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

发布时间:2016-10-06 09:37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3年

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

邓联柏  

【摘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恶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首例AIDS至今,已发展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HIV的繁殖有多个阶段,其中的一些关键酶成为药物设计靶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抗HIV的上市药物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五大类。尽管这些药物在抗AIDS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耐药病毒株的不断出现,亟需新型抗AIDS药物。当前抗HIV新药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新药,另一方面寻找具有新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的药物。 HIV-1核糖核酸酶H(RNase H)是逆转录酶上具有独特酶功能的催化区域,可以作为独立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抗HIV药物研究新靶点。目前,尚未有上市的RNase H抑制剂类抗HIV药物,现发现的RNase H抑制剂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常见的有二酮酸类、N-酰基腙类、嘧啶羧酸类及硝基呋喃类等;来源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少,主要有大黄素类、没食子酰基类等。 临床实践已表明,对于复杂性疾病单一靶点的药物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针对HIV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多靶点抑制剂的发现就成为当前抗AIDS药物研究的新热点。基于HIV-1RNase H与整合酶(IN)结构相似性,可开发作用于RNase H和IN的双重抑制剂为抗AIDS多靶点药物。本实验室在IN的结构模拟及其抑制剂筛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为发现RNase H/IN双重抑制剂奠定了工作基础。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运用中医药治疗AIDS独具特色,在成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抗HIV和治疗AID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实验数据。本研究将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AIDS的复方,计算复方中各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排序;优先选择频率高的单味中药收集其已知的化学成分,同时收集已知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组建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抗HIVTCMCD)。利用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的结构数据,综合运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基于药效团模型和分子对接等虚拟筛选方法,对购买的中药化学数据库(TCMD)和自主构建的抗HIVTCMCD进行筛选,发现新的RNase H抑制剂。在此基础上,基于IN的结构再筛选,以发现作用于RNase H/IN的双重抑制剂,并在分子水平揭示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从中药中挖掘具有新靶点和新机制的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目的: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抗AIDS复方,探究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构建抗HIVTCMCD;基于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的结构数据,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TCMD和抗HIVTCMCD进行虚拟筛选,从中药化学成分中发掘新类型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为开发新型天然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奠定基础。 方法: 1对国内外临床或实验研究中作用较明确的抗AIDS复方,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探究其用药特点和规律。 2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抗HIVTCMCD)。 3根据已知的RNase H及其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药效团识别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 4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等数据库搜索方法对TCMD和抗HIVTCMCD进行筛选,从中药化学成分中挖掘潜在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 5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抑制剂与靶蛋白的最佳结合模式,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剂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指明方向。 6利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构建RNase H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结果: 1收集整理了文献报道的国内外用于临床或实验研究抗AIDS复方149个,从中精选出作用较明确的77个复方,其中抗病毒复方44个,提高免疫力和改善患者症状的复方33个,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排序,频率高的前10味中药材分别是甘草、黄芪、黄芩、人参、金银花、丹参、柴胡、当归、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除人参和当归外,其它8味中药均已发现具有抗HIV活性。 2优先选择排序靠前的单味中药收集其已知的化学成分,同时收集已知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组建抗HIVTCMCD。目前,该数据库已录入来源于黄芪(98个)、黄芩(80个)、甘草(258个)、金银花(155个),共计591个化合物。 3根据受体-配体复合物晶体结构中HIV-1RNase H与3个嘧啶羧酸类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和药效团识别方法构建了RNase H二价金属离子抑制剂的4点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4点药效团模型中,包含了三个氢键受体以及一个芳香环疏水中心。 4将3个已知活性的抑制剂与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接,结果显示对接打分高低与抑制剂活性高低顺序一致,初步证明了所建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5基于药效团模型和分子对接等虚拟筛选方法对TCMD进行筛选,得到了多种新结构类型的潜在RNase H抑制剂,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最多并且与靶蛋白结合最好;再将这些潜在抑制剂与IN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进行对接,得到了RNase H/IN双重抑制剂,有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其中也以黄酮类化合物居多,但它们与RNase H和IN的结合方式不同。已知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萜类化合物T-1与两个酶对接得分都最高,是非常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潜在双重抑制剂。 6基于RNase H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抗HIVTCMCD(筛选时数据库中只有来源于黄芩和黄芪两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得到多个潜在的RNase H抑制剂,其中来源于黄芩的黄芩素和黄芩苷已有文献报道,体外实验中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黄芩素和黄芩苷是作用于逆转录酶的RNase H区域,且属于二价金属离子抑制剂;基于IN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筛选抗HIVTCMCD,得到多个潜在的RNase H/IN双重抑制剂,其中来源于黄芩的黄芩素经文献报道是一个能作用于逆转录酶和IN的双重抑制剂,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黄芩素结合于逆转录酶的RNase H区和整合酶的疏水区域。 7通过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硝基呋喃类抑制剂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发现氢键受体原子数对这类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影响最大。 结论: 1通过计算复方中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发现抗AIDS复方是以具有抗HIV活性的单味中药入药为主。 2通过3个已知活性的嘧啶羧酸类抑制剂与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对接结果,验证了所建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的合理性。 3从TCMD和抗HIVTCMCD中都筛选到潜在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表明它们可能是抗HIV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明确了它们的作用靶点和机制。 4从TCMD中筛选到的萜类化合物T-1与RNase H和IN对接得分都很高,并且已知T-1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因此T-1是非常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抗HIV双重抑制剂。 5从抗HIVTCMCD中筛选到的黄芩素和黄芩苷,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所建用于数据库筛选的药效团模型和靶蛋白活性位点分布模型的合理性。 6从TCMD和抗HIVTCMCD筛选得到的RNase H抑制剂、IN抑制剂以及RNase H/IN双重抑制剂,有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它们都属于新的先导化合物类型,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最多,且与靶蛋白结合最好。由此可见,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中药发挥抗HIV作用的最主要物质基础。这将为抗HIV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研发、抗HIV新复方配伍和抗HIV中药现代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914;R512.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晓霞;苗光新;于海龙;刘婵娟;;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陈育华;周克元;袁汉尧;;山奈酚药效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08期

