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多功能天然高分子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21:27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与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相比,纳米药物载体能显著提高负载药物的肿瘤传输效率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纳米药物载体之所以能够向肿瘤和正常组织差异性的输送治疗药物,是基于其对肿瘤组织的高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PReffect)。由于肿瘤周围血管异常和淋巴回流缺失,纳米药物载体可穿透肿瘤组织并在特定部位释放药物,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副作用。然而,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中的传输过程主要包括血管传输,跨血管传输和肿瘤间质传输三个主要步骤,而由于肿瘤生理的异常,如致密的细胞外基质(ECM)、淋巴系统的缺失引起升高的间隙压力等,每一个传输过程都是纳米药物载体向肿瘤实质渗透时需要克服的屏障。通过EPR效应被动富集在肿瘤的纳米载体,虽然可以从血管中渗出,但不能有效的穿过ECM,只能在血管周围不均匀堆积,无法有效的被癌细胞摄取,大大降低了抗肿瘤效果。另外由于EPR效应受肿瘤位置,巨噬细胞浸润量,孔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被动靶向仅限于某些类型的肿瘤,而且EPR效应仅限于一些直径大于约4.6 mm的实体瘤。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论文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共价修饰肿瘤靶向配体(苯硼酸、乳糖酸)及可以降解ECM的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构成多功能纳米载体,有望克服单功能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中的渗透障碍,增强药物的肿瘤富集、渗透和细胞摄取,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此外,由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仅来源广泛,价格便宜,易修饰,能够大批量的分离和提纯,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安全无毒等优点。因此,本论文选择以天然高分子为基材设计制备了一系列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总之,本论文设计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具有设计简单、结构与功能精确可控以及生物可降解等优点,对纳米载体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和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内容主要分如下三个部分:(1)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明胶(Type B)为起始材料,通过去溶剂法成功制备了明胶纳米粒子(NP1)。将肿瘤靶向配体3-羧基苯硼酸(3-CPBA)通过共价作用修饰在NP1表面构建了具有肿瘤靶向功能的纳米粒子(NP2)。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动态光散射(DLS)研究了 NP1和NP2的形貌结构和稳定性。结果表明,NP1和NP2均呈球形结构,并在各种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选择阿霉素(DOX)作为抗肿瘤药物模型并将其负载到NP1和NP2分别得到载药纳米粒子NP1-DOX和NP2-DOX,在不同pH值下考察了载药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行为,发现随着pH从7.4下降到5.0,纳米粒子的阿霉素释放速率显著增加。分别利用平面细胞模型(SH-SY5Y细胞、H22细胞和HepG2细胞)和三维(3D)培养的多细胞球体(SH-SY5YMCS)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流式细胞仪(FCM)和MTT法等系统研究了 NP1-DOX和NP2-DOX的体外细胞摄取及细胞毒性。最后,通过H22荷瘤小鼠模型利用近红外活体成像仪、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析、抗肿瘤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两种载药纳米粒子的肿瘤富集、渗透及抑制能力。所有结果表明,通过3-CPBA的修饰,可以显著提高纳米粒子的肿瘤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和抗肿瘤效果。(2)以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羧甲基壳聚糖(CMCS)为起始材料,通过去溶剂法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CM NPs)。选择3-羧基苯硼酸(3-CPBA)作为肿瘤靶向配体,将其修饰到CMNPs表面得到具有肿瘤靶向功能的纳米粒子(CB NPs)。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两种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形貌结构和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MNPs和CBNPs均显示接近球形结构,大小均一,且在各种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成功包载于纳米粒子得到载药纳米粒子CM-DOX和CB-DOX NPs。通过单层细胞模型和三维多细胞球体(MCS)研究了这些载药纳米粒子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3-CPBA的修饰可以提高纳米粒子的肿瘤富集和渗透能力。利用H22肿瘤肺转移小鼠模型评价了这些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与CM-DOXNPs相比,CB-DOX NPs具有较好的肿瘤富集和滞留能力,从而显著减小了 H22肿瘤肺转移小鼠的肿瘤大小。所有结果证明,CBNPs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靶向给药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3)肿瘤细胞外基质(ECM)是阻碍药物在肿瘤组织中扩散的主要障碍。针对此问题,选择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作为起始材料,首先利用乳糖酸与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受体(脱唾液酸糖蛋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肿瘤靶向配体乳糖酸修饰到壳聚糖表面得到肿瘤靶向的聚合物(CLA),通过去溶剂法成功制备了 CLANPs。随后通过共价作用将菠萝蛋白酶修饰在CLANPs表面得到CLAB NPs,提高其穿透ECM到达肿瘤细胞的能力。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和观察了这些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形貌结构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将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成功包载于CLA和CLABNPs,并在三种不同pH(7.4,6.5和5.5)下考察了其药物释放曲线。酶活性实验证明,修饰到纳米粒子表面的菠萝蛋白酶仍保持其酶活性。利用HepG2和SH-SY5Y细胞进行了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DOX相比,乳糖酸修饰的肿瘤靶向纳米粒子显示出对肝癌细胞的高选择性以诱导有效的细胞毒性作用。体外三维(3-D)培养的多细胞球体(SH-SY5Y和 HepG2MCS)实验表明 CLAB-DOXNPs显著提高了 DOX 在 MCS中的渗透。体内药物分布和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乳糖酸和菠萝蛋白酶双功能化的纳米粒子,由于其具有主动靶向功能和降解ECM能力,因此可以递送更多的药物到达肿瘤组织,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能力。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943;R96
【部分图文】:

