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09 07:33

  本文关键词: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恶性肿瘤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高凝状态 血栓


【摘要】:目的:进行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血栓弹力图试验(thrombelastography,TEG)在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共339例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同步检测常规凝血功能(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血栓弹力图和血常规,三项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凝血形成时间(K time,K)、凝固角(Angle)、最大凝块强度(Maxium amplitude,MA)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将TEG检测和CCTs检测的各参数结果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Kappa一致性,并对相关的参数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同时计算TEG、CCTs及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纳入统计分析的恶性肿瘤患者共339例,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31例,男女性别比为1.59:1,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肺癌104例,消化系肿瘤176例,乳腺癌20例,生殖系统肿瘤20例,其他19例;发生血栓者21例。2.TEG检测的R与APTT(r=0.365,p0.001)呈正相关,与PT(r=0.058,p=0.285)不相关。R值缩短,APTT时间缩短,提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高;R值延长,APTT时间延长,提示患者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减弱。K与FIB和PLT(r=-0.558、p0.001,r=-0.505、p0.001)均负相关,Angle与FIB和PLT(r=0.54、p0.001,r=0.483、p0.001)均呈正相关,MA与FIB和PLT(r=0.668、p0.001,r=0.702、p0.001)均呈正相关。K值缩短,Angle角增大,ma值增大,fib和plt值增大,提示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血小板功能强;k值延长,angle角减小,ma值减小,fib和plt值减小,提示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血小板功能弱。r与k(r=0.542、p0.001)呈正相关,ma与angle(r=0.793、p0.001)呈正相关,angle与k(r=-0.985、p0.001)、ma与k(r=-0.828、p0.001)均呈负相关,angle与r(r=-0.598、p0.001)、ma与r(r=-0.256、p0.001)均呈负相关。r值、k值缩短,angle角、ma值增大,提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血小板功能强;r值、k值延长,angle角、ma值减小,提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低,血小板功能弱。多元回归显示,只有aptt对r的贡献有意义,aptt代表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活性,说明r值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的功能。angle、k和ma均受aptt、fib、plt多个凝血参数影响,说明angle、k、ma同时受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影响。3.ma虽与plt是高度相关的(r=0.702、p0.001),患者的ma值升高,提示血小板功能强,但对应的plt数量却相差甚远。4.将表示凝血因子活性的r与aptt、pt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034(p0.05)、0.015(p0.05),r与aptt、pt一致性差。将表示纤维蛋白原水平的k值、angle角和ma分别与fib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253(p0.001)、0.365(p0.001)、0.43(p0.001)。将代表血小板功能的k值、angle角和ma分别与plt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286(p0.001)、0.244(p0.001)、0.413(p0.001)。k值、angle角和ma分别与fib和plt具有一致性,teg和ccts两检测方法在反映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方面有中度一致性。5.21例发生血栓的患者中,teg提示高凝的患者有12例,ccts提示高凝的患者有4例,两项同时提示高凝的患者有13例,teg、ccts及二者联合预测肿瘤患者临床发生血栓的灵敏度分别为57%、19%、62%,特异度分别为49%、56%、46%。预测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eg与常规凝血联合检测、teg检测、常规凝血检测,三者特异度相近。结论:本研究显示TEG与常规凝血检测显著相关,有检测一致性,但吻合度一般,不能相互替代。TEG联合常规凝血检测在预测肿瘤患者临床血栓发生时优于任意二者单独检测。
【关键词】:恶性肿瘤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高凝状态 血栓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4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2-14
  • 前言14-16
  • 1 材料与方法16-18
  • 1.1 一般资料16
  •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16-17
  • 1.3 诊断标准17
  • 1.4 统计学处理17-18
  • 2 结果18-26
  • 2.1 一般资料分布18
  • 2.2 339例肿瘤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参数的统计描述18-19
  • 2.3 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参数及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TEG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回归19-22
  • 2.4 部分患者PLT计数与MA值的对应关系22-23
  • 2.5 常规凝血与TEG检测的Kappa一致性分析23-24
  • 2.6 TEG、常规凝血及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肿瘤患者临床血栓发生的灵敏度与特异度24-26
  • 3 讨论26-32
  • 3.1 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机制27
  • 3.2 TEG与常规凝血指标相关与回归结果分析27-29
  • 3.3 TEG与常规凝血指标Kappa一致性结果分析29-30
  • 3.4 TEG、常规凝血及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肿瘤患者临床血栓发生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析30-32
  • 4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7
  • 综述37-45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46-47
  • 个人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瑾;;影响凝血试验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16期

2 徐思莉;;影响凝血试验结果的常规因素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4期

3 唐鸣,边希廷,顾国安,张宇佳,杨成芳;移动平均数质控法在凝血试验中的应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王远杰,刘家瑞;相对离心力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1年06期

5 魏云;彭碧;勾宗蓉;;浅谈凝血试验影响因素[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1期

6 李素珍,秦望森,陈风英;不同抗凝比血浆凝血试验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1期

7 姚齐龙;冯娇;;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8 张广源;梅红梅;;浅谈凝血试验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06年10期

9 王莎萍;;2005年重庆市的凝血试验调查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朱英宁;;凝血试验筛查的临床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佳萍;;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李群圣;徐海燕;;凝血试验筛选及出血倾向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书杰;;止凝血试验结果的解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高素鑫;;不同存放时间对血浆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A];第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黄开泉;刘漪;张淑芳;;全国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建新;叶绍沛;董晶;聂李平;周宇;谢闻悦;;标本溶血对常规凝血试验和纤溶标志物测定结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李映潼;许建成;续薇;;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评价脑梗塞患者凝血状态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红霞;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44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644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