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5:20

  本文关键词: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ETH)为化学合成物质,归属于苯胺类药物,纯白晶体状,熟称冰毒,常作为人工合成的兴奋剂使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人产生兴奋,欣快感并具有致幻性,因此,多次吸食可导致药物成瘾。长期使用甲基苯丙胺会引起多巴胺信号发生改变,导致机体内神经元产生异常和神经退行性的病变。急性注射METH后,脑区内多巴胺信号发生改变,但具体的多巴胺信号转导机制还太不清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METH急性作用,可以进一步明确METH的作用机制。METH长期作用可引起细胞的信号分子如多巴胺(dopamine, DA)、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R)、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CDK5)、及环磷酸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opamine and cAMP-regulate phosphoprotein of mass-32, DARPP-32)等相关分子的改变。许多神经递质与大脑内复杂功能有关,多巴胺(dopamine, DA)是其中之一,DA作用范围广,在个体行为上和情感认知功能方面,以及奖赏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DA主要通过与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R)结合,而发挥了各种功能。DR在各脑区的分布含量不一致,根据受体亚基差异,分为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是一类典型的膜蛋白,主要分布在DA神经元结构的突触前膜,能对释放到突触间隙的DA进行再摄取,调节突触间隙的DA浓度,进而调控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1, Trx-1)是机体内广泛存在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具有调节转录因子活性,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中脑腹侧被盖区域(Ventral Tegmentale Area, 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和额叶皮质是大脑中重要的脑区,与奖赏行为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嗜铬瘤细胞(rat pheochromaocytoma tumor cell line, PC 12 cells)作为实验对象,用METH急性刺激PC12细胞,检测Trx-1以及相关分子表达情况。研究发现,10 μM的METH对PC12细胞中Trx-1、CDK5. DARPP32的表达有具诱导作用,在2h表达最高,D1R、TH、MAO均无明显变化,而D2R的表达在12h和24 h显著上升。将C57BL/6小鼠分为四组:野生型对照组(C)、野生型甲基苯丙胺组(M)、h-Trx-1转基因型对照组(TG)、h-Trx-1转基因型甲基苯丙胺组(TG+M),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4h后,获取脑组织,结果发现在VTA、PFC、NAc中,Trx-1、D1R表达增加,同时D2R、DARPP-32表达减低。Trx-1高表达可以抵消这些作用。综上所述,METH急性刺激调节D1R、D2R、和DARPP-32等相关分子表达。Trx-1具有抑制这些分子的变化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Trx-1调节甲基苯丙胺作用机制,为甲基苯丙胺成瘾戒断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 硫氧还蛋白-1 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缩略语索引15-16
  • 第一章 绪论16-34
  • 1.1 毒品和甲基苯丙胺16-17
  • 1.1.1 甲基苯丙胺简介16-17
  • 1.2 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17-18
  • 1.3 DR在大脑中的作用18-20
  • 1.3.1 DA具有增强突触生长作用18-19
  • 1.3.2 DR在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中调节神经突起生长19
  • 1.3.3 DR调节前额叶皮质神经细胞的分裂和定向移动19-20
  • 1.3.4 DA调节神经递质20
  • 1.4 DR信号传导机制和METH作用机理20-23
  • 1.4.1 DR的信号传导机制20-21
  • 1.4.2 METH的相关作用机理21-23
  • 1.5 硫氧还蛋白-123-24
  • 1.5.1 硫氧还蛋白-1简介23-24
  • 1.6 Trx-1的相关生物学功能24-30
  • 1.6.1 抗氧化作用25-26
  • 1.6.2 抑制细胞凋亡作用26
  • 1.6.3 生长因子作用26-27
  • 1.6.4 调节转录因子27
  • 1.6.5 介导炎症反应27-28
  • 1.6.6 促进蛋白质折叠28
  • 1.6.7 Trx-1与肿瘤28-29
  • 1.6.8 Trx-1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29-30
  • 1.7 CDK530-31
  • 1.7.1 CDK5简介30
  • 1.7.2 CDK5与药物成瘾30-31
  • 1.8 DARPP-3231-32
  •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2-34
  • 第二章 METH对Trx-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34-52
  • 2.1 引言34
  • 2.2 实验方案34
  • 2.3 实验材料34-40
  • 2.3.1 实验细胞及药物34
  • 2.3.2 主要试剂34-36
  • 2.3.3 实验仪器36-37
  • 2.3.4 主要试剂的配制37-40
  • 2.4 实验方法40-46
  • 2.4.1 细胞培养40-41
  • 2.4.2 细胞排板与药物刺激41-42
  • 2.4.3 提取细胞总蛋白42-43
  • 2.4.4 细胞计数43-44
  • 2.4.5 MTT实验44-46
  • 2.4.6 统计学处理46
  • 2.5 实验结果46-51
  • 2.5.1 浓度依赖实验:METH对Trx-1最佳作用浓度的确定46
  • 2.5.2 时间依赖实验:MTT检测PC12细胞存活率46-47
  • 2.5.3 不同浓度METH对PC12细胞相关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47-51
  • 2.6 小结51-52
  • 第三章 METH调节小鼠各脑区蛋白表达52-62
  • 3.1 引言52
  • 3.2 实验方案52
  • 3.3 材料与方法52-53
  • 3.3.1 实验动物与器械52
  • 3.3.2 C57BL/6小鼠饲养52-53
  • 3.3.3 组织取材及保存53
  • 3.3.4 小鼠脑组织中总蛋白的提取53
  • 3.3.5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53
  • 3.4 统计学处理53
  • 3.5 实验结果53-61
  • 3.5.1 METH给药对小鼠各脑区中Trx-1表达水平的影响54-56
  • 3.5.2 METH给药对小鼠各脑区中D1R表达水平的影响56-58
  • 3.5.3 METH给药对小鼠各脑区中D2R表达水平的影响58-59
  • 3.5.4 METH给药对小鼠各脑区中DARPP-32表达水平的影响59-61
  • 3.6 讨论61-62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62-66
  • 4.1 结论62-63
  • 4.1.1 确定PC12细胞中METH诱导Trx-1表达的最佳作用剂量62
  • 4.1.2 确定PC12细胞中METH诱导Trx-1表达的最佳作用时间62
  • 4.1.3 证明了甲基苯丙胺作用下Trx-1参与了多巴胺受体转导通路62
  • 4.1.4 证明了甲基苯丙胺作用下DARPP-32的表达变化与硫氧还蛋白-1 存在一定相关性62-63
  • 4.1.5 硫氧还蛋白-1与METH急性作用有关63
  • 4.2 讨论63-66
  • 致谢66-68
  • 参考文献68-74
  • 附录A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玉龙,刘继文;紧张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4期

