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IL-33增强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7-06-19 22:08

  本文关键词:IL-33增强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磷酰胺作为最常用的抗肿瘤化疗药之一,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急剧减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主要引发化脓性感染,其传播速度快,具有多重耐药性,致病性和病死率高。中性粒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当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物理屏障进入组织,中性粒细胞迅速趋化至感染部位,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作为“警报素”和前炎性细胞因子,IL-33在细胞凋亡、分化以及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观察IL-33在免疫功能抑制机体中的抗感染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观察IL-33在免疫功能抑制机体中的抗感染作用,并结合体外细胞实验,探讨IL-33对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及IL-33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方法:使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腹腔注射IL-33后感染MRSA,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内中性粒细胞数目以及细菌数目的变化,初步评价IL-33的疗效;用percoll分离中性粒细胞,从细胞水平探讨IL-33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杀伤功能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33对中性粒细胞STAT3磷酸化、ROS生成及其凋亡的影响;免疫磁珠分选造血干细胞,使用细胞增殖标记物Brd U检测IL-33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IL-33对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IL-33预处理的中性粒细胞采用粒细胞输注法对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治疗,探讨其抗感染作用。研究结果:1、IL-33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抗感染能力成功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IL-33治疗后,免疫抑制小鼠在MRSA感染时存活率明显提高,细菌负荷量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免疫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杀伤功能均被抑制,而IL-33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生物学功能。2、IL-33通过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中性粒细胞IL-33活化造血干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同时也激活STAT3下游的C/EBPβ-c-myc,IL-33通过JAK2-STAT3-C/EBPβ-c-myc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为中性粒细胞。3、IL-33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IL-33通过JAK2-STAT3信号调控中性粒细胞ROS的生成从而增强其杀菌功能,同时也通过JAK2-STAT3通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凋亡。4、输注IL-33预处理的中性粒细胞对免疫抑制小鼠有保护作用IL-33预处理的中性粒细胞输注到免疫小鼠体内,能显著提高其存活率及抗感染能力。结论:IL-33通过促进造血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而上调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并增强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耐药菌感染的能力。
【关键词】:IL-33 免疫抑制 MRSA 中性粒细胞 造血干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序言11-14
  • 第二章 IL-33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的作用14-34
  • 2.1 前言14
  • 2.2 实验材料14-17
  • 2.2.1 实验动物及菌株14
  • 2.2.2 实验试剂14-15
  • 2.2.3 实验仪器设备15-16
  • 2.2.4 实验溶液配制16-17
  • 2.3 实验方法17-24
  • 2.3.1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17
  • 2.3.2 IL-33处理后白细胞、各类细胞变化情况17
  •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活化与保存17
  • 2.3.4 IL-33体内治疗及MRSA感染17-18
  • 2.3.5 死亡曲线18
  • 2.3.6 观察指标18-19
  • 2.3.7 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19-20
  • 2.3.8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20-21
  • 2.3.9 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21
  • 2.3.10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21-22
  • 2.3.11 LB平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杀伤功能22-23
  • 2.3.12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R2的表达23-24
  • 2.3.13 统计分析24
  • 2.4 实验结果24-32
  • 2.4.1 IL-33处理后白细胞、各类细胞变化情况24-25
  • 2.4.2 小鼠存活率25-26
  • 2.4.3 血液、腹腔液、各脏器细菌数目26-27
  • 2.4.4 血液、腹腔液中性粒细胞数目27-28
  • 2.4.5 细胞因子的表达28-29
  • 2.4.6 IL-33对免疫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29-30
  • 2.4.7 IL-33对免疫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30-31
  • 2.4.8 IL-33对免疫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31-32
  • 2.5 讨论32-34
  • 第三章 IL-33对骨髓粒系分化的影响34-52
  • 3.1 前言34
  • 3.2 实验材料34-37
  • 3.2.1 实验动物及菌株34
  • 3.2.2 实验试剂34-35
  • 3.2.3 实验仪器设备35-36
  • 3.2.4 实验溶液配制36-37
  • 3.3 实验方法37-45
  • 3.3.1 造血干细胞的分离37-38
  • 3.3.2 磁珠分选前后lin-细胞含量检测38
  • 3.3.3 造血干细胞中IL-33受体ST2的表达38
  • 3.3.4 造血干细胞P-STAT3的表达38-39
  • 3.3.5 STAT3调控CEBPβ、c-myc的表达39-40
  • 3.3.6 PCR检测CEBPβ、c-myc、CyclinD1的表达40-42
  • 3.3.7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调控42-43
  • 3.3.8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3-44
  • 3.3.9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44-45
  • 3.3.10 统计分析45
  • 3.4 实验结果45-50
  • 3.4.1 磁珠分选前后lin-细胞纯度的检测45-46
  • 3.4.2 造血干细胞ST2的表达及STAT3磷酸化情况46
  • 3.4.3 STAT3调控CEBPβ、c-myc的表达46-47
  • 3.4.4 PCR检测CEBPβ、c-myc、CyclinD1的表达47-48
  • 3.4.5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调控48
  • 3.4.6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8-50
  • 3.4.7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50
  • 3.5 讨论50-52
  • 第四章 IL-33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52-62
  • 4.1 前言52
  • 4.2 实验材料52-54
  • 4.2.1 实验动物及菌株52
  • 4.2.2 实验试剂52-53
  • 4.2.3 实验仪器设备53
  • 4.2.4 实验溶液配制53-54
  • 4.3 实验方法54-57
  • 4.3.1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活化与保存54
  • 4.3.2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54
  • 4.3.3 流式细胞术检测P-STAT3的表达54-55
  • 4.3.4 STAT3信号通路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55-56
  • 4.3.5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56-57
  • 4.3.6 IL-33通过STAT3信号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57
  • 4.3.7 统计分析57
  • 4.4 实验结果57-61
  • 4.4.1 流式细胞术检测P-STAT3的表达情况57-58
  • 4.4.2 STAT3信号通路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58-59
  • 4.4.3 IL-33通过STAT3信号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59-60
  • 4.4.4 IL-33通过STAT3信号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60-61
  • 4.5 讨论61-62
  • 第五章 中性粒细胞过继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的作用62-72
  • 5.1 前言62
  • 5.2 实验材料62-64
  • 5.2.1 实验动物及菌株62
  • 5.2.2 实验试剂62-63
  • 5.2.3 实验仪器设备63
  • 5.2.4 实验溶液配制63-64
  • 5.3 实验方法64-67
  • 5.3.1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64
  • 5.3.2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活化与保存64
  • 5.3.3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64
  • 5.3.4 中性粒细胞预处理64-65
  • 5.3.5 中性粒细胞过继及MRSA感染65
  • 5.3.6 死亡曲线65
  • 5.3.7 检测指标65-66
  • 5.3.8 中性粒细胞在免疫抑制小鼠体内的迁移66-67
  • 5.3.9 统计分析67
  • 5.4 实验结果67-71
  • 5.4.1 小鼠存活率67-68
  • 5.4.2 血液、腹腔液、各脏器细菌数目68-69
  • 5.4.3 血液、腹腔液中性粒细胞数目69-70
  • 5.4.4 中性粒细胞在免疫抑制小鼠体内的迁移70-71
  • 5.5 讨论71-72
  • 全文总结72-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1英文缩写语中文对照表77-79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万玉;包永占;林德贵;钟秀会;刘迎;;微粉中药黄藿散对免疫抑制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12期

