 3.3.5.2 不同时间加入盐酸利多卡因的凝胶颗粒的体外抗酶性比较51-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3
  • 致谢63-65
  • 个人简历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文强;黄岳山;;交联透明质酸凝胶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02期

2 王艳果;傅经国;郭利兵;;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年09期

3 聂素云;卢文庆;邹孔标;;交联透明质酸凝胶薄膜的制备和性能表征[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1期

4 潘红梅;透明质酸的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3年01期

5 陈奕涵;叶锐;钱悦;管世敏;荣绍丰;;生物法制取透明质酸的研究进展[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罗军;;几种手术防粘连材料的性能比较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8年04期

7 张辉,盛志坚,侯春林;几丁糖薄膜对肌腱粘连及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新型交联透明质酸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24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