纳米药物,肿瘤治疗,手段


a)目前主要的肿瘤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b)纳米药物临床肿瘤治疗[171。??1-1?(a)?Current?cancer?treatment?typically?involves?surgery?combined?wirapy?and?radiotherapy;?(b)?Cancer?nanomcdicines?that?are?being?used?inclinic?today.??,相比于手术和放疗,在全身性抗肿瘤治疗屮化学药物治疗足目前的方法之一|181。然而,很多化疗药物都是疏水小分子,它们的水降解快、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缺乏特异性,尤其令医生和患者汎丧的物具有严重的系统毒性,由此给其临床应用带来很多H题,如剂量着剂量增加毒性也增加)、治疗窗口窄,临床获益十分有限i|9,2Qi。的这些缺点和癌症给人类带来的沉重负担,开发无毒、安全和高效系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己成为肿瘤治疗的研宄热点|21i?(图i-i?(b))

纳米药物,时间表,肿瘤,纳米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新兴的纳米技术平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将传统治疗技术和纳米技术结合,己经成为一种更加有??效和更加安全的重要手段[22]。图1-2是纳米医疗在肿瘤领域的主要发展历史时??间表,从图可以看出纳米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对肿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丨'23]。尤其在1986年研宄人员发现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ffect,EPR)[24,25]H,纳米药物载体的研宄得到了快速发展[26]。基于实??体瘤的EPR效应设计的纳米药物载体不仅可以改变小分子化疗药物的药理学性??质,如增加其稳定性、溶解性、循环半衰期等,而且可以将药物特异性输送至肿??瘤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器,进而实现肿瘤部位药物持续释放或者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来提升药物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在临床上

示意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纳米颗粒,主要器官


能够过滤大约180升的液体或60倍体积的血浆I68]。经过肾脏过滤的代谢分子和??纳米颗粒需要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基底膜孔(70-100?nm)的内皮细胞,然后??通过由足细胞形成的上皮细胞1691?(图1-4)。纳米颗粒的尺寸和电荷是肾脏清除??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正常情况下小于6?nm的纳米颗粒更容舄迪过竹脏沾除,人??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继瑜;刘根新;吴培星;李剑勇;董鹏程;周绪正;魏小娟;;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2 刘先曙;纳米药物可以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J];科技导报;2004年01期

3 邢颖;吴树仙;李超;冷伏海;赵宇亮;;纳米药物研发与商业化趋势统计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6期

4 孙漩嵘;张隆超;施绮雯;李汉兵;赵航;;细胞-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7年07期

5 郭希颖;魏巍;王坚成;张强;;微流控技术在纳米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7年10期

6 赵迎欢;B?rbel Dorbeck-Jung;;纳米药物设计与负责任创新:建构论视角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01期

7 刘岩;张英鸽;孙岚;姚红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中卡铂含量[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年05期

8 文声;;纳米药物——21世纪医学技术的重要方向[J];技术与市场;2009年04期

9 曹阳;;治疗癌症将用纳米药物 癌症有望成慢性疾病[J];金属世界;2006年01期

10 耿雯倩;俞媛;钟延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冠盛;基于pX_n合成的纳米药物用于高效抗肿瘤及抗感染治疗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许舒欣;原位可注射凝胶用于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3 韦兵;多功能天然高分子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4 李晓军;细乳液聚合制备载药纳米粒子及其抗肿瘤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邹艳;生物可降解交联纳米药物用于肿瘤高效靶向治疗与诊断[D];苏州大学;2016年

6 李洪军;抗肿瘤多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朱链;多功能微囊泡纳米药物递送载体的构建及应用于肿瘤的高效治疗[D];武汉大学;2017年

8 戴林;白桦脂酸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功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王金强;7-乙基-10-羟基喜树碱靶向肿瘤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小康;Fe_3O_4-CMC-5FU纳米载体药物的制备及其对胃癌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电镜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妍忻;紫杉醇纳米药物联合放疗对宫颈癌协同治疗作用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2 李永新;基于短肽配位自组装的纳米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3 吕国显;CuInS/ZnS量子点诊疗纳米药物的肿瘤治疗及其可视化体内分布[D];天津大学;2017年

4 庄景;Cypate-Silk纳米药物治疗结肠癌的体外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5 富喻;具有“逻辑门”特征的智能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6 刘克;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制备纳米药物颗粒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梁珍;多西紫杉醇靶向纳米药物对小细胞肺癌治疗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刘祥彦;槲皮素脂质体纳米药物对大鼠肝损伤的治疗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9 刘雪丹;抗肿瘤智能纳米药物胶囊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王慧洁;聚氨基酸类促进纳米药物在肿瘤中的渗透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6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86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