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24 19:31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在做官时热心教育,不做官时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朝廷培养了诸多人才。不仅左右当时,且惠及后世,影响了南宋及元明清几百年的学术发展方向,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是力图在展现吕祖谦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挖掘其关于实学教育思想的内容,以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对“实学”和“浙东学术”两个概念进行全面解读,并就其含义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分析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四个方面来谈,以期揭示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于理的理解;对于心的理解;关于宇宙生成和理气、形神关系。 第四部分,全面阐述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谈,其中以教育内容为主做了具体的阐述。 第五部分,介绍了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从六个方面具体...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选题缘由
        1. 重要的学术地位
        2. 研究的欠缺
        3. 与研究方向有关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
        1. 丰富教育史学科内容
        2. 对今日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三) 文献综述
        1. 大陆研究现状
        2. 台湾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与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文中概念的界定
    (一) 何谓实学
    (二) 何谓浙东学术
二、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1. 政治上的“和议”与“右文”
        2. 经济的复苏
    (二) 家庭背景
        1. 官宦世家
        2. 家学渊源
    (三) 教育背景
        1. 受教育
        2. 办教育
    (四) 学术背景
        1. 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 理学的南传
        3. 与众学者的学术交流
三、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对于“理”的理解
        1. “理”是超时空的绝对
        2. “理”或“天理”乃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3. “理”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4. “天理”即“天命”
    (二) 对于“心”的理解
    (三) 关于宇宙生成和理气、形神关系
        1. 万物都是受天地一元之气生成的
        2. 在理气关系上,吕祖谦主张理不离气
四、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实学教育目的
        1. 受教育者能以封建道德律己
        2. 培养有实用的人才
    (二) 实学教育内容
        1. 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2. 关注国计民生教育
        3. 军事教育
        4. 吏治教育
        5. 爱国教育
        6. 历史观教育
        7. 科举教育
        8. 社会教化
    (三) 实学教育方法
        1. 涵泳持养,存长久心
        2. 不讳过自足,广泛积累学习素材
        3. 讲习交流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勇于存疑
五、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重视道德教化
    (二) 强调经世致用
    (三) 不拘门户偏见
    (四) 坚守家学传统
    (五) 教学与科研并进
    (六) 重践履
六、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价值
    (一) 对南宋教育与学术的震撼
    (二) 对元明清时期教育与学术的引领
    (三) 对近代教育的启蒙
    (四) 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1. 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实事求是的崇实精神
        2. 在教学实践中灌输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
        4. 在教学实践中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97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97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