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药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14:25

  本文关键词: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药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内源凋亡通路的主要调控因子,包括具有促凋亡和抗凋亡功能的两类蛋白质。其中抗凋亡蛋白成员主要包括Bcl-2, Bcl-XL和Mcl-1,它们已经被确认为抗肿瘤靶标,正在进行小分子BH3功能模拟研究。BH3功能模拟分子通过占据抗凋亡蛋白的BH3结合沟槽,释放促凋亡蛋白Bax/Bak,或者释放BH3-only蛋白激活Bax/Bak,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类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高效、高特异性的抗癌药。近期研究发现,磷酸化的Bcl-2蛋白(pBcl-2)也是一个重要的抗肿瘤靶标。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中Bcl-2蛋白被高度磷酸化修饰,并且Bcl-2磷酸化水平与多种BH3功能模拟分子的抗性相关。例如,在多种白血病细胞系中,pBcl-2 (Ser70)抵抗ABT-737和Obatoclax的杀伤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直接靶向pBcl-2的小分子抑制剂,尤其是至今没有关于pBcl-2的BH3沟槽的结构研究,这也限制了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分子设计。本研究基于广泛的BH3功能模拟分子的分子药理机制、结构生物学等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假设:Bcl-2的磷酸化修饰别构调节了BH3沟槽的结构,导致其或者增强了对促凋亡蛋白的亲和力,或者在结构上阻断了现有BH3功能模拟分子的结合而引起药物抗性。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基于细胞表型的pBcl-2抑制剂的筛选,在本课题组研发的BH3功能模拟分子S1的衍生物中,筛选可能被pBcl-2的BH3沟槽兼容的小分子,并研究其分子药理机制,明确Bcl-2磷酸化修饰对其抗凋亡功能的调节机制。本文首先利用稳定转染方法获得分别表达非磷酸化Bcl-2 (npBcl-2)模拟蛋白(HA-AAA-Bcl-2; T69A/S70A/S87A)和pBcl-2模拟蛋白(HA-EEE-Bcl-2; T69E/S70E/S87E)的HL-60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对23个S1衍生物进行筛选。结合Bax-/-Bak-/-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毒性实验的交叉筛选,得到了特异性依赖Bcl-2通路、拮抗pBcl-2功能的化合物S1-16。接下来,通过ITC和ELIAS技术分别检测了S1-16,S1和ABT-737对EEE-Bcl-2蛋白的亲和力,以及与Bid-BH3肽段竞争结合EEE-Bcl-2 BH3结合沟槽的能力。结果表明S1-16能够竞争Bid-BH3肽段结合EEE-Bcl-2的BH3沟槽,而ABT-737和S1则不能。此外,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进一步证实了S1-16对EEE-Bcl-2蛋白的亲和力来自于BH3结合沟槽。本论文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分别检测了S1-16, S1, ABT-737对HL-60 (EEE-Bcl-2),OCI-AML3细胞内Bcl-2家族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了Bax/Bak的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PARP的剪切。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S1-16是通过解离细胞中pBcl-2/Bax和pBcl-2/Bak二聚体,诱导Bax/Bak依赖的内源凋亡来杀死肿瘤细胞的。化合物S1-16是唯一一个能够在过量表达EEE-Bcl-2和内源Bcl-2高度磷酸化的肿瘤细胞系中诱导凋亡的BH3功能模拟分子。本研究筛选得到了首个pBcl-2直接抑制剂——S1-16。利用Sl-16,首次证实Bcl-2在loop区的磷酸化导致BH3沟槽的变构效应,提出了pBcl-2 BH3的沟槽与npBcl-2BH3沟槽在结构上的差异,为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分子结构基础。同时,S1-16作为更广谱的BH3功能模拟分子,不仅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研究Bcl-2蛋白磷酸化的意义提供了直接的分子工具。
【关键词】:磷酸化Bcl-2 Bcl-2家族蛋白 BH3功能模拟分子 抗肿瘤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7
  • 1.1 引言10
  • 1.2 细胞凋亡与Bcl-2家族蛋白10-15
  • 1.2.1 细胞凋亡的机理10-12
  • 1.2.2 Bcl-2家族蛋白12-14
  • 1.2.3 靶向Bcl-2的肿瘤治疗14-15
  • 1.3 小分子Bcl-2家族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5-22
  • 1.3.1 HA14-115-16
  • 1.3.2 抗霉素A16-17
  • 1.3.3 Gossypol及其衍生物17-19
  • 1.3.4 Obatoclax19-20
  • 1.3.5 ABT-737及ABT-26320-21
  • 1.3.6 S1及其衍生物21-22
  • 1.4 Bcl-2蛋白的磷酸化研究进展22-24
  • 1.5 本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研究目标24-27
  • 2 基于细胞模型的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27-39
  • 2.1 引言27
  • 2.2 实验部分27-32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27-29
  • 2.2.2 实验原理与方法29-32
  • 2.3 结果与讨论32-38
  • 2.3.1 pBcl-2及npBcl-2过量表达的肿瘤细胞模型的构建32-33
  • 2.3.2 pBcl-2小分子抑制剂S1-16的筛选33-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3 小分子抑制剂S1-16与EEE-Bcl-2蛋白的体外结合能力分析39-48
  • 3.1 引言39
  • 3.2 实验部分39-41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39-40
  • 3.2.2 实验原理与方法40-41
  • 3.3 结果与讨论41-47
  • 3.3.1 WT-Bcl-2和EEE-Bcl-2重组蛋白的活性检测41-43
  • 3.3.2 S1-16对EEE-Bcl-2蛋白的竞争结合作用43-45
  • 3.3.3 S1-16与EEE-Bcl-2 BH3沟槽的特异性结合45-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4 S1-16诱导凋亡的分子药理机制分析48-55
  • 4.1 引言48
  • 4.2 实验部分48-49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48-49
  • 4.2.2 实验原理与方法49
  • 4.3 结果与讨论49-54
  • 4.3.1 S1-16对EEE-Bcl-2二聚体的解离及其凋亡诱导作用49-50
  • 4.3.2 S1-16对pBcl-2二聚体的解离及其凋亡诱导作用50-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友广;李铭东;吉民;;酪氨酸激酶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6年02期