3 龚雪龙;罗晔;唐大川;孙晓飞;;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09期

4 刘德纯;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与严重危害[J];淮海医药;2003年01期

5 施学忠;王文华;谢婧;杨永利;;艾滋病流行态势与预防现状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田圣志;卢杰;李俊伟;施钧瀚;;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蒋必驹;蒙家辉;徐立然;;艾滋病治疗策略之我见[J];中医学报;2010年01期

8 杨二冰;李正名;;药物分子设计中的Lipinski规则[J];化学通报;2006年01期

9 黄贤荣;梁爱君;黄忠;于燕莉;;黄芩茎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吴莹;金叶智;吴珺;于雪飞;郝钰;;黄芩主要成分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敏;;清热化痰平喘法对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2 侯勇;张国梁;黄宝驹;;中医药治疗HIV/AIDS临床进展和疗效评价研究进展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3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佳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赵杰;李艳;魏超宇;;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4 黄宝驹;张国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1期

5 任彦蓉;米琴;刘宝林;曹长年;;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康藏荆芥中有效成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6 武子敬;冉靓;沈笑媛;;白鲜皮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7 武子敬;;远志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张钰;吴娟;颜仁龙;彭括;阿萍;周先礼;;藏产鳞腺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武子敬;;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刘俊杰;韩卓;陈晓燕;李延红;孙汉巨;张学良;谢慧明;;养生益寿型枣醋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建波;王平;车挺;陈洋;徐夏梦;;基于虚拟蛋白质受体原子探针的分子表面随机采样法研究抗艾滋病药物QSAR[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庄绪静;曹雅忠;李克斌;尹姣;;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方法的应用与发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邱宗荫;邱峰;;药物作用靶点[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姜春林;杜维滨;李江波;;药物分子设计技术领域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芝洲;邹多生;谢敬兰;白冰如;廖循;彭树林;;褐毛垂头菊花精油的GC-MS分析[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傅予;李普济;白央;达娃卓玛;白冰如;丁立生;;西藏罗花挥发油GC-MS分析[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美玲;王宏伟;田洹;张兆芳;魏莲花;;甘肃黄芩中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苷盐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黄月纯;黄樱华;刘翠玲;陈慕媛;魏刚;刘东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侧柏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朝瑾;芮雯雯;;从树叶中提取精油萃取液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10 林翠琴;;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治疗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蓓蓓;溴化锂水溶液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彭维兵;四种新型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成药性的初步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黄惠明;酒石酸系列氨肽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徐涛;基于分子模拟的脂肪酶LipK107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及理性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沈杰;药物ADMET理论预测方法开发和靶向雌激素受体的药物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林聪达;猴AIDS模型外周血免疫病毒学指标动态变化及艾可清治疗猴AIDS模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梁为;瑞香狼毒杀螨成分鉴定及其对草莓螨害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磊磊;中药野菊花和款冬花及草药烟管头草中倍半萜和其它成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杜娟;计算机辅助激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和模拟[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周晓力;优势结构喹唑啉-2,4-二酮类及4H-1,4-苯并二氮(?)-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郑州市娱乐场所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新奕;药物设计中半柔性分子对接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寿山;蛋白激酶与其抑制剂分子结合的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立革;道地黄芩与非道地黄芩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焕;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药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超楠;计算机辅助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馨;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1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牛巧丽;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朱中佳;甘草抗肝炎有效部位及其纳米粒的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易辉;抗癌散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玲,胡俊峰,曲江斌,袁晓燕;几种中草药及绿茶对B(a)P和NNK的抗诱变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2期

