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GTFⅡF2突变体与CLIC1蛋白的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17-07-29 12:29

  本文关键词:GTFⅡF2突变体与CLIC1蛋白的相互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GTFⅡF2 酵母双杂交 免疫荧光 免疫共沉淀 RNA干扰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证明GTFⅡF2突变体是否与CLIC1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GTFⅡF2的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分别应用了质粒构建、酵母双杂交、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淀以及RNA干扰等实验技术,瞬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食管癌细胞或转化于酵母细胞加以证实,为探索GTFⅡF2的功能及其突变体和CLIC1蛋白功能的关系奠定一定的细胞学基础。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设计GTFIIF2突变体的上下游引物,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缺失突变体GTFⅡF2-N:GTFⅡF2-(1-165 aa);GTFⅡF2(1-100 aa);GTFⅡF2(1-142 aa)和GTFⅡF2-C:GTFⅡF2(161-249 aa);GTFⅡF2(101-249aa);GTFⅡF2(143-249 aa),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送公司测序。在内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中,不转染任何质粒,分别利用GTFⅡF2和CLIC1抗体孵育和琼脂糖珠沉淀后,收集琼脂糖珠珠子western blot分析GTFⅡF2与CLIC1蛋白之间是否相互影响。酵母双杂交实验需要构建GTFⅡF2突变体的酵母表达质粒p GΑDT7-GTFⅡF2(1-165 aa),p GΑDT7-GTFⅡF2(161-249 aa),p GBKT7-GTFⅡF2(1-165 aa),p GBKT7-GTFⅡF2(161-249 aa),分别与实验室保存的p GBKT7-CLIC1,p GΑDT7-CLIC1共同转化于酵母感受态细胞ΑH109中,并在SD3-(-Leu/-His/-Trp)培养基上进行营养筛选,对长出的酵母克隆使用X-α-gαl进行活性测定,通过颜色筛选克隆是否变蓝来证明GTFⅡF2(1-165 aa),GTFⅡF2(161-249 aa)是否与CLIC1存在相互作用。构建GTFⅡF2各个突变体于pc DNA3.1和p CDGFP真核表达载体上,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中,分别将pc DNΑ3.1-CLIC1-FLΑG和pc DGFP-GTFⅡF2突变体或者FLΑG-GTFⅡF2突变体和pc DGFP-CLIC1共同转染到哺乳动物细胞COS7中,进行免疫荧光制片,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GTFⅡF2突变体是否与CLIC1存在共定位现象。在外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中,分别将pc DNΑ3.1-CLIC1-FLΑG和pc DGFP-GTFⅡF2突变体共同转染到哺乳动物细胞HEK 293T中,利用FLAG抗体孵育和琼脂糖珠沉淀后,收集琼脂糖珠珠子western blot分析。在GST pulldown中,分别将GFP标签的相关质粒单独转染到哺乳动物细胞HEK 293T中与实验室保存的GST-CLIC1或者GSTGTFⅡF2突变体融合蛋白在体外混旋,收集谷胱甘肽珠子进行western blot分析GTFⅡF2突变体是否与CLIC1存在相互作用。人工合成靶向GTFⅡF2基因的si RNA序列和阴性对照si RNA序列及质粒pc DNA3.1-GTFⅡF2-FLAG,分别转染至食管癌细胞中,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其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的结果和测序结果一致,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内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中,当用GTFⅡF2抗体免疫印迹后,能够检测CLIC1蛋白的存在,当用CLIC1抗体免疫印迹后,同样能够检测GTFⅡF2蛋白的存在,说明二者存在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分别表达了野生型GTFⅡF2与CLIC1和缺失突变体GTFⅡF2(1-165)与CLIC1蛋白的酵母细胞能够在SD3-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并且酵母克隆在进行α-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后颜色变蓝,证明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表达了GTFⅡF2(161-249)和CLIC1两种蛋白的酵母细胞在SD3-培养基中不能够正常生长并且进行α-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后颜色没有变化,说明二者不存在相互作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FLAG-GTFⅡF2突变体与CLIC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二者在细胞质中的相同部位都有表达。GFP-GTFⅡF2-N在COS7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与CLIC1蛋白无明显定位,而GFP-GTFⅡF2-C细胞核与细胞质均有分布,与CLIC1蛋白有明显的共定位。外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当用GFP抗体免疫印迹后,实验组GFP-GTFⅡF2突变体和CLIC1-FLΑG中能够检测到GFP-GTFⅡF2-N的存在,表明FLAG抗体在沉淀CLIC1-FLΑG的同时也将GFP-GTFⅡF2-N共同沉淀下来,即证明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在(1-100 aa)。GST pulldown实验显示,实验组GFP-CLIC1+GST-GTFⅡF2-N能够检测到GTFⅡF2-N的存在,表明GST-GTFⅡF2-N非GST-GTFⅡF2-C融合蛋白在体外条件下能够下拉GFP-CLIC1;实验组GST-CLIC1+GFP-GTFⅡF2突变体能够检测到GTFⅡF2-N的存在,表明GST-CLIC1融合蛋白在体外条件下能够下拉GTFⅡF2-N,则初步证明GTFⅡF2蛋白与CLIC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在(1-100 aa)。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GTFⅡF2基因表达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均明显受到了抑制,而过表达GTFⅡF2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内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在GTFⅡF2与CLIC1相互作用,并且通过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间接免疫荧光等四种实验技术充分证明了GTFⅡF2-N和CLIC1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都存在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是在N端前100个氨基酸范围内。Knockdown GTFⅡF2抑制了食管癌细胞TE-1、ECA-109的增殖和迁移,为探索GTFⅡF2的功能及其突变体和CLIC1蛋白功能的关系奠定一定的细胞学基础。
【关键词】:GTFⅡF2 酵母双杂交 免疫荧光 免疫共沉淀 RNA干扰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78;R735.1
【目录】:
  • 英文缩略表5-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1 引言14-17
  • 2 材料与方法17-45
  • 3 结果45-67
  • 4 讨论67-70
  • 5 结论70-71
  •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71-72
  • 7 参考文献72-77
  • 附录77-79
  • 致谢79-80
  • 综述80-91
  • 参考文献86-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群策,孙梅元,邓启云;水稻生殖突变体的外观形态特征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1年02期