2 焦诗卉;何淼;;HIV辅助受体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抑制效果的综合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郝兰虎;孙倪悦;袁浩亮;陆涛;;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9年06期

4 徐柏玲;;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年06期

5 王钢莲 ,陈本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小分子抑制剂[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2年02期

6 赵兴旺;吴冰;焦慎超;李晶晶;樊印波;刘丽娜;赵睿;李青青;刘丹;赵临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相关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4期

7 梁雯;赵桂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J];生命的化学;2012年06期

8 刘冰妮;刘默;刘登科;刘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年04期

9 李杨;Bcl-2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年01期

10 纪庆;周圆;彭晖;黄牛;齐静;熊冬生;高瀛岱;杨铭;杨纯正;;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及活性测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卢俊彦;Shan Changliang;Fan Jun;欧阳斯盛;周宇;柳红;罗成;Chen Jing;蒋华良;何川;;靶向铜转运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周圆;纪庆;张永慈;杨铭;熊冬生;杨纯正;;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抑制剂先导物的发现及活性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罗再刚;黄雅理;徐雪梅;胡利明;;基于gp41核心结构设计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孔祥谦;陈丽敏;Cheryl Mccullough;蒋华良;Ronen Marmorstein;罗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MOF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彭晖;冯健男;曹曦元;郭雷鸣;沈倍奋;黎燕;;生物毒素类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及体外评价[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Sarmistha Halder Sinh;Keqin Kathy Li;Yujun George Zheng;;Identif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PRMT1[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马金莲;郑一超;吕文蕾;王志茹;李金凤;刘宏民;;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任永欣;崔玉敏;严孝强;赛杨;张维汉;顾轶;青卫国;苏慰国;;EGFR抑制剂新药研发[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方浩;孙凤娥;;Mcl-1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10 刘安;曹晨;孔德新;柏金辰;高立娜;王书航;陈宇;孙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白毅;新化合物可克服突变耐药[N];中国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庄春林;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设计及生物活性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2 陈云雨;靶向Plk1 PBD新型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抗肿瘤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钱程远;APE1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4 史振东;miR-21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肿瘤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5 邓晓东;鞘磷脂合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方勇;高通量筛选mTORC2复合体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杨;基于抗真菌新靶标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优化设计新型小分子抑制剂[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8 钱翠娟;JAK2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9 陆寓非;RNA干扰survivin和survivin小分子抑制剂YM155对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体内外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σ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旭;CDC25B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评价[D];兰州大学;2008年

3 陈清斌;小分子抑制剂与Mcl-1蛋白作用模式及分子优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秀江;第二代RhoA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及其抗血管痉挛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马晟;RhoA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活性筛选及其舒张血管作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秦立;CDK9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与发现[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刘丽娜;设计合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小分子抑制剂[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于晓艳;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药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畅;Pin1 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晓宁;白细胞共同抗原相关蛋白PTP-LAR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与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p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分子药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6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26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