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文精神视阈下先秦儒家“敬德-敬神”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4:33
  先秦时代的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价值载体是变化的,从敬畏生杀予夺的神灵到敬畏惟德是辅的天命,最终再到道德修养之"敬德"与神灵信仰之"敬神"相结合的形式,在保留神灵信仰的基础上转向了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维度,形成了"敬德-敬神"理念,体现出中国人文精神的觉醒。故"敬德-敬神"理念既是先秦儒家神道设教路径的渊薮,亦是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标志。其一,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理念中从天生烝民、惟德是辅到敬而远之的嬗变,表明了从朴素的神灵信仰到人文的德性尊崇的过渡,完成了从神权中的解放;其二,"敬德-敬神"理念中慎终追远、敬德保民、慎斋战疾的实践还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初步赋予了孝德、民本、礼乐等内涵,挺立了人的主体性;其三,以"敬德-敬神"理念为中心的先秦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在信仰、礼制等问题上却是反人文主义的,因此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此可见,相较于关注神灵世界存在的样式和合理性,先秦儒家侧重于站在人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人与神明的关系,故其以"敬德"即是"敬神"的态度适度消解了神灵信仰的宗教性,形塑了中国哲学人文化成的传统气质。所以,在中国人文精神视阈下,结合文献考辨和已有研究成果,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的...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理念的内涵及其历史土壤
二、中国人文精神的挺立:从“天生烝民”到“敬而远之”
    (一)天生烝民:朴素的神灵信仰
    (二)惟德是辅:天人互动的天命观念
    (三)敬而远之:融于礼乐的敬神态度
三、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二)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三)慎斋战疾,克己复礼
四、先秦儒家“敬德-敬神”理念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四题[J]. 余开亮.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2]人文认知范式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豁显[J]. 李承贵.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3)
[3]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J].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4]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牟钟鉴先生访谈录[J]. 牟钟鉴,牛廷涛.  孔子研究. 2015(05)
[5]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J]. 郭静云.  南方文物. 2010(02)
[6]儒家的天道鬼神观[J]. 唐端正.  孔子研究. 1986(02)



本文编号:3718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18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1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