2 陈义,黄秀榕,祁明信;细胞胀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1期

3 翁鹭娜;黄河宁;;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04期

4 陈淑珍;甄永苏;邵荣光;;力达霉素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06期

5 袁卫红,宋晖,陈必良;早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0年10期

6 李艺,杨信怡,游雪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年04期

7 李新枝;蔡佩玲;牟林春;;镉致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2期

8 鞠桂芝;低水平辐射及有关因子生物效应的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年04期

9 ;《聚丙烯酸甲酯/非晶体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大鼠肺脏/胸膜的急性与亚急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安全;2012年11期

10 陈洁;赵正言;;摄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慧凤;徐晓玉;;中医药影响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2 孙长灏;;肥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几个新领域[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戴克胜;;不同重力环境下血小板生理功能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丁梅;;神经突触特异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陈蔚;张晓博;叶娅;张京娜;王世明;陈金朋;瞿佳;;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诱导的小鼠干眼模型及分子机制研究[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根林;姜槐;付一提;曾群力;鲁德强;;极低频磁场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沙家豪;;精子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英文)[A];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2年

8 朱彪;;卡波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食品、饲料安全与风险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一福;心脑血管保护分子机制研究瞄准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王旭东;开拓鼻咽癌变分子机制研究[N];科技日报;2007年

3 章米力;我国在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研究领域获得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熊昌彪;片仔癀抑癌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4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严重创伤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纳入国家973计划[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梦陶;代谢基因FH和SDH突变导致代谢失衡调控表观遗传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张军东;抗真菌天然产物的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徐诚望;EDAG调控造血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李大为;RLIM参与p53功能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Fechtner综合征的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汪晓燕;滋补肝肾、行气活血类中药延缓线虫衰老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以敏;桃仁改善不同病因所致血液循环障碍的药效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郭珊珊;多甲氧基黄酮的抗炎活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薛妮娜;新型HSP90抑制剂筛选及抗胰腺癌增殖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HSP90抑制剂诱导胰腺癌细胞IGF-1Rβ自噬性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许婵娟;GABA_B受体神经保护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与G蛋白动态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剑锋;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园;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王成泉;体内Period2基因调控X线照射后人胶质瘤细胞MDM2基因致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忠翔;重金属镉胁迫细胞氧化毒理分子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5 王晓红;桃柁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万霞;TRPA1通道整流的决定因素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宏鑫;~(125)I粒子植入对正常家兔喉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胡仁萍;纳米氧化钛导致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雷蕾;Tespal调控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倩;自由基清除剂Tempol的抗缺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28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