2 刘灿康;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6期

3 刘德纯;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吕维柏,王健,李建生;金龙胶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作用(附20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5年09期

5 冯延民,姜秋,赵玉春,孙延波,黄红兰,刘扬,关显志;金银花对不同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抑菌试验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孟坤;吴葵生;杜式群;谢碧珠;;HAART联合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3例艾滋病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5期

7 梁鸿,赵玉英,崔艳君,刘沁舡;北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孟玮,邱世翠,刘志强,韩兆东,张海霞;白花蛇舌草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和IL-2生成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白殿罡;;紫花地丁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10 杨鹤松;孟彦彬;邓淑华;赵铁华;;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感染性发热反应的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久,赵桂森,徐玉文;融合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4年04期

2 张浩圆;吴文言;;HIV进入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5期

3 郭志敏,陈鸿珊;HIV-1整合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抑制剂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年02期

4 王云华;杨柳萌;郑永唐;;HIV-1核衣壳蛋白NCp7的功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7年03期

5 徐婧;;“谈虎色变”——艾滋病[J];才智;2009年28期

6 杨洪乾;方慧生;顾觉奋;;抗HIV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模型研究进展[J];今日药学;2010年01期

7 王建华,王媛媛,欧阳东云,郑永唐;HIV感染中的细胞凋亡[J];动物学研究;2002年06期

8 Desjeux P ,管立人;利什曼原虫和HIV合并感染692例病人的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7年06期

9 刘雅琴,曾常茜,王冰梅,于力,陈凤岐,邢晓秋;滤泡树状突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程晓莉,苏斌,马平,吴荣璋,王莉丽,何建刚;安徽省1995—1999年HIV哨点监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之朋;毛琴超;裘佳寅;李勋;李润明;刘叔文;;NB-64衍生物抑制HIV进入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马辉;;HIV抗体阳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一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冯连贵;丁贤彬;卢戎戎;徐世明;郭晓嘉;杨明芳;徐静;郑建琼;;青年学生中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梅毒感染率及估计HIV发病率的趋势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4 毛青;;HIV/HCV合并感染时病毒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红心;;如何调整抗HIV治疗方案[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彤;焦艳梅;吴昊;;HIV早期感染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进程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董继鹏;李洪娟;刘颖;王健;;273例HIV/AIDS人群脏腑热态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鲁伟;李丽松;殷迎春;毛永惠;汤文山;陈粤丽;孙绍洪;刘鸿斌;孟丽蕊;徐稳;向文蔚;白园;黄金莲;李双华;夏红;杨婧婷;邹芳;张艳芬;;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HIV感染病例临床分析[A];玉溪市医学会第九届口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马海莉;陈璐;;昆明地区70名献血者HIV感染情况及行为特征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10 姚嵩;史四九;张泽坤;;安徽省HIV/AIDS患者异烟肼结核预防性治疗初步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临;[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国文;[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静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N];健康报;2007年

6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薛秋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8 王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刘景铎;[N];健康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明艳;基于靶点结构的HIV-1抑制剂和基于分子片段设计的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梁永宏;HIV-1抑制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董铭心;新型HIV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4 欧阳文杰;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膜融合抑制剂HR212作用机制研究及新型棉酚衍生物抗病毒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凌彦博;新型HIV-1融合抑制剂的研究与基于多肽六股螺旋的人工模拟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6 朱赟;新型HIV-1多肽抑制剂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夏承来;HIV-1进入抑制剂的筛选和T-20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伊长虹;生物大分子的量子和经典的理论计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时术华;HIV-1蛋白酶与抑制剂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巍;calpain及calpastatin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通天;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者HIV-1原发耐药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2 翟维维;云南地区HIV相关口腔疱疹病毒1、2、3和4型感染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刘慧;临床HIV/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昕;HIV/HCV共感染患者NK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安明晖;辽宁MSM人群HIV-1原发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毛芹超;天然来源化合物抗HIV的活性筛选和ADS-J1抑制HIV进入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赵鹏;HIV/HCV共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活化性与抑制性受体表达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何磊;HIV原发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NKG2A/NKG2C受体变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宇方;MSM人群HIV高危行为同伴群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谌仲杰;带药物治疗的类年龄结构HIV/AIDS模型[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库筛选HIV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及核糖核酸酶H与整合酶双重抑制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3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