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郭嵩焘政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19:25
  郭嵩焘,晚清知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既有传统士大夫的身份意识,又有当时国人鲜有的现代观念,故而,反映在他的政教思想与作为上,便有了开时代风气之先的特质。郭嵩焘在国运交困之际,被清政府派为首任驻外公使,这是其思想形成的重大契机。郭氏著名的“政教为本”思想,也以出使英法为界,呈现出前后相连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阶段。出使之前的“朝廷政教为本”说,已经有了纪纲法度和人心风俗的思想内涵;出使之后的“纪纲法度和人心风俗为本”说,因汲取西方政教风俗的合理成分而多有突破和发展。郭嵩焘毕生追求重建三代之治的王道秩序。这是基于他对三代之治所体现的“天下为公”思想和秩序的高度信仰。郭氏“公天下”的制度构想,极富近代色彩,即学习借鉴现代西方的政治体制。他所理解的“公天下”,一端是“公其政”,另一端是“公其利”。他提出了“利天下”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务求便民的行政制度,以通商为经国大政的经济制度,维持国体保护人民的外交制度等。这在洋务时期的知识界和思想界,是十分可贵的思想火花,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不宜忽视的重要地位。“公天下”的实现,离不开个体与群体的道德认知,故郭嵩焘提出了“人心风俗为本”的思想主张。郭氏认为,...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相关说明
        1.3.1 研究思路、重点、难点
        1.3.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郭嵩焘政教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2.1 身份意识与政教思想的形成
        2.1.1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政教关怀
        2.1.2 “政教为本”思想的形成
    2.2 社会文化背景
        2.2.1 中国政教传统在晚清的危机
        2.2.2 西方政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3 中西思想渊源
        2.3.1 作为传统渊源的中国传统政教思想
        2.3.2 作为近代渊源的西方政教观念
    2.4 小结
第3章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政治维度
    3.1 公天下的体制构想
        3.1.1 “公天下”的王道理念
        3.1.2 “君民相维”的政治体制
    3.2 利天下的制度构想及实践
        3.2.1 “行政务求便民”的行政制度构想
        3.2.2 “以通商为经国大政”的经济制度构想
        3.2.3 “维持国体保护人民”的外交制度构想及实践
    3.3 “一断以律”的法治构想及实践
    3.4 小结
第4章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教育维度
    4.1 “人心风俗为本”的社会教化思想
        4.1.1 人心风俗基于道德
        4.1.2 人心风俗明于学术
        4.1.3 人心风俗本于吏治
    4.2 .“学仕两途相倚”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
        4.2.1 对晚清学校教育的反思
        4.2.2 对三代学校制度的推崇
        4.2.3 对近代西方教育的认知
        4.2.4 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4.3 小结
第5章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理论依据
    5.1 政教思想的道论依据
        5.1.1 幾在道论与政教思想中的体现
        5.1.2 诚在道论与政教思想中的体现
        5.1.3 道论的变革意义
    5.2 政教思想的方法论依据
        5.2.1 “思大而公者”
        5.2.2 “参证中外”
        5.2.3 “实事求是”
        5.2.4 方法论的变革意义
    5.3 小结
第6章 郭嵩焘与晚清政治文化转型
    6.1 郭嵩焘对晚清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6.2 政教困境与政治文化转型
        6.2.1 郭嵩焘的政教困境
        6.2.2 晚清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限度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主持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761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61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