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感染红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双色荧光示踪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6-25 06:15

  本文关键词:感染红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双色荧光示踪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高表达红色荧光蛋白(RFP)的人肝癌细胞Hep G2/RFP和鼠肝癌细胞Hepa1-6/RFP,并探讨肝癌细胞感染前后的一些基本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是否受到影响。方法:将同时载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及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Hep G2及鼠肝癌细胞Hepa1-6,然后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的细胞分别命名为Hep G2/RFP、Hepa1-6/RFP。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后的细胞形态;Hep G2/RFP、Hepa1-6/RFP细胞体外传代培养30代,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传代30代前后细胞感染RFP的阳性率;采用PCR检测肝癌细胞基因组中RFP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法、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染色体分析实验,Western-blot实验比较感染前后肝癌细胞的增殖曲线、侵袭力、染色体核型及数目、相关蛋白AFP的表达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经嘌呤霉素筛选后,两肝癌细胞红色荧光蛋白的感染率都高达98%以上;PCR结果证实RFP基因成功整合至肝癌细胞中;肝癌细胞感染前后细胞的增殖曲线、侵袭力、染色体的核型及数目、相关蛋白AFP的相对表达量几乎没有改变。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人肝癌细胞Hep G2/RFP及鼠肝癌细胞Hepa1-6/RFP既能稳定高表达RFP,又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基本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不变,为进一步进行肝癌追踪性研究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新工具。目的:建立红、绿双色荧光示踪的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基本特征。方法:将稳定高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人肝癌细胞Hep G2/RFP和鼠肝癌细胞Hepa1-6/RFP接种于全身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裸小鼠肝右叶,建立双色荧光示踪的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活体荧光成像仪实时动态观察移植瘤的生长转移情况,然后取肝癌组织作连续冰冻切片,取肝癌原代组织培养,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成功建立了红、绿双色荧光示踪的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率为100%。实时活体成像可检测到早期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红色肿瘤团块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增多,并从肝区向肝外组织迁移。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切片,不仅直观显示了重构的肝癌组织区域有大量的绿色宿主细胞和红色肿瘤细胞交织在一起,而且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及肝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的融合等也清晰可见,甚至可以精确到单个细胞水平。常规HE染色基本符合肝癌的基本特征。Hepa1-6/RFP肝癌原代组织的培养也证实了融合细胞参与了肝癌组织“重构体”的组成。结论:双色荧光示踪的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够在活体内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清fc显示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的位置和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个新的可视化实验平台。与传统模型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红色荧光蛋白 肝癌细胞 慢病毒 肝细胞癌 双色荧光示踪 原位移植模型 活体荧光成像系统 细胞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5
  • 参考文献13-15
  • 第一部分 感染红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15-29
  • 引言15
  • 材料与方法15-21
  • 结果21-26
  • 讨论26-27
  • 参考文献27-29
  • 第二部分 双色荧光示踪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29-40
  • 引言29
  • 材料与方法29-31
  • 结果31-36
  • 讨论36-38
  • 参考文献38-40
  • 综述 荧光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40-51
  • 参考文献45-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1-52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晶,沈志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肝癌[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11期

2 段纪成;杨家和;刘凯;吴孟超;;单用丝裂霉素或表柔比星对肝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杨盛力;彭静;陈孝平;;中药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06期

4 魏莉;李爱民;罗荣城;;肝癌多药耐药及逆转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9年07期

5 王智;;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凋亡及机制探讨[J];江苏医药;2012年11期

6 李培坤;耿小平;;肝癌耐药的基因学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年12期

7 龚民族;;大白鼠肝癌细胞株FSK 7901,FSK 7902的建立和特点[J];解剖学报;1981年03期

8 曹韵贞,汤钊猷;人体肝癌细胞株研究进展[J];肿瘤;1985年03期

9 ;视黄酸逆转入肝癌细胞株的研究[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10 偶晓明,王俊明,黄辰,关莲璞,杨培金,林琳;肝癌细胞的融合方法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绪勇;王建国;冯晓文;王雁;曹国强;陈海;徐骁;郑树森;;肝癌组织中氨基酰化酶-1表达及作用[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魏绪勇;王建国;冯晓文;王雁;曹国强;陈海;徐骁;郑树森;;肝癌组织中氨基酰化酶-1表达及作用[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唐瑞峰;马艳鹏;吴建飞;孙建;张文华;黄亮;;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对肝癌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的调节[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瑞峰;孙超;马艳鹏;吴建飞;孙建;张文华;;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对肝癌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调节[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任军;;肝癌的生物治疗[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6 陈启桢;林雅慧;;樟芝菌种于中药草固态发酵萃取液对抗人类肝癌动物试验功效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建林;樊晓晖;;一株新发现的新城疫病毒高效杀伤肝癌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孙文洁;廖正凯;周福祥;张红艳;黄成虎;熊杰;周云峰;;放射线对肝癌细胞中端粒酶启动子活性的影响[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鲁;汤钊猷;薛琼;孙惠川;陈军;高冬梅;赵燕;陈洁;;β干扰素抑制肝癌肿瘤生长和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叶依霞;周永健;李瑜元;张宗胜;;广州市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自然病程及危险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运红邋胡颜;科学家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肝癌成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张中桥;AFP可作为治疗肝癌的新靶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印高乐;台湾研究发现黄体酯酮可降低肝癌复发率[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李运红邋胡颜;我国科学家首次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记者 陈建强邋通讯员 李运红 胡颜;国内首次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李运红邋胡颜;国内首次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刘道安邋运红 胡颜;我国学者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刘道安邋通讯员 运红 胡颜;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缺氧诱导因子2α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史以超;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治疗肝癌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张巨波;干扰素Tα对肝癌复发再治疗疗效及相关机理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杨景波;利用光镊和膜片钳技术探索人肝癌细胞株膜电规律[D];中南大学;2013年

5 隋春阳;TLR4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分泌细胞因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舒波;缺氧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多药耐药性的调控及HIF-1α RNAi对MDR1的干涉作用[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玮;VASN蛋白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及治疗靶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8 陆艺;生存素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基于其突变体的转基因治疗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方颖;去泛素化酶UCH37对肝癌复发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晏维;Netrin-1调控缺氧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珊;光动力疗法联合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H22肝癌小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郑岩;UC001kfo通过调控α-SMA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包万员;HtrA1丝氨酸蛋白酶通过XIAP途径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于瀚卿;肝癌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后COX2表达上调机制及其抗凋亡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小平;感染红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双色荧光示踪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D];苏州大学;2015年

6 姜蓬垒;NK4增强肝癌细胞Li-7对5-FU的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徐溢;Elongator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郑纪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9 于之昊;氢离子调节通道在肝癌细胞的表达及其功能作用[D];遵义医学院;2011年

10 夏士珊;人工抗原递呈细胞体外激活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感染红色荧光蛋白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双色荧光示踪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8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