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纺锤链霉菌SD-07与突变株所产抗生素特性比较及其胞外多糖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1 23:11

  本文关键词:纺锤链霉菌SD-07与突变株所产抗生素特性比较及其胞外多糖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波及范围广,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多烯大环内酯类、唑类、棘球白素类、丙烯胺类、嘧啶类,每种药物均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但研究发现多烯大环内酯类类相对于其它种类药物来说其毒副作用相对较低,同时也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最后用药。但长期大量使用同样具有导致肾功能衰竭和血栓性静脉炎的毒性,因此寻找更为低毒的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纺锤链霉菌(Streptomycese netropsis) SD-07是本实验室2007年发现的一株新型菌株,其所产抗生素为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比两性霉素B,它具有更强的抗真菌活性。SD-07具有两种高产突变株163和180,为验证三种菌株经过5年传代后菌株是否仍高产,抗生素结构及活性是否有变化,本论文对三种菌株所产抗生素进行产量和活性的比较,同时对不同的纯化方法进行了活性、稳定性和毒性比较。本实验室在对链霉菌SD-07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发现Ca2+能够极大地增加接合转移的频率,电镜下观察链霉菌SD-07菌体发现当Ca2+存在时其胞外多糖的产生量明显比不添加Ca2+时多。为更好的阐明胞外多糖与Ca2+以及接合转移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同时对SD-07胞外多糖的发酵和结构解析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抗生素相关研究结果纺锤链霉菌SD-07的180突变株是抗生素高产菌株,163菌株次之,相对于原始菌株SD-07,180抗生素产量是其3.33倍,163菌株是其1.28倍。高压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液相-质谱分析(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LC-MS)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抗生素主要成分之间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制备方法表明萃取法所制备的抗生素活性最为稳定,分子筛所制备的抗生素最不稳定。相隔三个月的抑菌性实验证明菌株180所产的抗生素粗品活性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抑菌活性增加,推测可能与溶解性有关。就细胞毒性试验来讲中压液相层析(Fast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PLC)是一种提纯抗生素、降低毒性并提高抑菌性的好方法。SOS/umu-1acZ体系的致突变性检测结果表明链霉菌所产生抗生素的体外致突变性为阴性,并与突变株类型和制备方法无关。2.胞外多糖相关研究结果胞外多糖产量最高时所用发酵时间为48h,培养基为R2YE,Ca2+对多糖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u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K+、Na+多糖产生几乎没有影响,Mg2+、Fe3+、Mn2+低浓度时促进胞外多糖的产生。胞外粗多糖经过醇沉和sevege法除蛋白后,随后经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及分子筛凝胶SephadexG-75分离得到纯化多糖。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分析得知多糖主要成分平均分子量约为32.29kDa。单糖组分分析表明,SD-07的胞外多糖由Fuc(岩藻糖)、Gal(半乳糖)、Glc(葡萄糖)和Man(甘露糖)组成,其中Fuc:Gal:Glc:Man=1.33:1.00:8.67:27.33。红外光谱分析(Infrared Spectra Analysis, FTIR)结果证明多糖中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并且其构型为p-D-葡萄糖和p-D-甘露糖。本论文研究结果:筛选出稳定高产高活性菌株180,其抗生素组分及抑菌活性等性质与原始菌株SD-07无显著差异,提示180是未来抗生素生产的合适菌株。胞外多糖的产量与Ca2+的存在有关系,结构解析结果为接合转移和胞外多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数据。
【关键词】:抗生素 制备 特性比较 胞外多糖 结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前言12-2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3-18
  • 1.2.1 作用机理14-15
  • 1.2.2 抗生素制备15-18
  • 1.2.2.1 结晶法16
  • 1.2.2.2 色谱法16-17
  • 1.2.2.3 溶剂萃取法17-18
  • 1.2.2.4 离子交换法18
  • 1.2.2.5 吸附法18
  • 1.3 微生物胞外多糖18-24
  • 1.3.1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应用18-20
  • 1.3.1.1 药学领域19
  • 1.3.1.2 农业19-20
  • 1.3.1.3 食品领域20
  • 1.3.1.4 石油、化工20
  • 1.3.2 多糖的结构解析方法20-22
  • 1.3.2.1 酸水解21
  • 1.3.2.2 色谱法21
  • 1.3.2.3 甲基化21-22
  • 1.3.2.4 红外光谱22
  • 1.3.2.5 核磁共振(NMR)22
  • 1.3.3 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因素22-23
  • 1.3.4 SD-07胞外多糖与接合转移之间的关系23-24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24-26
  • 第二章 纺锤链霉菌SD-07及其突变株所产抗生素特性比较26-52
  • 2.1 实验材料26-29
  • 2.1.1 菌种26
  • 2.1.2 培养基26-28
  • 2.1.3 实验仪器28
  • 2.1.4 试剂28-29
  • 2.2 实验方法29-34
  • 2.2.1 三种抗生素的提取与回收率29
  • 2.2.2 三种抗生素的中压液相分析29
  • 2.2.3 三种抗生素的组分分析29-30
  • 2.2.3.1 HPLC分析三种抗生素29-30
  • 2.2.3.2 质谱分析三种抗生素30
  • 2.2.4 三种抗生素的抑菌活性30-31
  • 2.2.5 三种制备方法制备抗生素31
  • 2.2.5.1 中压液相制备抗生素31
  • 2.2.5.2 Sephadex LH-20制备抗生素31
  • 2.2.5.3 正丁醇萃取制备抗生素31
  • 2.2.6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对人体内两种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31-32
  • 2.2.7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的细胞毒性比较32
  • 2.2.8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的致突变性比较32-33
  • 2.2.9 菌种筛选与保存33-34
  • 2.3 结果与讨论34-50
  • 2.3.1 三种抗生素的提取与得率34-35
  • 2.3.2 三种抗生素的中压液相分析35-36
  • 2.3.3 三种抗生素的组分分析36-40
  • 2.3.3.1 三种抗生素的高效液相分析36-39
  • 2.3.3.2 三种抗生素的质谱分析39-40
  • 2.3.4 三种抗生素的抑菌活性结果比较40
  • 2.3.5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40-43
  • 2.3.5.1 MPLC制备抗生素41
  • 2.3.5.2 Sephadex LH-20制备抗生素41-42
  • 2.3.5.3 正丁醇萃取制备抗生素42-43
  • 2.3.6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对人体内两种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43-45
  • 2.3.7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的细胞毒性比较45-47
  • 2.3.8 三种方法所制备抗生素的致突变性比较47-49
  • 2.3.9 菌种的筛选与保存49-50
  • 2.4 本章总结50-52
  • 第三章 纺锤链霉菌SD-07所产胞外多糖的特性研究及结构解析52-80
  • 3.1 实验材料52-56
  • 3.1.1 菌种52
  • 3.1.2 培养基52-55
  • 3.1.3 实验仪器55
  • 3.1.4 试剂与凝胶55-56
  • 3.2 实验方法56-60
  • 3.2.1 苯酚-硫酸法[74]测定胞外多糖含量56-57
  • 3.2.2 筛选多糖发酵时间57
  • 3.2.3 不同阳离子对多糖产量的影响57
  • 3.2.4 筛选多糖发酵用培养基57-58
  • 3.2.5 上清与菌体中多糖含量对比58
  • 3.2.6 提取后表面多糖的除杂和分离纯化58-59
  • 3.2.7 纯化后多糖分子量的测定59
  • 3.2.8 纯化后胞外多糖的酸解[77]及组分测定59
  • 3.2.9 纯化后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59-60
  • 3.3 结果与讨论60-77
  • 3.3.1 胞外多糖(EPS)测定方法的建立60
  • 3.3.2 EPS产生的影响因素60-64
  • 3.3.2.1 培养时间对EPS的影响60-61
  • 3.3.2.2 金属离子对EPS的影响61-63
  • 3.3.2.3 培养基对EPS的影响63-64
  • 3.3.3 EPS的制备64-68
  • 3.3.3.1 发酵上清液与菌体多糖含量比较64-65
  • 3.3.3.2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65-68
  • 3.3.4 EPS结构解析(表征)68-77
  • 3.3.4.1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68-69
  • 3.3.4.2 胞外多糖单糖组成分析69-73
  • 3.3.4.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73-74
  • 3.3.4.4 NMR结果74-77
  • 3.4 本章总结77-80
  • 全文总结80-82
  • 参考文献82-90
  • 致谢90-9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孟祥;浅谈抗生素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1年04期

