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研究及菌质的药效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7-03-31 05:23

  本文关键词: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研究及菌质的药效学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向固体发酵是以药用真菌为发酵菌株,以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材或营养物质与中草药的混合物作为药性基质进行发酵的方式。在发酵过程中,药性基质为真菌的生长代谢提供营养成分,真菌代谢所产的酶又反作用于基质改变其组织、成分,从而达到增强药效、产生新的性味功能以及减少原药材毒性的作用。所得菌质中药用真菌与次级代谢产物无需分离,二者协同发挥药效。双向发酵的产物“菌质”即药材和药用真菌菌丝体的混合物,多项研究证实它通常比单一真菌或药性基质本身或两者简单相加有更好的药效。红曲霉和白桦茸在药理活性上具有一致性,白桦茸多糖主要成分是β-葡聚糖和少量杂多糖,杂多糖由葡萄糖和少量其它单糖(如木糖)等组成;白桦茸多糖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红曲霉发酵产物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Monacolin K有抗肿瘤和降血脂作用,红曲多糖也有增强免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活性。此外红曲霉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淀粉酶、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等酶系,具有对中草药活性成分进行转化、修饰及产生新的活性物质的潜力。谢炎福等利用红曲霉与何首乌进行双向液体发酵降低了结合蒽醌的含量,并促进了红曲霉的生长及其次级代谢产物Monacolin K的积累;宋艳秋等利用红曲霉对中药葛根进行双向固体发酵提高了其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含量。因此,本文以红曲霉为发酵菌种建立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体系,以期二者优势互补,并利用红曲霉的生物转化作用来提高白桦茸β-葡聚糖的含量,使所得药性菌质具有更好的药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体系,根据红曲霉的生长状况、折干率、消耗率以及Monacolin K含量的变化,考察红曲霉-白桦茸体系进行双向发酵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体系适应性良好,且在白桦茸-大米粉混合基质上发酵效果更佳,菌丝体的生长状况、折干率和消耗率均达到适应性要求,发酵14d后菌质中含有一定量的Monacolin K,发酵体系存在物质转化的可能,因此该发酵组合合理可行。(2)以菌质生长情况、菌质中Monacolin K含量和p-葡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PH、温度、初始含水量、装料量、接种量、发酵周期和补水量对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发酵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该发酵体系提高Monacolin K和p-葡聚糖含量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在发酵温度28℃、基质配比1:1、装料20 g、PH值为4.0、初始含水量90%、接种量40%、发酵12 d、每隔4d补水并搅拌一次条件下发酵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菌质p-葡聚糖和Monacolin K含量分别为1.97%和2.09mg/g。(3)以刚果红法所测菌质p-葡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p-葡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5 h、提取次数为2次时提取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测得菌质p-葡聚糖提取率为2.11%。(4)在最佳发酵条件和提取工艺下,分别测定发酵菌质、白桦茸、大米粉以及红曲-米粉的p-葡聚糖含量,来比较发酵前后p-葡聚糖含量的变化以初步探究该发酵体系的物质转化情况,并通过动物实验来考察其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该发酵体系存在与酶相关的物质转化,发酵后菌质p-葡聚糖含量有所提高,菌质p-葡聚糖的增量一部分来自红曲霉自身的生长代谢;菌质具有较强的降血脂活性。
【关键词】:双向发酵 β-葡聚糖 红曲霉 白桦茸 Monacolin K 降血脂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4
  • 第一章 前言14-24
  • 1.1 微生物转化概述14-15
  • 1.1.1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中的应用14
  • 1.1.2 影响微生物转化的因素14-15
  • 1.2 药用真菌15-17
  • 1.2.1 概述15
  • 1.2.2 药用真菌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15-17
  • 1.3 双向固体发酵技术17-18
  • 1.4 白桦茸及β-葡聚糖的研究进展18-20
  • 1.4.1 白桦茸主要成分及药理活性18-19
  • 1.4.2 β-葡聚糖研究进展19-20
  • 1.5 红曲霉的应用进展20-23
  • 1.5.1 红曲霉的生物学特性21
  • 1.5.2 红曲霉的主要代谢产物21-22
  • 1.5.3 红曲霉发酵研究现状22-23
  • 1.5.4 红曲霉双向发酵体系xO究23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23-24
  • 第二章 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体系适应性研究24-31
  • 2.1 实验材料24
  • 2.1.1 菌种及药材24
  • 2.1.2 试剂24
  • 2.1.3 仪器24
  • 2.2 实验方法24-27
  • 2.2.1 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发酵方法24-26
  • 2.2.2 双向发酵组合适应性考察的方法26-27
  • 2.2.3 数据处理27
  • 2.3 结果27-29
  • 2.3.1 生长状况27
  • 2.3.2 折干率和消耗率27-28
  • 2.3.4 Monacolin K含量变化28-29
  • 2.4 小结29-31
  • 第三章 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工艺的优化31-41
  • 3.1 实验材料31-32
  • 3.1.1 菌种及药材31
  • 3.1.2 试剂31
  • 3.1.3 仪器31-32
  • 3.2 实验方法32-34
  • 3.2.1 Monacolin K的含量测定32
  • 3.2.2 β-葡聚糖的含量测定32-33
  • 3.2.3 单因素试验33-34
  • 3.2.4 正交试验设计34
  • 3.3 结果34-39
  • 3.3.1 β-葡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34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34-38
  • 3.3.3 正交试验结果38-39
  • 3.4 讨论39-41
  • 第四章 红曲霉-白桦茸发酵菌质的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41-47
  • 4.1 实验材料41-42
  • 4.1.1 材料41
  • 4.1.2 试剂41
  • 4.1.3 仪器41-42
  • 4.2 实验方法42-43
  • 4.2.1 β-葡聚糖的提取及提取效果检测方法42
  • 4.2.2 红曲霉-白桦茸发酵菌质水提工艺的研究42
  • 4.2.3 菌质β-葡聚糖水提工艺正交试验设计42-43
  • 4.3 实验结果43-45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43-44
  • 4.3.2 正交试验结果44-45
  • 4.4 讨论45-47
  • 第五章 发酵前后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及菌质药效学考察47-54
  • 5.1 材料与仪器47
  • 5.2 实验方法47-49
  • 5.2.1 发酵前后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48
  • 5.2.2 菌质的降血脂活性研究48-49
  • 5.3 结果49-52
  • 5.3.1 发酵前后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49
  • 5.3.2 菌质的降血脂活性研究结果49-52
  • 5.4 讨论52-54
  • 第六章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艳秋;陈有为;;红曲霉转化中药葛根固体发酵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王文风;袁兵兵;徐玲;;红曲的研究现状[J];发酵科技通讯;2014年01期

3 陈义光,彭德姣,田宏现;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天洙;李香俊;金香子;张学武;;桦褐孔菌影响糖尿病豚鼠糖代谢机理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8期

5 生东明,马莺;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J];中国甜菜糖业;2004年02期

6 王晓玲;杨海龙;刘高强;周国英;;食药用菌β-葡聚糖的结构、构效关系及其药理作用[J];食用菌学报;2014年01期

7 庄毅,池玉梅,陈慎宝,丁如宁,闵知大;药用真菌新型固体发酵工程与槐芪菌质~((F))的研制[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3期

8 文镜,顾晓玲,常平,金宗濂;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曲中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含量[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年04期

9 张宝月;王改香;赵春霞;黄蓉;唐晓军;张磊;李百川;鲍其泠;仝微微;赵鑫;;测定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方法比较[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3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红曲霉—白桦茸双向固体发酵研究及菌质的药效学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79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d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