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20:28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发展,探究影响糖尿病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与PCO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82例(20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纳入糖尿病组(DM组)90例(98眼)及非糖尿病组(非DM组)92例(105眼)。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及30月PCO的发生率,并进行PCO程度分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PCO的发生率,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不同随访时间PCO的分级情况。DM组患者90例(98眼)按照白内障术后30月是否发生PCO进行分组,PCO组24例(26眼),非PCO组66例(72眼),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DM组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M组患者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术前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术前是否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与PCO发生的相关性。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M组与非DM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眼别、眼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30月PCO的发生率分别为10.2%、14.3%、22.4%、26.5%,非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30月PCO的发生率分别为3.9%、4.8%、10.5%、14.3%。随着白内障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PCO发生率均逐渐升高,并且DM组PCO各时间点的发生率均高于非DM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_(12M)=4.565,P_(12M)=0.033;?~2_(18M)=5.420,P_(18M)=0.020;?~2_(24M)=5.338,P_(24M)=0.021;?~2_(30M)=4.715,P_(30M)=0.03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PCO程度均逐渐加重,且DM组患者各时间点PCO程度均重于非DM组患者,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_(12M)=-2.148,P_(12M)=0.032;Z_(18M)=-2.323,P_(18M)=0.020;Z_(24M)=-2.386,P_(24M)=0.017;Z_(30M)=-2.278,P_(30M)=0.023)。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DM组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与PCO的发生相关(糖尿病病程:?~2=9.237,P=0.002;DR:?~2=7.724,P=0.005),术前HbA1c水平与PCO的发生无关(?~2=0.678,P=0.409)。以发生PCO为因变量,术前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D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术前糖尿病病程10年(OR=3.216,P=0.023)、术前存在DR(OR=2.972,P=0.032)是影响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能够促进PCO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混浊程度较重。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术前存在DR与PCO的发生相关,术前HbA1c水平与PCO的发生无关。术前糖尿病病程10年、术前存在DR是糖尿病患者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87.2;R779.6
【部分图文】:

后囊膜,眼底,青岛大学,前置镜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 PCO 的诊断及分级均由同一医师采用裂隙灯和+90D 前置镜评价 PCO 程度分级:(1)0 级:后囊膜无混浊,眼底清晰可见;(2)1 级:后囊膜轻度混浊,眼底欠清,尚可见视乳头;(3)2 级:后囊膜中度混浊,眼底仅可模糊分辨视乳头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主干;(4)3 级:后囊膜重度混浊,眼底难以分辨组织结构或仅见红光反射。1 级及以上定义为 PCO(图 1)。

术前,眼部,眼科,常规检查


图 2.1 无 DR 图 2.2 非增生期 DR2.4 其他眼科常规检查(1)视力测量:应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2)眼压测量: 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记录平均值。(3)眼部常规检查: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角膜、前房深度、房水、虹膜、瞳孔、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前段玻璃体。(4)术前眼科特殊检查:角膜内皮、眼部 A/B 超、IOL Master 、OCT 等。2.5 生化指标检测纳入研究的糖尿病患者术前 1 天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 TOSOH 的 G7 糖化血红蛋白仪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化验患者术前 HbA1c 值。3 主要设备和材料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德国 Zeiss 公司,CirrusHD-OCT 5000)非接触眼压器 (美国 Reiehert 公司,AT550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DM组PCO分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旸;吴莉爽;邱波;;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研究[J];心理月刊;2019年23期

2 丁新如;;两种滴眼液在白内障术前应用后的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年12期

3 刘文杰;;白内障术后应用中药联合西药抗炎药物对术后恢复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22期

4 王丽波;;中医辨证联合爱丽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36期

5 张建荣;;白内障术中驱逐性出血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16年10期

6 蒋红芬;;中药辅助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7年07期

7 马洪梅;;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7年05期

8 邬永生;;白内障术后虹膜睫状体炎患者联合采用除风益损汤与西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32期

9 张静;;引发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围术期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22期

10 王明月;王海涛;;普拉洛芬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美霞;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赵寒昕;人工晶状体取出及置换术的原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3 周荣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美玲;不同类型白内障术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2 李何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3 陈莹;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4 吴丽虹;舒目散熏眼对白内障术后眼表泪膜影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李铁军;中药治疗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及对后囊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吴爽;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功能变化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7 孙璇;不同散光类型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8 李晓晓;白内障术中及术后眼压波动对眼底血流密度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8年

9 陶方方;白内障术后盲及低视力的原因和防治方法[D];郑州大学;2014年

10 高雯;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1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891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