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痛觉加工的联结作用??

发布时间:2020-11-19 12:57
   目的分析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相关性,探讨痛觉加工(痛觉应对方式及痛觉反应)在联结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CPA)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和蚌埠市14 820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儿童期不良经历、心理病理状态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采用c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儿童期不良经历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期躯体虐待等不良经历对NSSI发生的影响。选取研究一中5 116名蚌埠市中学生样本,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儿童期躯体虐待、痛觉应对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频率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及Sobel检验分析痛觉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在蚌埠市6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期躯体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而后按同班级、同性别匹配的原则,根据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及是否有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将研究对象分为4个观察组,每组30人,分别在应激诱导任务前后测量痛阈和耐痛阈。利用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痛阈和耐痛阈的差异;以及负性情绪症状和BMI对组间差异的影响。结果中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26.1%,男生(27.9%)高于女生(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级、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自评学习负担、伙伴个数和心理病理状态的中学生间NSSI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家庭功能不全及总体不良经历的检出率分别为20.3%、45.7%、13.3%、64.2%、58.5%、42.5%和89.4%。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体不良经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感虐待高于男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因素及心理病理状态的作用后,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家庭功能不全分别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独立的影响因素。随着不良经历种类数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亦显著增加(p值均0.001)。中介分析表明,积极痛觉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躯体虐待和中学生nssi关联中无中介效应。中间痛觉应对方式和消极痛觉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躯体虐待和中学生nssi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9.3%和25.0%;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指标及心理病理症状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中介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分别为5.2%和13.2%。以性别分组分析显示,消极痛觉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躯体虐待和中学男女生nssi关联中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中间痛觉应对方式在儿童期躯体虐待和中学女生nssi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群实验显示,各实验组痛阈和耐痛阈的得分总体表现为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有自伤行为组最高、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无自伤行为组最低,其中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有自伤行为组基础痛阈显著高于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有自伤行为组,同时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无自伤行为组在应激任务前后痛阈和耐痛阈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情绪症状和bmi不对组间差异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儿童期躯体虐待等不良经历是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对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关注和干预,是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可能导致个体躯体痛阈和耐痛阈增高,并缺乏有效的痛觉应对方式,从而增加了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了解有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者的痛觉反应水平,改善其负性痛觉应对方式有助于自伤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179


本文编号:2890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890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