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消解资本“非神圣形象”中人的“自我异化” ————基于《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4 13:49
  长期以来,异化概念通常被阿尔都塞等哲学家视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不成熟的术语。与之相反,奥尔曼、沃勒斯坦、科拉柯夫斯基和曼德尔等则都强调异化决不是阿尔都塞所说的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观点,而应当被看作仍然贯穿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重要概念,并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思想史和马克思本人整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说体系来看,后者的这一提法明显是更全面的和更准确的。众所周知,异化起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例如,黑格尔用它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费尔巴哈以它来主张上帝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宗教实质。受这些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阐述了在消解人在上帝“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之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体系,这一在近代社会中取代上帝“神圣形象”并以“非神圣形象”出现的最高统治权威无疑是“资本”。在此,之所以将资本与“非神圣形象”联系起...

【文章页数】:2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cat
导言 资本批判与“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一、反思资本的“非神圣形象”与人的异化存在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及论证思路
第一章 “现实的历史”与作为“非神圣形象”的资本
    1.1 古典社会的救赎史观与作为“神圣形象”的上帝
        1.1.1 从城邦共同体到上帝共同体
        1.1.2 “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区分
    1.2 近代哲学的理性批判与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1.2.1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自然权利学说
        1.2.2 斯密的“经济人”和“四阶段论”
        1.2.3 黑格尔思辨历史逻辑中的“绝对精神”
    1.3 从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资本论》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3.1 斯密“把人变成帽子”和黑格尔“把帽子变成观念”
        1.3.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1.3.3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真正基础和发源地
第二章 商品、货币、资本与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
    2.1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2.1.1 研究对象:从“经济人”到“商品人”
        2.1.2 研究方法:从“显微镜”到“抽象力”
        2.1.3 研究范式:从“实证科学”到“历史科学”
    2.2 商品的二重性和人的存在方式
        2.2.1 作为《资本论》的首要出发点的“商品”
        2.2.2 作为“物质财富”的“实体内容”和“人的存在”的“形式规定”
    2.3 货币的等价性和人对物的依赖性
        2.3.1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3.2 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权力
    2.4 资本的同一性和人的形式上的自由平等
        2.4.1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2.4.2 资本不是“物质资料”而是“社会关系”
        2.4.3 以资本为基础的物化、物象化和异化
第三章 作为“非神圣形象”的资本对个人的抽象统治
    3.1 生产之维的“普照光”:资本积累与机器排挤的“过剩人口”
        3.1.1 工人和劳动资料分离的原始结累过程
        3.1.2 机器对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替代
        3.1.3 无产阶级被分化成产业后备军和现役劳动军
    3.2 分配之维的“吸血鬼”:资本增殖与时间管控的“生命活动”
        3.2.1 劳动时间是分配工人工资的主要依据
        3.2.2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让位于“实质上的从属”
        3.2.3 工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革命斗争
    3.3 交换之维的“司令官”:资本流通与空间修复的“帝国主义”
        3.3.1 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
        3.3.2 对外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
        3.3.3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
    3.4 消费之维的“魔法师”:资本收入与符号操纵的“虚假欲望”
        3.4.1 应对平均利润率下降
        3.4.2 对自然的工具主义态度
        3.4.3 “自然的需要”和“历史形成的需要”的区分
第四章 人在资本“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4.1 劳动异化——资本所有权与工人“一无所有”的悖论性贫困
        4.1.1 从物质贫困到权利贫困
        4.1.2 “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4.1.3 政治经济学作为“道德的科学”的正义困境
    4.2 政治异化——资本和权力“媾和”带来的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
        4.2.1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推动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
        4.2.2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资本权力
        4.2.3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机构
    4.3 观念异化——资本拜物教对工人阶级意识的“去革命化”
        4.3.1 新的宗教出场:拜物教是“感性欲望的宗教”
        4.3.2 工人拜物教化的“颠倒了的意识”
        4.3.3 无产阶级冲破拜物教意识形态牢笼的可能性
第五章 消解资本“非神圣形象”中人的“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道路
    5.1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跨越
        5.1.1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5.1.2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理解共产主义
        5.1.3 共产主义是激进的政治变革吗
    5.2 劳动解放——“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变革
        5.2.1 资本自否性与“剥夺者就要被剥夺”
        5.2.2 以股份企业和合作工厂为例
    5.3 社会解放——“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嬗变
        5.3.1 重审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
        5.3.2 超越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真正共同体”
    5.4 人的解放——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5.4.1 “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财富的尺度”
        5.4.2 从“阶级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
第六章 破除数字资本时代的“新异化”:当代社会中《资本论》的重大实践价值
    6.1 时间逻辑中的“新异化”:数字资本时代异化范式的转型
        6.1.1 “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沉默”
        6.1.2 人与世界关系的五种异化情景
        6.1.3 “加速的力量不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
    6.2 “新异化”诞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加速主义”逻辑
        6.2.1 加速主义的兴起
        6.2.2 加速主义的发展谱系
        6.2.3 加速主义的理论特质
    6.3 技术加速能否自行消除异化和超越资本主义:加速主义新的革命解放策略
        6.3.1 混淆了技术同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差异性
        6.3.2 低估了资产阶级愈加运用技术来为自身“竞速政治”服务的隐蔽性
        6.3.3 放弃了亟须在革命主体维度历史生成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6.4 社会形态变革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重审作为加速主义“圣经式”文本的“机器论片段”
        6.4.1 从劳动形态的变革到革命主体的变革
        6.4.2 “技术决定论”是“极其荒谬的资产阶级滥调”
        6.4.3 技术变革时代的阶级斗争方略
结语“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2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42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