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丹参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6 22:00

  本文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东药学院》 2015年

丹参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刘珺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丹参治疗寻常性痤疮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探究,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性质评价,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丹参活性成分,构建药物分子、药物靶点、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网络,预测、分析丹参可能具有的治疗寻常性痤疮药理作用机制。方法:1数据集建立1.1丹参成分数据集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丹参小分子化合物。1.2寻常性痤疮靶点数据集根据寻常性痤疮的发病机制,从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治疗靶标数据库、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中挖掘痤疮治疗靶标。2 ADME过程评价通过对丹参分子的分子描述符的计算,根据Lipinski五规则、Veber口服生物利用度大小规则从化学空间的角度分析丹参分子的类药性。根据定量构象关系原则,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模型、Caco-2细胞模型、P-糖蛋白(P-gp)底物预测对丹参分子的部分ADME进行预测。3丹参活性成分筛选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虚拟筛选,将丹参分子与寻常性痤疮靶点蛋白晶体,运用Auotodock进行分子对接,以原配体与受体的对接分数为阈值,丹参小分子与相关靶标对接分数绝对值高于阈值绝对值即认为该靶标与丹参小分子具有相互作用。3建立“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模型以筛选出的丹参小分子和对应的靶标蛋白为网络节点(node),二者相互作用的打分分数为网络连接(edge),运用软件Cytoscapev3.0.2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运用该软件的Network Analyzer插件计算网络的节点数目(number of nodes)、连接数目(number of edges)、网络度(network density)、网络异质性。(network heterogeneity)、平均相邻节点数(average number of neighbors)等参数。4分析丹参抗寻常性痤疮潜在的作用机制根据已经构建的网络模型、网络参数以及节点度值较大的节点,分析、预测丹参抗痤疮可能具有的药理作用机制。结果:1数据集建立共收集到200个丹参成分和28个寻常性痤疮靶点。2丹参分子部分ADME参数2.1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在50mg口服给药剂量的模拟条件下,200个分子中,有119个分子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30,占总体59.5%,平均口服生物利用度为71.3。丹参大部分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比较好。2.2类药性预测根据Lipinski五规则、Veber规则综合严格筛选下,56%(112/200)的丹参小分子可能具有良好类药性特征。2.3 Caco-2细胞单层模型小肠吸收性预测丹参小分子中27.7%透过性较差,9.4%透过性适当,61.9%穿透力较强。大部分的丹参成分可能具有较好的小肠吸收性,部分结构复杂、体位较大的分子和直链结构的化合物可能难以通过小肠吸收。2.4 P糖蛋白底物预测大部分的化合物不是P-gp底物,只有13、14、96、97、115和151号分子可能是P-gp底物,需要实验进一步验证。3虚拟筛选结果通过每个靶点和丹参分子的分子对接,有22个靶点与丹参分子有相互作用,筛选出57个成分,即可能为潜在的抗痤疮的活性成分。4从网络的节点度值角度分析药理作用机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组胺H1受体(H1R)、白三烯A4水解酶(LTA4H)、5-脂氧合酶(5-LOX)、固醇硫酸酯酶(STS)、细胞色素P45019A1(CYP19A1)和5-α还原酶1(5α-R1)这几个靶点的网络节点度值比较大,即对网络影响、贡献比较大,有可能是较多丹参成分作用于这些靶点,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雄性激素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的影响,减少炎症物质、雄性激素的生产。在节点度值较大的小分子中,丹参酮Ⅰ、丹参酚酸b、丹参酚酸c和丹参酮II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等参数均较好,可能是潜在的活性成分。结论:丹参成分中59.5%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利用度,56%具有良好的类药性,大部分具有较好的小肠吸收性。其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5-LOX、LTA4H、H1R、HDAC4、5α-R1、Steroid Sulfatase和CYP19A1,从而干预寻常性痤疮生物网络。活性成分中节点度值较大的丹参酮Ⅰ、丹参酚酸b和丹参酮IIA可能是潜在的主要抗雄性激素、抗炎活性成分。因此,中药丹参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抗雄性激素、抗炎药理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钉红;丘小惠;朱伟;袁小红;赵瑞芝;徐筱杰;;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清热中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2 陈梅;赵鑫;沈舒;李友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J];海峡药学;2010年03期

3 王冬梅;古江勇;朱伟;徐筱杰;卢传坚;;古方“四物汤”治疗银屑病计算机网络药理学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03期

4 舒涛;刘瓦利;;寻常痤疮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06年01期

5 吴磊宏;王毅;范骁辉;;网络药理学技术工具:网络可视化及网络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2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甫;范进超;;复方公英片联合四环素治疗中度痤疮的初步观察[J];重庆医学;2008年20期

2 林丽钦;胡健敏;;中西医治疗痤疮的进展[J];光明中医;2010年02期

3 郑春松;叶蕻芝;李西海;许惠凤;吴广文;刘献祥;徐筱杰;;基于计算机模拟研究治疗骨性关节炎祛风湿和活血化瘀中药的分子特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9期

