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28 11:21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检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及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的表达,初步分析探讨PHC患者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内科乙肝相关性PHC合并肝硬化患者30例(Ⅰ组)、乙肝肝硬化患者16例(Ⅱ组)、健康体检者20例(Ⅲ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HC合并肝硬化患者(Ⅰ组)、乙肝肝硬化患者(Ⅱ组)、健康体检者(Ⅲ组)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百分比,结合患者资料初步分析其意义:(1)三组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百分比表达;(2)PHC组Treg细胞与MDC、PDC细胞百分比表达水平相关性;(3)PHC组肿瘤直径与Treg、MDC、PDC细胞百分比表达水平相关性;(4)PHC组患者HBV DNA载量与Treg、MDC、PDC细胞百分比表达水平相关性。结果:1、三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检测:Treg细胞在PHC组(8.56±1.87)%高于肝硬化组(6.77±2.39)%和对照组(4.22±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外周血中MDC细胞百分比检测:MDC细胞在PHC组(0.34±0.12)%低于对照组(0.5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低于肝硬化组(0.42±0.13)%,肝硬化组低于对照组(0.51±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外周血中PDC细胞百分比检测:PDC细胞在PHC组(0.13±0.07)%低于对照组(0.34±0.09)%、肝硬化组(0.17±0.07)%低于对照组、PHC组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HC组Treg细胞与MDC、PDC细胞百分比相关性:PHC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与MDC、PDC细胞百分比无明显相关性(r=-0.35, P0.05; r=-0.33, P0.05)。5、PHC组肿瘤直径与Treg、MDC、PDC细胞亚群百分比相关性:肿瘤直径与Treg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992,P0.05),与MDC、PDC细胞无显著相关性(r=0.114, P0.05; r=-0.289, P0.05)。6、PHC组HBV DNA与Treg, MDC、PDC细胞亚群百分比相关性HBV DNA与Treg、MDC、PDC细胞均无显著相关性(r=0.053, P0.05;r=0.423, P0.05; r=0.238, P0.05).结论:1、PHC患者外周血Treg的表达较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均升高;而MDC、PDC的表达较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均降低。2、PH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表达与MDC、PDC细胞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3、PH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正相关,而MDC、PDC细胞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4、PHC患者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的表达与HBV D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5、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Treg明显升高,而MDC、PDC显著降低,但两者之问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本实验尚未能明确,但两者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均产生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 调节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英文摘要4-7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7-9
  • 引言9-11
  • 材料和方法11-17
  • 结果17-23
  • 讨论23-26
  • 参考文献26-30
  • 结论30-31
  • 附录一 综述31-37
  • 参考文献35-37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7-38
  • 附录三 致谢38-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文,汪金;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年02期

2 俞顺章;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摘要)[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年05期

3 丁海,薛迪广,李德春;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抑癌基因在二期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1年12期

4 周信达;原发性肝癌的根治切除标准:进展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5 陈孝平,陈汉;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消化杂志;2001年07期

7 罗时敏;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综合临床;2001年10期

8 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8期

9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10期

10 李忱瑞,史仲华,郝玉芝,刘德忠,郭彦君,曾辉英,姜文浩,李槐,周纯武;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华肿瘤杂志;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朝林;锡林牧;;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涂燕云;陈枝俏;许剑;;广西原发性肝癌流行和临床特点分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3 魏建平;;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血管供应的变化[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孟欣;周晓东;;弹性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马建科;;中西医结合介入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侯炜;;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总结[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汤炜;奚朗秋;;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16例分析[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魏迈程;;原发性肝癌42例临床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朱宏;;27例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邓国忠;伍显庭;李国友;;放疗加护肝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一;中西医互补治疗原发性肝癌有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日升;拜耳支持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疗推广项目[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程祖亨;原发性肝癌到底要不要手术[N];农村医药报(汉);2012年

4 胡继雄;隐匿杀手原发性肝癌[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曾运红 谭卫仙;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金鸥邋岳金凤 记者 吴天飞;研究发现 吃树莓葡萄苹果能防原发性肝癌[N];哈尔滨日报;2008年

7 冯大夫;原发性肝癌的特点及诊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冀京蕊;如何发现原发性肝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忠文;治原发性肝癌验方[N];民族医药报;2001年

10 朱永康(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原发性肝癌不一定有临床症状[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哲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牛永健;150例原发性肝癌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临床预后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3 田卫东;胡志敏教授运用肝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34例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王建国;152例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冯嘉;多西他赛介入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李圣春;原发性肝癌舌质颜色评价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高心宇;艾克达康颗粒对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孙敏;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血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香艳;原发性肝癌患者症状他评的可行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倪雅琼;3602例原发性肝癌资料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MDC、PDC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93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