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线粒体动态变化对顺铂抗白血病作用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17-06-29 05:04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动态变化对顺铂抗白血病作用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白血病(也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异常白细胞大量无限制地增殖,从而影响正常血细胞的制造。已有报道抗肿瘤药顺铂可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的结果显示,顺铂能诱导L1210细胞发生凋亡,而利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抑制剂Mdivi-1可以明显抑制顺铂介导的细胞凋亡。此外,顺铂能诱导L1210细胞内caspase 3活化,Drp1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顺铂诱导的caspase 3活化。顺铂处理小鼠淋巴性白血病细胞系L1210细胞后,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Drp1抑制剂Mdivi-1能有效抑制顺铂诱导的ROS产生。上述结果表明,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功能改变与顺铂抗白血病作用密切相关。虽然顺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但其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该药治疗白血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探讨顺铂耐药的可能机制,我们首先建立了小鼠淋巴性白血病细胞L1210的顺铂耐药细胞系L1210/DDP,并以此用来研究顺铂耐药性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调节线粒体外膜融合的蛋白Mfn1和Mfn2在顺铂耐药细胞系L1210/DDP中表达显著升高,提示顺铂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线粒体外膜融合调节蛋白介导的线粒体功能改变有关。
【关键词】:L1210细胞 L1210/DDP细胞 线粒体 顺铂耐药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5
  • 1.1 白血病10
  • 1.2 顺铂的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机制10-12
  • 1.2.1 顺铂作用机制11
  • 1.2.2 顺铂耐药机制11-12
  • 1.3 线粒体12
  • 1.4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12-13
  • 1.5 Caspase 3 与细胞凋亡13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5-26
  • 2.1 仪器与试剂15-17
  • 2.1.1 主要仪器设备15-16
  • 2.1.2 主要试剂16-17
  • 2.2 实验材料17
  • 2.3 实验方法17-26
  • 2.3.1 L1210 细胞培养17-18
  • 2.3.1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18
  • 2.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18-19
  • 2.3.4 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 3 的表达19-22
  •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ROS的变化22
  • 2.3.6 L1210/DDP稳定细胞系的建立22-23
  • 2.3.7 台盼蓝拒染法检测IC5023
  • 2.3.8 Western Blot检测L1210 和L1210/DDP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23-24
  • 2.3.9 Western Blot检测顺铂处理不同时间后L1210 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24-26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26-35
  • 3.1 Drp1 抑制剂Mdivi-1 能显著抑制顺铂诱导的L1210 细胞凋亡26-28
  • 3.2 Drp1 抑制剂Mdivi-1 能抑制顺铂诱导的L1210 细胞caspase 3 活化28-29
  • 3.3 Drp1 抑制剂Mdivi-1 能抑制顺铂诱导的L1210 细胞活性氧(ROS)产生29-31
  • 3.4 L1210/DDP稳定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性的检测31-32
  • 3.5 L1210 和L1210/DDP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32-33
  • 3.6 顺铂处理不同时间后L1210 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33-35
  • 第4章 讨论35-37
  • 第5章 结论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2-43
  • 综述43-53
  • 参考文献48-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鲁第;;N’—甲基—N’—β—氯乙腙的抗白血病作用[J];医卫通讯;1978年02期

2 杜欣,翁建宇,陆泽生,李扬秋,苏健华,黄梓伦,林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年07期

3 叶根耀;加强对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年08期

4 王希君;姚旌旗;彭娜;;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9年07期

5 吕蕴新,马学真,王彼得,尹振尧;狼毒浸出液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6 杜欣,陆泽生,翁建宇,黄梓伦,林伟;2例骨髓移植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J];广东医学;1998年10期

7 徐敬肃;段秀绵;殷建林;冯敏;万景华;;癌灵Ⅰ号体内抗白血病作用检测[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1年04期

8 李新燕,张学光,谢炜,刘征辉,郑列琳,夏学鸣,朱学东;γδT 细胞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抗白血病作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05期

9 童茵,瞿国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白血病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3期

10 张立成,郭坤元;异基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抗白血病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转染白细胞介素18基因树突状细胞增强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戈;张熔;符仁义;;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晓军;王昱;刘代红;许兰平;陈欢;陈育红;韩伟;石红霞;刘开彦;;短程免疫抑制剂应用显著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相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而不影响其抗白血病作用[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陈洁;康九红;胡晓霞;王健民;;姜黄素与丙戊酸特异性促进部分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乙酰化而具有协同抗白血病作用[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诱导受体淋巴细胞缺陷状态促进白血病特异性CTL扩增并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诱导受体淋巴细胞缺乏状态促进白血病特异性CTL扩增并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徐玢;马小彤;董成亚;石洋;林永敏;吴克复;马小彤;;小鼠白介素18瘤苗的构建及抗白血病作用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齐淑玲;刘杰文;付津;王文杰;;钙调素拮抗剂(EBB)的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宋飞雪;张连生;;不同来源外周血DC的抗白血病作用比较[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晓亮;谭业辉;赵欣;高素君;李薇;;中药黄芩单体成分SBX抗白血病作用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弘;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的抗白血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2 黄莹;磷脂爬行酶1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危永芳;线粒体动态变化对顺铂抗白血病作用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张威;珍珠菜提取物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石光;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4 Sajin Rajbhandary;人源白细胞介素21增强CIK细胞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方亮;经IFNγ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永鹏;地高辛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7 赵楠;白细胞介素21增强CIK细胞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高大;抗白灵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9 方亮;新型CA-4类化合物MZ3的抗白血病作用与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牛文艳;慢病毒载体(miRNA Sponge)介导miR-17、miR-20a基因沉默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动态变化对顺铂抗白血病作用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96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e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