4 顾浩;张燕玲;王耘;马群;乔延江;;基于靶点网络的参仙冰抗心肌缺血有效成分群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5期

5 罗太敏;李晋奇;童荣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6 Xing Zhang;Hui-rong Fan;Ya-zhuo Li;Xue-feng Xiao;Rui Liu;Jing-wen Qi;Jie Wang;Zong-peng Zhang;Chang-xiao Liu;Xiu-ping She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oxicology in Safety Research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15年01期

7 刘贇娜;刘娜;;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J];北方药学;2015年04期

8 刘忠第;姜淼;谭勇;何小鹃;贾冬梅;周珂;吕爱平;;类风湿关节炎寒热方证对应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9期

9 杨茜;;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J];考试周刊;2011年83期

10 张翼;姜鸿;贾冬;尤献民;王健;盛亮亮;王帅;;癫痫清抗癫痫物质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孔维军;基于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牛黄)药效物质辨识和质量控制模式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陈冠佑;台湾地区女性经前痤疮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秦蒙;基于蛋白芯片技术研究ox-LDL损伤血管内皮的分子靶标及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和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易跃能;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四磨汤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东辉,金翠英,李洪涛,魏领地,闫兴丽,李月玺;痤疮颗粒体外抑菌及对小鼠耳肿胀与去势雌性小鼠子宫重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9期

2 胡元会;;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9期

3 陈芳;朱敏;尚尔鑫;唐于平;陶静;段金廒;;基于Apriori算法的四物汤类方组方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2期

4 汪五清,陈梅华,杜锡贤;痤疮饮对寻常痤疮患者皮脂分泌率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4年04期

5 梁明金,贺浪冲;“四物汤”中当归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4年01期

6 孔亮,邹汉法,汪海林,倪坚毅,张玉奎;以人血清白蛋白为固定相的分子生物色谱分析几种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黄碧玉,林丽莉,龚顺波;针刺对女性迟发性痤疮T和E_2的影响[J];光明中医;2004年06期

8 刘鲁炯;王肖龙;;清热解毒中药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9年09期

9 鞠强,辛燕,夏隆庆;痤疮炎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6期

10 沈莉;;浅谈川芎嗪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J];黑龙江医药;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意,张树梅;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65例[J];新疆中医药;2000年04期

2 郑金锋,马淑芳,胡维诚;寻常性痤疮患者白细胞雄激素受体的测定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3期

3 李璟 ,程晓晖;从肝肾论治寻常性痤疮[J];浙江中医杂志;2003年04期

4 章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6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年02期

5 张保峰,邓帮海,陈宏,陈大陆;自配复方痤疮膏治疗寻常性痤疮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4期

6 徐恩佩,汪小敏,张建平,胡佳圆,邵琪;1008例寻常性痤疮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4期

7 刘涛;应用自制的复方痤疮软膏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8 Kus S.;Gün,IdealtepePanaunD.;Demirc.ayZ.;SurH.D.;G¨roma sokak;牛新武;;在治疗寻常性痤疮时维生素E不能减少异维A酸的副作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7期

9 徐生新;王海林;范星;孙良丹;杨森;王培光;肖风丽;高敏;崔勇;任韵清;杜文辉;权晟;张学军;;汉族人寻常性痤疮的家族危险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吕仁荣;禚莹莹;于庆平;李尚滨;孙岩;;综合治疗寻常性痤疮120例疗效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君;刘忠义;史宗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柯岩;;中药结合胶原贴敷料治疗寻常性痤疮80例临床观察[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位耿;陈昌鹏;李森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成本——效果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徐生新;王海林;范星;孙良丹;杨森;王培光;肖风丽;高敏;崔勇;任韵清;杜文辉;权晟;张学军;;汉族大学生寻常性痤疮的家族危险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蔺莉莉;;自拟去痤汤治疗寻常性痤疮180例[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苏明瑛;;E光联合痤疮颗粒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A];201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张宏伟;;中西结合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李伟凡;;中医辨证治疗寻常性痤疮1 20例临床体会[A];中医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金锋;;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螺内酯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徐海环;刘洁;刘春霞;;丹参酮胶囊联合过氧化苯甲酰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孟华 陈国璋;[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付德明;[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彦洁;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仓田;γ-分泌酶在反常性痤疮皮损中的表达及TNFA-308基因多态性与寻常性痤疮相关性的meta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珺;丹参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2 徐生新;某医科大学学生寻常性痤疮危险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3 陈欢欢;光子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6年

4 谢泽初;茵陈蒿汤(散)贴脐疗法治疗胃肠湿热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赖火龙;精神心理因素在寻常性痤疮病因病程中地位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铂;中药内服结合外用加味颠倒散治疗肠胃湿热型寻常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李晋宏;中药消痤煎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杨莉莉;去疣酊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抗炎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运国靖;玉容汤治疗寻常性痤疮(肺经风热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王艳;清热解毒化瘀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77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