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基于聚多巴胺的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4-05 12:02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多巴胺的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聚合物纳米粒较传统剂型具有载药量大,使用方便,在体内易吸收、可降解等特点,采用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包裹药物的载体材料,已经引起广泛关注。PLGA纳米粒解决了一些药物半衰期短、给药频繁、在体内不稳定等问题,使患者顺应性提高,但在体内循环时间较短,而且具有较严重的药物突释。多巴胺(DOPA,3,4-二羟基苯乙胺)对各种材料表面均具有很好的粘附性,其粘附机理是通过多巴胺在有氧碱性环境中发生自聚生成聚多巴胺(PDA)实现。PDA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稳定性以及生物可降解,因此可考虑将其制备成聚多巴胺纳米粒以及作为一种表面修饰PLGA纳米粒以改善其突释和延长体内长循环时间的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用DOPA在碱性溶液中制备了空白PDA纳米粒(PDA-NP)和载阿仑膦酸钠(ALD)的PDA纳米粒(PDA-ALD-NP)。用激光粒度仪(DLS)测定PDA-NP和PDA-ALD-NP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均小于102nm,分布较窄,Zeta电位均在-25m V左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两种纳米粒形貌,显示PDA-NP和PDA-ALD-NP光滑圆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得PDA-ALD-NP载药量为5.3%±1.2%,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DA-ALD-NP明显减缓了ALD的释放。而且还考察了PDA-ALD-NP体外稳定性,发现PDA-ALD-NP在水溶液和胎牛血清(FBS)中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摩擦学考察显示PDA-ALD-NP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此外,用MTT法考察了DOPA和两种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2)以PLGA为材料,用DOP作表面修饰材料,以阿霉素(DOX)和白藜芦醇为模型药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DOX的PLGA纳米粒(PLGA-DOX-NP),表面修饰PDA的载DOX的PLGA纳米粒(PDA-PLGA-DOX-NP),载白藜芦醇(Res)的PLGA纳米粒(PLGA-Res-NP),表面修饰PDA的Res的PLGA纳米粒(PDA-PLGA-Res-NP)。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貌,DL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UV-Vis检测载药量,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而且考察了其在水溶液和FBS中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四种纳米粒粒径较小,粒径分布好,球形度和分散性较好。修饰聚多巴胺的载药PLGA纳米粒载药量均较小。体外释放曲线表明PDA-PLGA-DOX-NP和PDA-PLGA-Res-NP由于表面修饰了PDA,改善了药物的突释。稳定性考察发现PDA-PLGA-DOX-NP和PDA-PLGA-Res-NP在水溶液和胎牛血清(FBS)中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另外,用MTT法考察了载阿霉素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以及空白纳米粒对MCF-7细胞的毒性。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粒 PLGA 多巴胺 聚多巴胺 突释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聚合物纳米粒11-12
  • 1.1.1 聚合物纳米粒的概念11
  • 1.1.2 聚合物纳米粒的特点11-12
  • 1.1.3 用于制备聚合物纳米粒的材料12
  • 1.2 聚多巴胺(PDA)的研究进展12-17
  • 1.2.1 多巴胺12-13
  • 1.2.2 PDA的形成机理13-14
  • 1.2.3 聚多巴胺的性质14-15
  • 1.2.4 聚多巴胺的应用15-17
  • 1.3 PLGA研究进展17-20
  • 1.3.1 PLGA性质17-18
  • 1.3.2 PLGA制备纳米粒方法18
  • 1.3.3 PLGA在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应用18-19
  • 1.3.4 PLGA纳米粒的药物突释19-20
  •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载阿仑膦酸钠的聚多巴胺纳米粒的制备21-37
  • 2.1 前言21
  • 2.2 实验部分21-26
  • 2.2.1 试剂与仪器21-23
  • 2.2.2 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23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23
  • 2.2.4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23-24
  • 2.2.5 纳米粒制备24
  • 2.2.6 红外光谱分析24
  • 2.2.7 粒径与Zeta电位24-25
  • 2.2.8 形貌25
  • 2.2.9 载药量25
  • 2.2.10 稳定性考察25
  • 2.2.11 体外释放考察25-26
  • 2.2.12 摩擦学考察26
  • 2.2.13 细胞毒性试验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5
  • 2.3.1 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26-27
  •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27
  • 2.3.3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的考察27-29
  • 2.3.4 红外光谱分析29-30
  • 2.3.5 粒径与Zeta电位30-31
  • 2.3.6 形貌31-32
  • 2.3.7 载药量32
  • 2.3.8 稳定性考察32
  • 2.3.9 体外释放考察32-33
  • 2.3.10 摩擦学考察33-34
  • 2.3.11 细胞毒性试验34-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表面修饰聚多巴胺的载药PLGA纳米粒的制备37-57
  • 3.1 前言37-38
  • 3.2 实验部分38-42
  • 3.2.1 试剂与仪器38-39
  • 3.2.2 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39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39
  • 3.2.4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39-40
  • 3.2.5 纳米粒制备40-41
  • 3.2.6 红外光谱分析41
  • 3.2.7 粒径与Zeta电位41
  • 3.2.8 形貌41
  • 3.2.9 载药量41
  • 3.2.10 稳定性考察41-42
  • 3.2.11 体外释放考察42
  • 3.2.12 细胞毒性试验42
  • 3.3 结果与讨论42-55
  • 3.3.1 紫外检测波长的确定42-43
  •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43-44
  • 3.3.3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44-46
  • 3.3.4 红外光谱分析46-48
  • 3.3.5 粒径与Zeta电位48-50
  • 3.3.6 形貌50-51
  • 3.3.7 载药量51-52
  • 3.3.8 稳定性考察52-53
  • 3.3.9 体外释放考察53-54
  • 3.3.10 细胞毒性试验54-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清;刘卫;徐辉碧;杨祥良;;载三氧化二砷的PEG-PLGA隐性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研究(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7年06期

