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8:08

  本文关键词: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修复,但其具有局限性,效果也不甚理想。目的:构建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及红景天苷微球的新型组织工程神经导管支架材料,观察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将其应用于临床上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红景天苷、丝裂霉素C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投药量、PLGA用量和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对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胶原蛋白和聚己内酯(PCL)为原料制备纤维纳米支架壳层。利用特制模具将微球混入胶原蛋白中制成支架材料的芯层,制成无微球组、地塞米松和红景天苷微球组、丝裂霉素和红景天苷微球组三组复合支架材料。三组材料分别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建立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无微球组、地塞米松和红景天苷微球组、丝裂霉素和红景天苷微球组,每组20只,分别于术后4周和16周取材,标本常规固定、切片、组织学(HE)染色。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S100,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体(ED-1)的表达,综合评价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结果:红景天苷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6 mg,PLGA用量120 mg,PVA质量分数1%。红景天苷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3.86±0.03)%,(83.62±0.31)%,(90.67±2.35)%;地塞米松缓释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0 mg,PLGA用量80 mg,PVA质量分数0.5%,地塞米松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2.26±0.03)%,(83.62±0.21)%和(90.87±2.45)%;丝裂霉素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200μg,PLGA用量60 mg,PVA质量分数0.5%,丝裂霉素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收率分别为(4.86±0.04)%,(76.62±0.52)%,(90.23±1.75)%;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微球的材料上生长状况良好。大鼠术后4周和16周HE染色结果显示,复合微球材料组可见材料明显或完全降解及大量细胞长入,而无微球材料组只有少量细胞长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无微球组,地塞米松和红景天苷微球组,丝裂霉素和红景天苷微球组S100、NF表达依次增强;GFAP表达和ED-1表达依次减弱。复合PLGA微球组的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明显优于无微球组。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地塞米松 红景天苷 丝裂霉素 胶原蛋白 神经导管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1.2;R318.0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综述9-12
  • 1.脊髓损伤简介9
  • 2.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SCI的作用9-10
  • 3.药物治疗SCI的作用10-12
  • 前言12-13
  • 材料与方法13-21
  • 2.1 动物及主要试剂13
  • 2.2 主要仪器设备13-14
  • 2.3 试剂配制14-15
  • 2.4 实验方法15-21
  • 2.4.1 微球制备15-17
  • 2.4.2 材料的制备17-18
  • 2.4.3 动物实验18-19
  • 2.4.4 材料生物相容性19
  • 2.4.5 组织学检查19-20
  • 2.4.6 统计学分析20-21
  • 实验结果21-37
  • 3.1 微球评价结果21-28
  • 3.1.1 红景天苷微球21-23
  • 3.1.2 地塞米松微球23-25
  • 3.1.3 丝裂霉素微球25-27
  • 3.1.4 微球的形态27-28
  • 3.2 材料表征的形态观察结果28-29
  • 3.3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29-32
  • 3.3.1 复合地塞米松微球材料与空白微球材料29-30
  • 3.3.2 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材料观察结果30-32
  • 3.4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32-37
  • 3.4.1 S-100表达观察结果32-33
  • 3.4.2 NF表达观察结果33-35
  • 3.4.3 GFAP表达观察结果35
  • 3.4.4 ED-1 表达观察结果35-37
  • 讨论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5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45-46
  • 附件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瑞峰,才书春,张强,张杰,晋记龙,靳建明;低场强MRI扫描对脊髓损伤的评价[J];山西临床医药;2000年12期

2 关骅,唐和虎;脊髓损伤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年04期

3 吴文坚;脊髓损伤的心理效应[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2000年02期

4 詹海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训练[J];现代康复;2001年06期

5 于笑难,蒋品;脊髓损伤患者偏瘫与血清瘦素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1年20期

6 邓宁;脊髓损伤的治疗及研究展望[J];医学文选;2001年06期

7 任少华;脊髓损伤患者的咳嗽阈值[J];中国康复;2001年04期

8 邱卓英 ,施红梅 ,马洪卓;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康复策略[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06期

9 ;修复脊髓损伤的新方法[J];河南医学研究;2002年04期

10 ;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对多方位扩大服务范围的需求[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铁强;冯世庆;;216例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叶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泽华;许以秀;黄小虹;;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进展[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吕卫军;;脊髓损伤康复的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孙阳;吕政;高敏;李胜活;;脊髓损伤早期康复在我院开展现状及开展早期康复理由[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吴波;任先军;郭树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蔡培强;汤逊;;脊髓损伤的移植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白跃宏;;脊髓损伤的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9 万里;史文博;廖利民;;夜间阴茎勃起测定系统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者的观测[A];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男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周谋望;;脊髓损伤康复进展[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亚军;首届全国脊髓损伤外科治疗与康复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2 ;北京:脊髓损伤发病率过高[N];健康时报;2003年

3 编译 于娜;早期脊髓损伤有新疗法[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通讯员 陈亚伟 记者 徐丹鹿;我国每年脊髓损伤者数万人[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上海杨浦 朱群邦;脊髓损伤患者的家居环境改进[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6 上海浦东 陆至顺;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征[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7 ;脊髓损伤康复赶早[N];保健时报;2005年

8 郑颖t

本文编号:348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348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