2 刘守义;王树鹏;刘书宇;;香芪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3 雷晓凌;赵树进;蒋琳兰;;弯斑蛸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调节作用[J];中国海洋药物;2007年05期

4 陈庆;李健;黄一帆;;“芪苓”制剂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蛋白含量及转氨酶活性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2008年S1期

5 唐小云;王志龙;李福娟;;小柴胡汤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廉宜君;陈韩英;李炳奇;杨金凤;袁军;;沙枣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调节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7 王力男;王勤;苗明三;;无花果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0年04期

8 周桂保;高慧灵;丁佩娥;张群;余传林;雷林生;;木蹄层孔菌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朱丹;张春花;梁秋云;刘华钢;;金黄扶正茶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08期

10 韦鹏涯,王坤,傅瑞全,韦启后;绿素酊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傅瑞全;韦鹏涯;王坤;杨贵彬;;免疫口服液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傅瑞全;韦鹏涯;王坤;杨贵彬;;免疫口服液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图门巴雅尔;哈斯苏荣;;公驼枕腺分泌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A];2012中国驼业进展[C];2012年

4 刘宝录;全福才;赵淑玲;李江红;卢艳;张雅静;辛瑞虎;吴红彦;;扶正逐毒丸急性毒性及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汉贤;秦春宏;;CTX免疫抑制小鼠SRCA法的评价及其与MTT法肿瘤药敏试验比较的研究[A];2001'全国肿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冉;燕窝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免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朱丹;金黄扶正散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刘静;扶正抗艾方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和CC、CXC类趋化因子的影响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4 杨雯轩;感毒清颗粒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皮热古丽·阿布都卡地(Sipirigul Abdukadi);查木古尔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代谢组学作用机制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2 兰芳;IL-33增强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3 赵敏;复方防黄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4 龙珍;玉郎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5 岳丽;大蒜多糖B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新军;青春双歧杆菌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7 杨宪勇;北沙参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古文财;熄风静宁汤调节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胡松;复方鹰不泊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FN-γ、IL-2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10 吴素琴;辽宁、吉林和朝鲜人参对小鼠细胞免疫影响的比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IL-33增强免疫抑制小鼠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463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