2 ;Effect of degradation of PLGA and PLGA/β-TCP scaffolds on the growth of osteoblas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10期

3 王晶,周庆颂,袁悦,莫凤奎;生物降解聚合物PLGA-PEG-PLGA的合成及表征[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曹颖光,王戎,王华均,吴慧华,胡立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体外附着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5 于家傲;路来金;李玲玲;刘志刚;邹广田;;高压合成HA/PLGA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体内外降解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6 徐国富;牟申周;蔡惠;廖素三;陈蕾;尹志民;;三层式nCHAC/PLGA复合膜体外降解行为的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年02期

7 郭晓东;;Surface Modification of Biomimetic PLGA-(ASP-PEG) Matrix with RGD-Containing Peptide:a New Non-Viral Vector for Gene Transfer and Tissue Engineering[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06年03期

8 李艳妍;李立新;孙智辉;尹一子;;含紫杉醇PLGA缓释微球的研制及理化性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年05期

9 陈剑;樊新;周忠诚;阮建明;;PLGA材料仿生改性的最新进展[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6期

10 李双燕;;PLGA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与展望[J];国外丝绸;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强;潘志军;薛德挺;李杭;李建兵;;纳米PLGA/HA复合物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汉杰;苏文雅;廖振宇;王生;常津;;PLGA/Liposome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光林;吴辉;;联合静电纺丝法和转筒接收法制备PLGA—胶原—丝素纳米神经导管[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赵洁;全大萍;廖凯荣;伍青;;含不同侧氨基密度的ASP-PEG-PLGA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黄艳霞;任天斌;张丽红;吕凯歌;蒋欣泉;潘可风;任杰;;PLGA/NHA-RG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06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Synthesis of PLGA Labeled with ~(125)I[A];2006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艳辉;崔媛;张慧敏;关秀文;;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在PLGA表面固定胶原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何树;毕龙;刘建;扈刚;孟国林;董鑫;郝赋;赵轶男;;新型PLGA/HMS-HA复合微球载体支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Preparation of PLGA Ultrasound Microbubble Loaded Hematoporphyrin and optimization of formulation[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志宏;武继民;汪鹏飞;陈学忠;黄姝杰;关静;张西正;;BMP/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白毅;合成温敏型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尹东锋 钟延强;聚合物 药物 制备工艺 附加剂[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李博;“人造红细胞”[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华;载阿伦磷酸钠PLGA微球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周璇;RGD靶向微泡与载药微球在肝脏创伤渗血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陶春;可注射镶嵌载生长因子壳聚糖微球的PLGA多孔复合微球支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戴文达;新型结构PLGA/胶原三维可降解复合材料用于软骨再生的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福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仿生细胞外基质的制备、表征及其与蛋白界面交互作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黄术;RFP-PLGA骨缓释复合体的初步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袁宝明;PLGA-PEG-PLGA温度敏感水凝胶的制备及在骨科应用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徐洋;表面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成骨活性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董树君;新型纳米改性生物玻璃/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韩瑞玲;鱼精蛋白包覆PLGA纳米粒用于疫苗载体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刚;复合肌腱修复材料—载细胞用防粘连性隔离/支架型PLGA膜的体外研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唐冠男;微流控技术原位合成多形貌PLGA/TiO_2复粒子及其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文秀;形貌可控的PLGA/PCL复合粒子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的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卓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PLGA纳米粒经皮治疗大鼠糖尿病溃疡的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闻继杰;含胺基修饰beta-环糊精的可降解两亲性聚酯的合成及其对蛋白质和抗癌药物的控制释放[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翠伟;基于点击化学制备PCL/PEG两亲性共网络聚合物以及不同支臂PLGA作为疫苗载体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王共喜;PLA/A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PLGA纤维的表面改性[D];复旦大学;2014年

8 刘青;植入体材料与PLGA载药微球的复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科技;蚕丝-PLGA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省医学科学院;2015年

10 黄晓君;关节腔注射用青藤碱-PLGA微球—温敏凝胶的制备及评价[D];广东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多巴胺的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7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