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锂皂石负载的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应用

发布时间:2017-05-19 06:08

  本文关键词:锂皂石负载的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磁性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具有超顺磁性、高饱和磁化强度和低毒性等优点,使得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裸露的Fe_3O_4纳米颗粒易于聚集,而经过表面修饰的Fe_3O_4纳米颗粒往往会降低它们的r2弛豫率,因而限制了其作为T2加权MR成像造影剂的应用。因此,很有必要寻找合适的载体构建具有良好稳定性与高r2弛豫率的Fe_3O_4纳米颗粒纳米平台,并通过修饰靶向分子提高纳米探针对肿瘤的靶向成像效果,最终有望通过对抗肿瘤药物的负载实现“诊疗一体化”。本论文选择胶体稳定性好的纳米锂皂石(Laponite,LAP)为模板,首先采用“一步共沉淀法”合成了LAP稳定的Fe_3O_4(LAP/Fe_3O_4)纳米颗粒,并对合成的LAP/Fe_3O_4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势、水动力学直径、r2弛豫率等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LAP/Fe_3O_4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液稳定性,并且具有优于裸露的Fe_3O_4纳米颗粒2倍的r2弛豫率(475.9 mM-1s-1 vs 247.61 mM-1s-1)。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LAP/Fe_3O_4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体内MR成像结果表明,LAP/Fe_3O_4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进入癌细胞和富集在肿瘤部位,呈现良好的癌细胞和肿瘤的成像效果,并且在肝脏等其他器官也有良好的成像效果。组织分布和组织切片结果表明LAP/Fe_3O_4纳米颗粒可从体内逐渐代谢并无毒副作用。为了实现造影剂在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富集,减少正常组织的非特异性摄取,本论文设计在LAP/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通过疏水作用修饰两亲性聚乳酸-聚乙二醇二嵌段共聚物(PLA-PEG-COOH),再共价键合靶向分子叶酸修饰的第二代树状大分子(G2-FA),制备得到了胶体稳定的LAP/Fe_3O_4-PLA-PEG-G2-FA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仍具有较高的r2弛豫率,且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体内体外的MRI实验表明,该纳米颗粒可以被高叶酸受体表达的HeLa细胞特异性吞噬,在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富集并表现出良好的靶向MR成像效果,有望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锂皂石 Fe_3O_4纳米颗粒 叶酸 MR成像 肿瘤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6
  • 1.1 引言11
  • 1.2 核磁共振成像(MRI)简介11-12
  • 1.2.1 核磁共振成像发展历程11-12
  • 1.2.2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12
  • 1.3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应用12-14
  • 1.4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修饰14-20
  • 1.4.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14-17
  • 1.4.2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17-20
  • 1.5 LAP(laponite)锂皂石作为纳米载体20-24
  • 1.5.1 锂皂石的改性22-24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24-26
  • 1.6.1 本文研究的内容24-25
  • 1.6.2 本文的创新点25-26
  • 第二章 锂皂石负载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内MR成像的研究26-44
  • 2.1 引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33
  • 2.2.1 材料和仪器27-28
  • 2.2.2 材料的制备28-29
  • 2.2.3 材料的表征29-30
  • 2.2.4 材料的细胞实验30-32
  • 2.2.5 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32-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3
  • 2.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33-37
  • 2.3.2 材料的体外细胞实验37-41
  • 2.3.3 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41-43
  • 2.4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叶酸修饰的锂皂石负载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内肿瘤MR成像的研究44-63
  • 3.1 引言44
  • 3.2 实验部分44-51
  • 3.2.1 材料和仪器44-46
  • 3.2.2 材料的制备46-47
  • 3.2.3 材料的表征47-48
  • 3.2.4 材料的细胞实验48-50
  • 3.2.5 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50-51
  • 3.3 结果与讨论51-61
  • 3.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51-55
  • 3.3.2 材料的体外细胞实验55-59
  • 3.3.3 材料的体内动物实验59-61
  • 3.4 本章小结61-63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4.1 研究结论63
  • 4.2 课题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骞;张水燕;孙德军;;锂皂石与季胺盐类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的泡沫[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杜娜;侯万国;宋淑娥;;多锂皂石颗粒诱导囊泡的自发形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水燕;孙德军;;锂皂石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协同稳定的泡沫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景景;苑再武;;纤维素/锂皂石复合液体及固态膜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5 李伟;于丽杰;孙德军;;短链脂肪胺改性的锂皂石颗粒稳定的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侯万荣;孙德军;;PE/合成锂皂石流变学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吴一伦;孙文杰;郭睿;沈明武;史向阳;;聚乙二醇-叶酸修饰的锂皂石纳米颗粒用于抗肿瘤药物负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8 张敬春;李璐;张厉;孙德军;;盐浓度引起的乳液双重相反转[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王卫青;人工合成锂皂石研制成功[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王卫青;浙江地矿所合成高透明度锂皂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慧丽;丙氨酸改性锂皂石稳定的ASA乳液[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张水燕;锂皂石及HMHEC与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的泡沫[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钱鑫昌;聚丙烯/锂皂石复合材料的制备[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2 张伟;锂皂石改性及其对ASA乳液性能的影响[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3 吴一伦;基于锂皂石粘土纳米颗粒的多功能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治疗应用[D];东华大学;2015年

4 谭华;季铵盐、碳量子点与锂皂石协同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与应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5 毛晓颖;层状化合物(水滑石、锂皂石和磷酸锆)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2年

6 赵奇;改性锂皂石乳化AKD及其乳液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7 丁鹏翔;小分子胺改性锂皂石乳化ASA及乳液施胶性能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8 丁玲;锂皂石负载的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9 陈燕;以锂皂石为保护胶的水性仿石涂料制备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锂皂石负载的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77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5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