2 吕天勇;硝烟弥漫中抗生素生产企业的定位思考[J];中国药业;2004年09期

3 王明霞;钟振华;;国内外抗生素品牌,博弈更精彩[J];中国处方药;2009年02期

4 马誉澄;;几种抗生素的应用现况[J];中国药学杂志;1955年03期

5 Iwai Y ,淅muraS ,贺秉坤;筛选新抗生素的培养条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4年02期

6 丁煜;消沫剂在抗生素生产污水电化学净化过程中的应用[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1期

7 李德培;;抗生素工业中发酵过程的溶氧问题[J];天津药学;1989年04期

8 陈代杰,周维,胡巍;一种考察抗生素生产菌种稳定性的有效方法[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3年03期

9 郑德霖,林文良;复关对我省抗生素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药学杂志;1994年01期

10 储炬,李伯林,李友荣;胞内抗生素积累分泌对抗生素合成的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昌勤;;高风险抗生素品种的质量控制[A];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8年

2 胡昌勤;;高风险抗生素的质量控制[A];抗生素质量与安全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胜利;毛全贵;韩德全;张永红;汉国旗;;UBF+CAS系统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张松钿;孙若锋;;西药兀,中药出[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弘;上海打造抗生素生产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赵志成 李毅 张宇虹;大同医药园区向全球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迈进[N];山西日报;2014年

3 李刚;杨学萍;抗生素生产企业日子不好过[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通讯员  赵宁 本报记者  陈西艳;抗生素原药出口稳增[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5 郑立挺;鲁抗医药(600789):存在重大资产重组可能[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唐守营;饲料添加抗生素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畜牧报;2004年

7 郭艾琳;发改委拟再降抗生素价格[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徐铮奎;抗生素有望“东山再起”[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广文;百余抗生素 实现国产化[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综编;抗生素价格跳水中印药企雄起[N];中国经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贵斌;抗生素AGPM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灿;纺锤链霉菌SD-07与突变株所产抗生素特性比较及其胞外多糖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夏光程;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孙文;处理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生产废水效应菌株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何瑞兰;抗生素生产废水中抗药菌的筛选和去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李春星;水热预处理提高抗生素菌渣厌氧消化甲烷化[D];湘潭大学;2015年

6 刘丽玲;人参锈腐菌颉颃放线菌发酵条件及抗生素分离提取[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巧云;棘球白素B发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纺锤链霉菌SD-07与突变株所产抗生素特性比较及其胞外多糖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2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42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