2 金卫华;曹军卫;王友亮;熊贵光;姚保利;雷铭;;细菌视紫红质多重突变体结构变化及其中间态的寿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12期

3 ;中国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J];广西科学;2011年01期

4 胡忠,梁汉兴,彭丽萍;一个黄绿色水稻突变体的光合作用特性[J];云南植物研究;1981年04期

5 周松茂,李代玺,徐光华;水稻辐射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J];遗传;1985年02期

6 陈芷沅;突变体—侏儒小鼠[J];遗传;1986年03期

7 N.D.Milliams;L.R.Joppa;M.E.Duysen;T.p.Freeman;李国柱;;普通小麦三种缺绿突变体的遗传[J];豫西农专学报;1986年02期

8 陈受宜;朱立煌;洪建;陈少麟;;水稻抗盐突变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1年08期

9 Gitta K Kuipers ,田锦;使用绝对突变体频率比较突变光谱的重要性[J];中国畜牧兽医;2002年03期

10 李敏,扈荣良,王玉炯,张守峰,赵君;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小平;陈芳远;卢升安;周开达;;空间环境诱发水稻突变体特异亲和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戴新宾;张荣铣;许长成;匡廷云;;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光抑制特性研究[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金卫华;曹军卫;姚保利;雷铭;;细菌视紫红质多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天岑;王奎锋;李连维;陈静;蒋华良;沈旭;;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突变体的结构对其聚合-活性关系的提示[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鹏丽;王宁宁;;微型番茄黄叶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程备久;mail.hf.ah.cn);李展;mail.hf.ah.cn);朱苏文;mail.hf.ah.cn);李纯;mail.hf.ah.cn);李培金;mail.hf.ah.cn);谢传晓;mail.hf.ah.cn);;玉米对生突变体的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7 许晓明;张荣铣;;水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吸收光能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魏玉波;梁乃亭;布哈丽且木;;水稻永绿突变体及应用价值[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10 夏宗芗;邬键;甘建华;黄仲贤;;细胞色素b_5的一系列突变体的晶体结构及其与性质、功能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张克;我科学家发现水稻衰老调控分子机制[N];科技日报;2014年

2 钱海丰 编译;植物耐盐基因的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记者 冯卫东;美发现能控制小鼠胖瘦的基因[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错误折叠的因素及其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子栋;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其突变体蛋白对芳香族污染物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Syed Noor Muhammad Shah;黄瓜品系9930诱导突变体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康乐群;家蚕新突变体4龄幼虫致死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史贵霞;大豆子叶折叠突变体cco的转录组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胡运高;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TAREK MOHAMED AHMED SOLIMAN(罗大力);通过γ-射线辐射处理菊花外植体筛选花色和花型突变体[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濵;斑马鱼造血突变体的大规模筛选以及髓系过氧化物酶缺陷突变体smu68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逢举;陆地棉极短纤维突变体的遗传、精细定位与表达谱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旭;番茄rin突变体胎萌的生理机制及rin在胎萌中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婷婷;水稻窄叶白化突变体nul1(t)的鉴定与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赵艳娜;拟南芥生长素合成YUCCA基因参与调控雄配子发育的机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环环;两个水稻苗期致死突变体abl25和ygll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红;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VWF-A1突变体G561S的亲和力变化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谷慧英;芥菜开花整合子SOC1与开花抑制因子SVP、FLC蛋白相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5年

6 蒋发明;斑马鱼消化器官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和Ubel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抗体生产[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蓓华;支架蛋白RACK1及其突变体与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相互作用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张玲;水稻矮化并花发育异常突变体dwarf and deformed flower 2 (ddf2)的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9 徐金刚;水稻光氧化突变体812HS叶片光合和抗氧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毕炀辉;ZNF750基因S70X突变体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9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89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