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宫颈鳞癌术后不同放疗模式与急性血液学毒性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7:05

  本文关键词:宫颈鳞癌术后不同放疗模式与急性血液学毒性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对比宫颈鳞癌术后患者应用序贯化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3DCRT,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的剂量学参数,并探索两种放疗模式与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IMRT组和3DCRT组,于放疗前、后分别接受1周期TP(多西他赛75mg/m2 d1+顺铂30mg/m2 d1-3)方案化疗治疗(序贯疗法)。记录两组全盆腔骨髓、髂骨、骶尾骨、腰椎、坐耻骨、左右股骨头分别在5Gy、10Gy、15 Gy、20 Gy、25 Gy、30 Gy、35 Gy、40 Gy、45 Gy和50 Gy剂量下受照射的骨体积,即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和V50。记录治疗前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频次,并根据急性血液学毒性RTOG(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指南对其进行分级。分析剂量学参数和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关系。研究结果:1.在IMRT组和3DCRT组中急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和96.7%(P=0.910),主要为1-3级,3DCRT组中有1例发生4级骨髓抑制;在IMRT组和3DCRT组中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53.3%和60%(P=0.977),主要为2-4级;在IMRT组和3DCRT组中急性贫血发生率分别为83%和90%(P=0.539),主要为1-2级,3-4级为0例;在IMRT组和3DCRT组中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26.7%(P=0.181),主要为1级。以上急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IMRT组中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的最低点较3DCRT组高(2.38×10e9/L vs 2.19×10e9/L(P=0.394)、1.46×10e9/L vs 1.33×10e9/L(P=0.476)、131.83×10e9/L vs 124.93×10e9/L(P=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MRT组中全盆腔骨髓及各亚区的V30、V35、V40、V45、V50均较3DCRT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IMRT组和3DCRT组中V5、V10、V15、V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IMRT组中,右侧股骨头的V10、V15、V25和V30显著低于左侧股骨头(分别是74.79%vs 79.77%(P=0.006)、58.41%vs 69.65%(P=0.001)、31.09%vs 39.19%(P=0.020)和16.91%vs 24.23%(P=0.009));3DCRT组中右侧股骨头V10和V15显著低于左侧股骨头(分别是74.45%vs 82.23%(P=0.001)和62.97%vs 71.99%(P=0.001))。5.入组患者的组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PS评分、临床分期、全盆腔骨髓的剂量学参数对≥2级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无影响。结论:1.与3DCRT技术比较,IMRT技术能够显著降低骨髓接受较高剂量照射的体积。2.宫颈鳞癌患者术后经序贯治疗,急性血液毒性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IMRT组和3DCRT组中无差异。3.就经济效益而言,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术后选择3DCRT技术辅助放疗更优。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血液学毒性 骨髓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R730.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放射治疗的发展简史10-12
  • 1.2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12-13
  • 1.3 宫颈癌的治疗13-15
  • 1.4 放疗技术的抉择15-17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7-22
  • 2.1 宫颈癌放疗技术的建立17-18
  • 2.2 治疗方法18-19
  • 2.3 CT模拟定位19
  • 2.4 靶区勾画和危及器官的界定19-20
  • 2.5 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限制条件20-21
  • 2.6 放疗计划设计21
  • 2.7 治疗计划的评估及观察指标21
  • 2.8 血液学毒性终点21
  • 2.9 统计学处理21-22
  • 第三章 结果22-34
  • 3.1 IMRT组和 3DCRT组治疗前血液学基线数据22
  • 3.2 急性血液学毒性22-23
  • 3.3 剂量学参数比较23-31
  • 3.4 多因素与血液学毒性相关性分析31-34
  • 第四章 讨论34-41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52
  • 附录52-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储真真;陈信义;孙韬;贾枚;张燕明;赵晓东;卢殿荣;田同德;;补肾生血方防治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2 杜涛;李茗;;化疗后血液学毒性增至Ⅲ度以上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时机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06期

3 陈昀,沈志祥;头孢类抗生素的血液学毒性反应[J];临床内科杂志;2003年09期

4 王存德,江波,刘坤,金从国,王瑜;化疗后24小时与血液学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时皮下注射rhG-CSF的疗效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03年01期

5 ;吉西他滨固定速率滴注与30分钟滴注治疗恶性肿瘤的血液学毒性比较(英文)[J];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2年07期

6 王临润;张国兵;黄明珠;;吉西他滨固定速率输注的峰浓度与血液学毒性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庭凤;沈丽达;王丽;王媛媛;杨静;;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化疗耐受性评价[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2 王临润;张国兵;黄明珠;;吉西他滨固定速率输注的峰浓度与血液学毒性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储真真;补肾生血方减轻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艳贤;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急性血液学毒性相关预测因子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葛尧;宫颈鳞癌术后不同放疗模式与急性血液学毒性关系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3 刘海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血液学毒性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宫颈鳞癌术后不同放疗模式与急性血液学毒性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66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