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紫杉醇与大黄素联用对小鼠EMT6乳腺癌治疗效果病理学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22 13:20

  本文关键词:紫杉醇与大黄素联用对小鼠EMT6乳腺癌治疗效果病理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与紫杉醇合用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独使用紫杉醇或者大黄素,本实验利用EMT6乳腺癌细胞株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通过紫杉醇联合大黄素进行药物治疗,以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Ki-67以及TUNEL检测细胞凋亡作为相应指标,对治疗效果的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方法:制备移植性EMT6乳腺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联合用药组、紫杉醇组、大黄素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15天后剖取肿瘤进行以下实验操作:①一般观察;②HE染色观察;③免疫组化检测VEGF和Ki-67;④TUNEL检测细胞凋亡。试验结果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D)的形式表示,使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1.实验组剖取肿瘤的瘤重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4.334-1.43g、紫杉醇组2.974±0.72g、大黄素组3.93+0.89g、联合用药组2.47+0.74g,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紫杉醇组31.24%、大黄素组9.13%、联合用药组42.92%,紫杉醇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可明显观察到,模型对照组及大黄素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质比增大,肿瘤实质和间质分解不清,细胞形态不规则,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肿瘤间质可见新生血管,但基底膜不完整,偶见肿瘤细胞入侵血管造成的血栓;联合用药组及紫杉醇组肿瘤组织排列相对较疏松,瘤灶内出现多发性片状坏死,组织中心有许多空隙,其中可见蛋白样物质及细胞碎片,并可见血管轮廓被破坏,两组均较为明细。3.实验各组VEGF积分光密度的表达水平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0.27±0.09、紫杉醇组0.15±0.02、大黄素组0.204±0.03、联合用药组0.11±0.03,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Ki-67积分光密度的表达水平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0.454±0.10、紫杉醇组0.24±0.04、大黄素组0.364±0.05、联合用药组0.18±0.06,联合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TUNEL检测实验各组凋亡水平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8.50±4.96、紫杉醇组24.18±9.10、大黄素组32.52±6.79、联合用药组67.28±10.38,联合用药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极显著差异(p0.01),紫杉醇组及大黄素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Ki-67的表达与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结论:从以上实验结果相关评价来看,紫杉醇和大黄素的联合作用可减少肿瘤血管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在Balb/c小鼠活体内紫杉醇联合大黄素具有抑制EMT6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且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 EMT6细胞 VEGF Ki-67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文献综述9-18
  • 1.1 乳腺癌概述9
  • 1.2 乳腺癌模型的研究进展9-14
  • 1.2.1 实验动物10
  • 1.2.2 造模方法10-14
  • 1.3 VEGF简介14-16
  • 1.3.1 VEGF的结构和表达15
  • 1.3.2 VEGF的生物学功能15-16
  • 1.4 Ki-67简介16-17
  • 1.4.1 Ki-67的结构和表达16
  • 1.4.2 Ki-67的生物学功能16-17
  • 1.5 紫杉醇的药理作用17-18
  • 1.6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18
  • 1.7 紫杉醇与大黄素的联合作用18
  • 2. 材料与方法18-25
  • 2.1 实验材料18-19
  • 2.1.1 受试药物18
  • 2.1.2 细胞株18
  • 2.1.3 化学试剂18-19
  • 2.1.4 设备仪器19
  • 2.1.5 实验动物19
  • 2.2 实验方法19-25
  • 2.2.1 EMT6细胞的培养20
  • 2.2.2 EMT6细胞Balb/c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20
  • 2.2.3 分组及给药20-21
  • 2.2.4 饲养环境21
  • 2.2.5 肿瘤抑制率测定21
  • 2.2.6 肿瘤组织HE染色21-22
  • 2.2.7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S-P法)22-23
  • 2.2.8 肿瘤组织切片的TUNEL染色23-24
  • 2.2.9 图像分析原理24
  • 2.2.10 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法24
  • 2.2.11 统计学处理及结果显示24-25
  • 2.2.12 技术路线图25
  • 3 实验结果25-37
  • 3.1 EMT6细胞培养25-26
  • 3.2 肿瘤的一般观察26-27
  • 3.3 肿瘤抑制率的测定27
  • 3.4 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27-30
  • 3.5. 肿瘤组织VEGF检测结果30-32
  • 3.6 肿瘤组织Ki-67检测结果32-34
  • 3.7 原位细胞凋亡实验结果34-37
  • 4. 实验讨论37-39
  • 英文缩写一览表39-40
  • 参考文献40-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志敏,刘刚;乳腺癌器官亲嗜性转移的分子机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2 程广源;乳腺癌标志物的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04年05期

3 王蓓,郑昭景,徐瑞龙,王朝明,李曙光,徐熙善,厉军,骆健生,丁丰盛,洪中武;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肿瘤;2005年05期

4 袁們,徐兵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J];癌症进展;2005年03期

5 ;可减少乳腺癌发生的食物[J];家庭护士;2006年03期

6 蔡春友;姚智;;乳腺癌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其在增殖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6年05期

7 杜丽莉;韩存芝;刘秀英;荆洁线;赵先文;田保国;谢燕红;;血清瘦素水平及体质指数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5期

8 吴荣兴;;32例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5期

9 林授;林德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07期

10 任丽;陈瑛;李丁;;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玲;;乳腺癌生物学及临床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2 殷玉琨;李静蔚;;乳腺癌中医辨证与预后因子相关性研究概况[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前军;司徒红林;林毅;;早期乳腺癌系统辅助治疗概述[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利红;韩宏丽;张晓静;王春凤;张琦炜;;ER PR C-erbB-2 P~(53)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陈衍;刘文超;秦鸿雁;韩骅;;人脂肪酸合成酶启动子对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转录活性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蕾;王斌;糜漫天;张乾勇;;重庆市妇女血浆脂肪酸组成谱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卫国;盛雅娟;蓝天;金洪传;毛伟敏;王晓稼;;重楼皂苷Ⅱ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董良;李海金;;乳腺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建;乳腺癌饮食 两个时期不一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辛君;乳腺癌扩散基因“浮出水面”[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王乐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导致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N];科技日报;2011年

4 刘霞;一种天然分子能阻止乳腺癌恶化[N];科技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王乐 沈基飞;乳腺癌耐药新标志物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1年

6 伊遥;乳腺癌药新旧交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7 记者 郑晓春;以发现可促使乳腺癌细胞扩散的蛋白[N];科技日报;2007年

8 李国军;三地肿瘤专家共商乳腺癌治疗良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实习生 蒋洪涛;激素治疗应慎重,别让乳腺癌瞄上你[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谭毅挺 佘晓蓉 李虹辉;靠自摸防查早期乳腺癌悬![N];大众卫生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朝辉;乳腺癌单细胞激光镊子拉曼光谱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吕静;膳食脂肪酸摄入、体内脂质代谢水平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杜丽莉;血清瘦素水平血脂含量和体重指数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4 李玮;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与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相关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钰婷;乳腺癌基因分型中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探讨[D];吉林大学;2012年

6 邱镜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曾会会;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D];蚌埠医学院;2014年

8 张捷;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白丽园;RNA结合蛋白QKI-5在乳腺癌中的初步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李曦洲;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紫杉醇与大黄素联用对小鼠EMT6乳腺癌治疗效果病理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71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6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