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靶向线粒体的功能性过氧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22:05

  本文关键词:靶向线粒体的功能性过氧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主要来源。活性氧在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其与衰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均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各ROS都维持着稳态。过氧化氢(H2O2)是线粒体内含量最大的一类ROS,调节着体内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正常生理条件下体内过氧化氢维持在稳态,但当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氧化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大量H2O2累积,有多重证据表明,其与多种疾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有密切联系,因此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变得十分重要,而传统意义的活性氧荧光探针只能检测线粒体活性氧,不具有线粒体调节功能。我们课题组在对实验室化合物进行线粒体膜电位高通量筛选的时候发现硫黄菊素(Sulphuretin, sul)具有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累积等线粒体及细胞代谢的调节作用,并且其共轭的多酚结构也使其具有一定的荧光性质,然而其靶向性差,易产生非特异性作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考察了硫磺菊素的构效关系,并根据构效关系,在接下去的改造中,在硫磺菊素中引入含有线粒体靶向基团三苯基膦阳离子(Triphenylphosphonium, TPP)的侧链,使其具有靶向线粒体的功能。接着我们又将酚羟基用硼酸酯开关替换,设计并合成了S7,S8,Sox7,Sox8,使之成为功能性线粒体过氧化氢的特异性荧光探针。我们发现这一系列探针都能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促进线粒体自噬、并且还具有优良的抗击氧化应激的功能。在荧光探针性质方面,S7无荧光,Sox7有较强荧光,S7在线粒体内可以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Sox7,使荧光增强,从而实现了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内过氧化氢的功能。至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既能调节线粒体功能,又能检测线粒体内过氧化氢的功能性荧光探针。
【关键词】:线粒体 过氧化氢 功能性 荧光探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R914.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线粒体活性氧及其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11-21
  • 1.1 活性氧与线粒体11-12
  • 1.2 靶向线粒体技术12-14
  • 1.3 靶向线粒体的活性氧荧光探针14-21
  • 1.3.1 超氧阴离子探针15-16
  • 1.3.2 过氧化氢荧光针16-18
  • 1.3.3 次氯酸荧光探针18-19
  • 1.3.4 过氧亚硝酸离子荧光探针19-21
  • 2 硫黄菊素衍生物与功能性过氧化氢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研究21-49
  • 2.1 硫磺菊素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研究21-25
  • 2.2 改造思路及结果25-32
  • 2.2.1 设计思路及构效关系的考察25-27
  • 2.2.2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7-29
  • 2.2.3 硫磺菊素衍生物的活性结果及构效关系29-30
  • 2.2.4 硫磺菊素衍生物的荧光性质30-32
  • 2.3 靶向线粒体的功能性过氧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评价32-48
  • 2.3.1 探针的设计思路32-35
  • 2.3.2 探针的合成35-36
  • 2.3.3 探针对线粒体功能调节的研究36-40
  • 2.3.4 探针的胞外荧光评价40-42
  • 2.3.5 细胞水平荧光评价42-48
  • 2.4 本章小结48-49
  • 3 全文总结49-50
  • 4 实验部分50-71
  • 4.1 硫磺菊素衍生物及探针的合成50-66
  • 4.2 生物实验部分66-71
  • 附录一71-73
  • 附录二73-74
  • 参考文献74-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霞,徐锡金,陈耀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探针的选择和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2 邹肇娥;王化远;唐元清;;荧光探针的应用[J];华西药学杂志;1991年04期

3 范伟贞;马杰;陈建平;林丽榕;黄荣彬;;识别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有机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2年08期

4 田少敏,阮康成;核酸荧光探针新进展[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8年01期

5 陈伟;段武彪;贺春英;李桂平;;非对称酞菁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展望[J];医学信息;2005年12期

6 单玲玲;高贵珍;段红;顾月清;;靶向性荧光探针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3年04期

7 王水云,晏芳,彭贺新,郑昌东,柏承文;荧光定量法测量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我国学者开发独特荧光探针,实现对细胞代谢辅酶实时拍录[J];微创医学;2012年02期

9 胡文祥;恽榴红;;药物的荧光检测探针——9--蒽酰氯的合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1年03期

10 杨频,杨斌盛,慈云祥,杨燕生;镧系荧光探针在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虎;刘志洪;蔡汝秀;;新型双光子钙离子荧光探针[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郑小兰;樊晓星;闫敏;孙丹;郑洪;;一种新型高选择性次氯酸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童爱军;向宇;;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阴、阳离子识别中的分析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秉勤;田敏;武祥龙;郭媛;史真;;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曹立;陈文彬;席真;;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朱浩;刘晓健;樊江莉;彭孝军;;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张冠军;王利民;张良;陈志俊;;基于高性能有机颜料功能化的荧光探针用于氟离子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李国平;江华;;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曹立侠;李沙瑜;杨国强;;一种新型的关于氨基酸识别荧光探针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玉梅;刘渊;任桂佳;丁立平;房喻;;基于表面活性剂调控的荧光探针及其对爆炸物的传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丽;新型pH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2 刘景;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生物传感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彭梦姣;一系列新型有机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刘姝兟;若干低浓度无机离子的富集与检测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晓菊;双组分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对单糖和糖苷的检测[D];山西大学;2015年

6 张迪;Tk吨类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邱琳;新型Fe~(3+)、Zn~(2+)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8 张卫杰;基于AIE发光机理的肿瘤靶向成像及线粒体荧光探针在细胞自噬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渠星宇;红光/近红外BODIPY类荧光探针的研究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冕;检测有毒有害离子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芳;新型含二氟硼结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质检测与成像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帅;合成罗丹明B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及利用Smiles重排合成苯并VA嗪酮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D];西南大学;2015年

3 彭文;基于香豆素的硫化氢/硫醇双通道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4 焦晓洁;基于新型荧光染料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5 魏婷;基于萘二甲酸酐的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6 查佳玉;新型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细胞成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丽娟;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余青祥;基于萘酰亚胺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检测功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少敏;基于镧系金属结合标签的荧光探针的发展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10 张亚楠;检测次氯酸的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靶向线粒体的功能性过氧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81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